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滿足對新聞的需求

滿足對新聞的需求

滿足對新聞的需求

差不多2000年前,路加記錄了,「所有雅典人和旅居當地的外國人,閒來只喜歡聊天,聽聽新事」。(使徒行傳17:21)在此之前一個世紀,羅馬政府意識到人民對各種消息的需求,於是每天在各個市集廣場上張貼通報。

到了7世紀,中國人印行了第一份報紙,稱為《諦報》。至於歐洲,當時許多人都不識字,但有些說書人周遊各地,講述有關戰爭、災難、罪行和其他大事的發生經過。後來,更有描述這些事件的單頁報紙在市場和集市上出售。這些報紙是手寫的,並附有木刻畫插圖。

過了一段時候,各商行發出的內部通告開始加插一些重要新聞。最後,這些報導以附刊形式出現,流傳各地。

報紙面世

17世紀初,兩份德國報紙開始經常出版。一份是1605年在斯特拉斯堡發行的《論述報》(Relation)。另一份是1609年在沃爾芬比特爾出版的《通訊報》(Avisa Relation oder Zeitung)。歐洲最早的日報是《消息報》(Einkommende Zeitungen),1650年在德國的萊比錫出版。

在萊比錫出版的第一份日報共有四頁,大小相當於袖珍版書本,上面載滿林林總總的新聞。單份報紙的售價頗便宜,但一年訂費卻相當於一個高薪工人整月的工資。即使這樣,大眾對報紙的需求卻迅速增加。僅在德國一地,到1700年已有50至60份報紙發行,讀者達數十萬之多。

起初,所載的新聞採自書信和其他報紙。除此之外,有時郵政局長會提供從外地收到的消息,記者則把他們在公眾場所聽到的傳聞刊登出來。可是,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辦報的人不得不設法改善新聞的質量。他們首次雇請專業編輯來主持其事。可是,當時大部分辦報人都沒有足夠財力去設立廣泛的新聞網和雇用大量記者,於是新聞通訊社就應運而生,搜集和提供新聞信息給各報章。

新發明與報業發展

如果沒有若干重大發明之助,報業就難以經營。谷登堡(古騰堡)發明的活版印刷術,關係尤其重大。其他發明有利於報紙的大量發行,降低報紙的生產成本。例如在19世紀60年代,由於發明了輪轉印刷機,報紙可以印在一卷連續不斷的圓筒紙上,而無需逐張印刷。之後不久,業界開始採用鑄排機排版印刷。到了20世紀後期,電腦排版取代了昂貴的人手排版。

與此同時,隨著電報在19世紀40年代開始普及採用,打字機在70年代面世,電話也大約在同時期開通,新聞的傳播就越來越迅速。僅在現今活著的千百萬人的世代之中,報界已廣泛使用電腦、電郵和傳真機去傳遞消息。記者能夠搭乘汽車、火車,甚至飛機,更迅速抵達現場採訪。快速的運輸工具有助於把大量的報紙送到各地。

報紙的內容

今天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在許多地方,找著足夠的新聞並不困難。《法蘭克福匯報》的編者說,「困難在於從數不勝數的新聞事件中作出選擇」。各大新聞通訊社每天向德國各報章提供2000多則新聞信息。記者、通訊員、新聞廣播和其他資料來源,也向各報館編輯提供大量的消息。

這些新聞信息中有三分之二屬於通告性質,包括公開聲明和活動預告,例如音樂會、球賽、會議等等。編者必須清楚市場取向,才能提供貼近讀者需要的信息。所提供的信息可能包括:收成、周年紀念、各類慶典等。

體育版、連環漫畫欄、政治漫畫和社論,是報紙中廣受歡迎的部分。特寫、外地通訊、名人訪問和專家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不但能增廣見聞,也頗富娛樂性。

報業危機

2002年,德國的《時代報》報導,「德國的報業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財政危機」。到2004年,瑞士報業協會透露,報紙的總銷數跌至十年來的新低。人們對報紙的需求為什麼劇減呢?

一個原因是,全球經濟不景導致廣告數量劇減。但對許多報紙來說,廣告收益佔報館收入的三分之二。在2000和2004年之間,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廣告收入減少了百分之43。既然經濟開始復甦,廣告收入會否回升呢?許多有關房地交易、求職招聘、汽車買賣的小廣告已給互聯網搶去了。今天報章也得跟各種電子媒介,例如電台、電視和互聯網競爭。

另一方面,人們對新聞的需求仍然十分殷切。媒體經濟教授阿克塞爾·澤爾迪克對德國法蘭克福一份報紙表示:「危機並不像大部分新聞從業員所想像的那麼嚴重。」德國一份日報當地版的主編也同意此說,認為「地區性的[報紙]仍大有可為」。

報紙報導深入,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報紙能夠觸發輿論,影響力之大也是毫無疑問的。但問題是:你認為報紙的看法總是可信的嗎?你怎樣才能從讀報獲得最大裨益?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新聞工作是苦差事

新聞工作者看起來也許很令人羨慕。法國一個資深新聞工作者承認,「編輯或記者看見自己的名字在報刊上出現,不禁感到自豪」。可是他指出,記者也得忍受不少艱辛,例如你挖掘的一條新聞線索被競爭對手搶先報導,請求採訪被拒絕,花許多時間等待某件事發生,卻空等了一場。

波蘭一位通訊員提及另一個困難,說:「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休息,什麼時候要工作。有時我們的私生活受到打擾;工作分秒必爭,使我們的家庭生活深受影響。」前蘇聯一個記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也許令記者最喪氣的是,「儘管努力拼搏,到頭來稿件卻沒有被刊用」。

荷蘭一份大報的編輯透露,記者有時還得面對威脅。「時常有人罵我膚淺無知。有些讀者勃然大怒,一肚子怨氣要找人發泄,有些甚至聲言要殺我。」新聞工作者既然要吃這麼多苦,為什麼還繼續從事這個行業呢?

當然,對有些人來說,吸引他們的是高薪,但不是人人都看在錢的分上。一個為法國報紙工作的記者說,他投身報界是因為喜愛寫作。一個墨西哥記者說:「至少你能讓人知道一些值得知道的事。」在日本,一份銷數高踞世界第二位的日報的資深編輯說:「每逢我覺得自己對人有點幫助,能為人討個公道,就喜不自禁了。」

當然,出版報紙不是單靠記者。視乎報館的大小和結構,工作人員可能還包括編輯、校對員、審稿員、檔案保管員和其他許多在幕後默默辛勞的工作人員。為了讓你讀到一份報紙,所花的人力物力可真不少。

[第4頁的圖片]

一份早期德國報紙和一個現代報攤

[鳴謝]

早期的德國報紙:Bibliothek für Kunst-und Antiquitäten-Sammler, Vol. 21, Flugblatt und Zeitung,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