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繁華之都
海上繁華之都
《警醒!》意大利撰稿員來稿
「海上有座威榮顯赫的城,潮起潮落,潮來潮去,城裡大小的街道,忽隱忽現。在大理石宮殿的牆邊,時見海藻牽繫。」——塞繆爾·羅傑斯,英國詩人,1822年。
這座「威榮顯赫的城」就是威尼斯,它曾是一個強大的共和國的首都,它曾領有遼闊的陸上和海上版圖,它曾為自己長達數世紀的霸業引以為傲。這座城市是怎樣建在「海上」的呢?為什麼會建在「海上」?它的威榮來自哪裡?它的帝國如何衰亡?它的華美在今天留下了什麼?
孤懸海外
威尼斯坐落於阿德里亞海西北端一個瀉湖的中央,由118個島嶼組成。河流匯入大海時,在沿海淺水處沉澱了大量沙土,經潮汐和水流沖積,形成了許多沙洲。沙洲彼此相連,就環繞出一個平靜的瀉湖。瀉湖長約51公里,寬約14公里,有三個狹小的出口與海相通,可給一米高的海浪通過,船兒也可以從這裡進出。資料顯示:「多個世紀以來,北上阿德里亞海或從中歐、北歐
南下的商隊絡繹不絕。他們或從陸地而來,或沿河道而至,都把瀉湖作為他們的旅途終點站。」學者認為,這座城市可能是在5至7世紀期間興建的。當時蠻族從北方南下,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大陸上的居民找地方逃命,不少人就逃入瀉湖群島。儘管這裡偏遠難到,但作為避難之所,畢竟安全得多。
古代文獻顯示,威尼斯人最初是在木柱上建造家園的。這些木柱用纖細的枝條和蘆葦捆好,再紮在泥中。後來,威尼斯人用石頭在數以千計的木樁上建造房子。當時的亞里爾托島(後來的市中心)常常被海水漫過,土地既不堅固,面積也不夠大,不能夠容納大量湧入的移民。除了排水之外,用原始方法填湖擴大土地也是必須的。島上居民於是挖掘運河,以便通航,又加固土地,準備搭建房屋。就這樣,橋梁架起,成了當地的街道,連接島與島之間。
共和國的建立和起飛
西羅馬帝國覆亡之後,瀉湖群島就落入拜占廷帝國手上。這個帝國的首都叫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爾。但瀉湖人民揭竿而起,建立了獨立的政權。威尼斯因此成為「位於兩個帝國之間、擁有特殊法律和政治地位的獨立細小公國」。兩個帝國指的是法蘭克和拜占廷。獨有的地位使威尼斯富裕起來,成為一個巨大的「貿易中介」。
隨後多個世紀,威尼斯與地中海地區的敵對軍事力量不斷交戰,包括薩拉森人、諾曼人和拜占廷人。1204年,威尼斯策動第四次十字軍東侵,消滅了它最強勁的對手君士坦丁堡,奪取了拜占廷的一切利益。威尼斯建立了許多貿易站,包括在黑海沿岸、愛琴海沿岸、希臘、君士坦丁堡、敘利亞、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和克利特島。拜占廷帝國敗亡後,威尼斯更趁機把不少貿易站轉變為殖民地領土。
「地中海女主人」
早在12世紀,威尼斯就擁有非常龐大的造船廠,大約幾小時,就能造出一艘裝備齊全的單層甲板大帆船。除了造船業之外,當地還
生產玻璃和華貴織品,包括飾帶、錦緞、緞子和天鵝絨。威尼斯人和外國貿易商一方面從西歐引進軍火、馬匹、琥珀、毛皮、木材、羊毛、蜂蜜、蠟和奴隸;另一方面,又從穆斯林黎凡特進口黃金、銀子、絲綢、香料、棉花、染料、象牙、香水和許許多多其他的商品。城市設有官員專責向每一類進出市場的商品徵稅。在著名建築師和藝術家如帕拉迪奧、蒂希安和廷托雷托的筆觸美化之下,威尼斯成為不少人眼中一個「最平靜的」或「最美麗的」地方。這座城市可以適切地被稱為「地中海女主人,……文明世界最富有、最繁榮的商業中心」。這種情況持續多個世紀之久,到了16世紀,新航道開闢,歐洲的商業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和美洲,威尼斯的商業勢力才見轉衰。
威尼斯的殖民地分布於地中海一帶,星星點點,從未真正在地域上和政治上統一過。殖民地後來漸漸流失,也是必然的事。周邊國家一點一點地蠶食威尼斯的版圖。到了1797年,拿破侖一世佔領了這座瀉湖城市,把它轉交奧地利統治。1866年,威尼斯併入意大利王國,成為意大利領土的一部分。
夢裡繁華
來到威尼斯作客,就彷彿回到兩三百年前似的,許多人都感受到威尼斯特有的城市氛圍。
清幽寧靜是威尼斯跟其他城市不同的主要地方。城內的窄街小巷,大多與水道分隔。只有踏上橫跨河道的典型石拱橋,陸路才跟水路交匯。既然街道是用水「鋪成」的,市內惟一的「機動車輛」就是小船。威尼斯風光如畫的地方多的是,聖馬可廣場和東面的長方形會堂、鐘樓,還有壯觀的湖濱景色,簡直叫人目不暇給。太陽撒下金光點點,湖面上綠水瑩瑩,已夠藝術家馳騁想像,靈感湧現。
聖馬可廣場上的露天咖啡屋很能吸引遊客,也吸引當地居民。在這裡,你可以一邊享用飲料或冰淇淋,一邊聆聽小樂隊演奏古典音樂。在一輛汽車的影子也沒有的氛圍中,你閒坐著觀看來往的行人,欣賞四周富麗堂皇的建築物,不知不覺中,時空重疊,思接百載,彷彿就回到過去。
要是你醉心藝術的話,這座城市肯定對你具有強大獨特的吸引力。城裡的宮殿、博物館和教堂為數眾多,而且都收藏了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不過,一般遊客只要在街上到處閒逛,看一下四周的新奇景色,大概已經心滿意足了。街上到處都有商鋪,售賣各種富有威尼斯情調的工藝品,包括來自瀉湖島嶼布拉諾的飾帶和刺繡,還有光彩奪目、出自穆拉諾
的水晶和玻璃製品。你只要乘坐短程的交通汽艇或摩托艇,就可以到任何一個島嶼去參觀這些工藝品的製作過程。事實上,乘坐這些交通工具本身已是一個有趣的節目。一座座宏偉的宮殿,一個個尖狹的窗戶拱門,見證了古老的東方文明對威尼斯的影響。橫跨在大運河上的亞里爾托橋,名聞遐邇,是市內的交通要道。遊客乘坐兩頭尖的平底船從橋下悄然滑過時,目光都不禁凝聚到橋上。
仍為生存而戰
這個曾經「繁華亮麗、氣勢不凡的共和國」,傾倒至今已兩百年了。如今,威尼斯仍得為生存而戰,只是戰爭的形式跟以往不同。威尼斯目前要面對的是物價上漲、失業和現代設施不足等問題,城內舊區人口從1951年的17萬5000降到了2003年的6萬4000,不少複雜的社會經濟問題仍待解決,例如,失修多年的城市該不該修建?如何修建?
20世紀20年代,島上興建了一個工業區,希望可以推動經濟發展。當局還挖掘了一條較深的河道穿越瀉湖,好讓油輪能夠駛進煉油廠去。工業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但也付出代價,不但污染環境,還令潮水高漲,造成破壞,市中心大部分有歷史價值的地區,越來越經常遭到潮水淹蓋。
瀉湖的環境和水流規律,構成一個巧妙的天然機制,一直延續著這個城市的生命。早在1324年,為了防止河水淤泥毀壞瀉湖,威尼斯人啟動了一項宏大的工程,把河水改道。到18世紀,他們又修建了一座海堤,阻止阿德里亞海的海水沖毀瀉湖。
今天要處理的問題看來更棘手。以往因工業發展而抽乾地下蓄水層導致陸地下沉的問題,雖然有望終止,但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卻是更大的危機。此外,為了增加陸地面積而填湖,令湖區範圍縮小,也干擾了水陸之間的平衡。潮水高漲的威脅存在多年,卻從未像今天這麼嚴重。20世紀初,聖馬可廣場也有湖水泛濫,但一年只有五至七次。一個世紀以後,僅是2000年一年,湖水泛濫就多達八十次了。
一座歷史名城要為生存而戰,它獨有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珍藏怎樣才獲保護,世人深表關注。當局已為此通過法例,希望能保護城市免受潮水破壞,而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又不致影響港口的功能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但怎樣著手才最妥當?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目前進行的工程,是把河岸升高,鋪妥地面,防止地下水滲出,並且阻止在潮漲時下水道的水回流。爭議最大的方法是在瀉湖的入口處建造一個活動的屏障系統,潮漲時把它升高,潮水就沖不進來。
威尼斯這座「威榮顯赫」的海上名城,沒錯擁有一段輝煌的歷史,但要把它修建又談何容易。正如某些作家指出,「城外居民的意見,只會犧牲當地居民的利益,令居民離開這裡,整座城市最終就會淪為一個博物館」。威尼斯一直要跟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戰,但「只重視城市的硬件是不夠的,還必須在社會和經濟上給它注入新的活力,讓人口增加,個個安居樂業。這樣,它才會煥發生機」。
[第16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威尼斯
[第16頁的圖片]
橫跨愛爾蘭大運河的亞里爾托橋
[第16,17頁的圖片]
聖喬治馬喬奧教堂
[第17頁的圖片]
聖瑪麗亞德教堂
[第18頁的圖片]
位於雷斯陶拉蘭斯運河的餐館
[第19頁的圖片]
聖馬可廣場水災泛濫
[鳴謝]
Lepetit Christophe/GAMMA
[第16頁的圖片]
地圖: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背景圖片:© Medio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