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日漸減少的地球資源

日漸減少的地球資源

日漸減少的地球資源

「在自然界中,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我們以往犯下了錯誤,如今就要付出代價。」——《非洲野生動物》雜誌

「生態足跡」就是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與地球資源再生能力的比值。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球的生態足跡不斷呈現赤字。 *不過,這只是人類生存環境承受巨大壓力的一個表徵。

另一個表徵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狀況。「生態系統」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而生物群落則由森林、淡水和海洋裡的不同物種組成。每個生態系統的生物總量反映出該系統的健康狀況,這個總體健康狀況進一步構成世界自然基金會所稱的「地球生存指數」。1970至2000年間,地球生存指數驟降了37個百分點。

僧多粥少?

住在西方國家的人看到商店貨架擺得滿滿噹噹,顧客隨時隨地可以購買物品,就很難想像資源危機可能迫在眉睫。然而,世上只有少數人生活豐裕,衣食無憂,大多數人都在貧窮中掙扎求存,無法擺脫困境。據估計,超過20億人每天的生活費用僅為3美元,甚至更少,20億人連電都用不起。

有些人認為富裕國家的貿易行為導致了發展中國家的貧困。《2003世界動態》一書指出,「從許多方面來說,世界的經濟制度不利於窮人」。地球資源像一個各國都想分享的蛋糕,隨著爭搶的國家越來越多,分得的蛋糕就越來越少、越來越貴,處於經濟弱勢的國家根本負擔不起他們應得的一份。這樣一來,財大氣粗的國家就能分得更多的自然資源了。

森林消失

據估計,百分之80的非洲居民用柴來燒飯。此外,南非《度假勝地》雜誌說,「非洲的總體人口增長率和城鎮人口增長率居世界榜首」。結果,在「薩赫勒地區」(撒哈拉沙漠以南一條寬廣的半沙漠地帶)一些大城市的周圍,方圓100公里的樹木通通被人砍光了。砍樹不是沒有理由的,塞繆爾·納挪-辛卡教授說,「在非洲,絕大多數人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都是為生活所迫」。

南美的情形則截然不同。在巴西熱帶雨林駐紮的註冊伐木公司將近7600家,其中很多為資金雄厚的跨國公司所擁有。對伐木公司來說,一棵桃花心木(紅木)的價值約30美元,但是,等到代理商、貿易商、生產商都賺足了他們的利潤,這塊木料出現在家具陳列室時,價值可能已經超過13萬美元。難怪桃花心木又被稱作「綠色金子」。

許多媒體都報導過人對巴西雨林的濫砍濫伐。衛星圖片顯示,1995至2000年間,每年有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巴西森林被毀。巴西《閱讀》週刊報告,「砍伐速度令人咋舌,每8秒鐘就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的森林不復存在」。令人關注的是,2000年單單美國就進口了百分之70的巴西桃花心木。

在世界其他地方,濫伐森林的情況一樣嚴重。過去50年間,墨西哥有一半的森林和雨林消失淨盡。菲律賓的情形更是叫人觸目驚心,每年大約10萬公頃的森林遭受毀壞。1999年有人估計,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繼續下去,不出十年該國三分之二的森林就會化為烏有。

一棵闊葉樹需要60到100年才能長成,但是砍倒它卻只需幾分鐘的時間。那麼,森林的成長跟不上我們砍伐的速度,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土壤流失

如果地面的植被遭到破壞,裸露的表土很快就變成乾巴巴的,很容易被風吹散或被水沖走。這個過程稱為侵蝕。

侵蝕是一種自然現象,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問題,除非人類濫用土地而加速了侵蝕的進程。《今日中國》雜誌說,沙塵暴以及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等其他因素,大大加速了沙漠化的進程。近年來,中國西部和西北部的省份異常乾旱,西伯利亞寒風長驅直入,席捲貧瘠無樹的荒地,漫天黃沙。數百萬噸的塵沙被吹移到別處,有的甚至遠及朝鮮半島和日本。現在中國近百分之25的土地都是荒漠。

在非洲,土壤遭受破壞的原因也類似。據《非洲地理》雜誌報導:「農民為了種植莊稼而毀林燒荒,使薄薄的表土層受到徹底破壞。」據估計,如果土地上的野生灌木被清除,三年內土壤肥力就會喪失百分之50。因此這份雜誌說:「數百萬公頃的土地已被破壞到無可挽救的程度,還有數百萬公頃的土地也正面臨同樣的厄運,其中某些地區的農業出產逐年遞減。」

據說,巴西每年都有5億噸土壤因侵蝕作用而流失。墨西哥的環境及天然資源部說,土壤的侵蝕影響了百分之53的灌木林地、百分之59的熱帶植叢和百分之72的森林。聯合國發展規劃署研究了有關資料後,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世上大約三分之二的農業用地都受土壤侵蝕的影響,致使農業出產銳減,與此同時,世界人口卻持續增長。」

水——無價之寶

人如果沒有食物,大概還可以生存一個月左右,但如果沒有水,就只能存活一個星期。所以專家指出,淡水供給日益匱乏,這在未來幾年間將會造成人際、地區、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2002年的《時代》雜誌報導,世上超過10億人很難獲得清潔的飲用水。

導致缺水的原因很多。在法國,污染是一個因素,這個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據《費加羅報》說:「法國的河流被嚴重污染。」科學家已找到問題的根源,就是徑流含大量主要來自農業化肥的硝酸鹽。報紙補充:「1999年,從法國河流注入大西洋的硝酸鹽,總量高達37萬5000噸,這個數量幾乎是1985年的兩倍。」

日本的情況也同樣嚴重。雄太隆是一個非牟利的農場安全組織的負責人,他說:「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農民別無選擇,只能倚賴化學肥料和殺蟲劑。」如此,日本的糧食供應才可以源源不斷。可是,這些化學品也使地下水受到污染。《朝日新聞》說地下水污染問題「在日本各地都很嚴重」。

據《改革者》報導:「在墨西哥,百分之35的疾病都是環境問題引起的。」此外,墨西哥衛生部長的研究報告指出:「百分之25的居民沒有排污管道;八百多萬居民的飲用水來自水井、河流、湖泊或者溪澗;還有一百多萬的居民倚靠運水車送來的飲用水。」難怪在墨西哥百分之90的腹瀉都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

巴西的《閱讀》週刊說:「里約熱內盧沿岸一帶陽光和煦、還有白色的沙灘和蔚藍的大海,可是,海水也含大量排泄物的大腸桿菌,偶爾還有溢油在海面飄浮。」這是因為巴西有超過百分之50的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導致巴西長期缺乏清潔用水。在巴西最大的城市聖保羅,由於城市周圍的河流全都遭受嚴重污染,飲用水必須從100公里外的地方運來。

在地球的另一邊,澳大利亞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土壤鹽鹼化。過去數十年間,土地擁有者受到鼓勵去毀林墾荒。能夠吸收地下水的樹木和灌木越來越少,導致地下水位上漲,把數千噸的地下鹽帶到表土層來。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科學工業研究組織指出:「大約250萬公頃的土地已經受到鹽鹼化的影響,其中大部分都是澳大利亞高產的農業用地。」

有些人認為,如果當初澳大利亞的立法者沒有只顧經濟效益而忽視大眾福利,鹽鹼化的問題本是可以避免的。澳大利亞佩思市伊迪斯科萬大學的胡戈·別克指出:「早在1917年政府已知道,小麥產區的土壤特別容易鹼化;20世紀20年代,毀林墾荒使溪流受鹽性破壞的報告受到廣泛宣傳;到了30年代,澳大利亞農業部承認砍伐森林會使地下水位升高;1950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科學工業研究組織還為政府做了一次深入的研究,但政府對這些警告一直置若罔聞,認為科學家持有偏見,因而對他們的意見嗤之以鼻。」

生存危機

毫無疑問,人類採取很多行動,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常常事與願違。這是因為我們對環境認識不足,無法準確預測行動會造成什麼後果,以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南澳州立博物館的館長提姆·弗蘭納里說:「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人類最終也將自身難保。」

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嗎?人類最終能夠學會跟大自然和平共處嗎?我們的地球還有希望嗎?

[腳注]

^ 3段 據估計,1999年的赤字高達百分之20。這意味著,人類在那12個月間消耗的自然資源需要14個月才能再生。

[第22頁的附欄]

滴滴珍貴

採用以下幾個簡單建議,就能大量節水。

● 漏水的龍頭要修理。

● 淋浴時間不要過久。

● 刷牙和剃鬍子時,把水龍頭關上。

● 浴巾使用兩三次後才洗滌。

● 等骯衣服裝滿洗衣機後才開動機器。(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洗碗機)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不浪費,不愁缺

● 《堪培拉時報》報導,雖然澳大利亞是世上最乾旱的大陸,但超過百分之90的灌溉方法是「簡單的溝灌和淹灌法」。該報指出,「這些灌溉方法在法老修建金字塔時就已被採用了」。

● 目前全球人均每年用水55萬升。在北美洲,人均每年用水160萬升;在一個前蘇聯國家,人均每年用水530萬升,是全球之冠。

● 《非洲地理》雜誌聲稱,平均來說,10英畝的土地才能滿足一個南非人整年對糧食的需求,但在這個國家裡,每人只能得到6英畝土地的出產。

[第21頁的圖片]

布基納法索15年前密林蔥鬱的「薩赫勒地區」,如今已變得十分貧瘠

[鳴謝]

© Jeremy Hartley/Panos Pictures

[第24頁的圖片]

喀麥隆熱帶雨林遭到刀耕火種式農業的破壞

[鳴謝]

© Fred Hoogervorst/Panos Pictures

[第24頁的圖片]

美國汽車的廢氣仍然是社會關注的一大焦點

[第24,25頁的圖片]

巴西從1995到2000年,每年約有7000平方英里的森林被毀

[鳴謝]

© Ricardo Funari/SocialPhotos.com

[第25頁的圖片]

超過20億人每天生活費只有3美元,甚至更少

[鳴謝]

© Giacomo Pirozzi/Panos Pictures

[第25頁的圖片]

印度水井的地下水源被當地的蝦類養殖場污染

[鳴謝]

© Caroline Penn/Panos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