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走遍世界的豆子

走遍世界的豆子

走遍世界的豆子

一個男子對一株咖啡樹苗不離不棄、呵護備至;據《咖啡全書》指出,他的感人故事寫下了「咖啡傳播史上最浪漫的一頁」。《科學美國人》雜誌說,今天億萬美元的咖啡業就是由那株樹苗發展出來的。咖啡業每年的貿易金額達700億美元,僅次於石油。

咖啡的故事引人入勝,開始於埃塞俄比亞的高原上,那裡是野生咖啡樹的原生地。從這些樹培植出來的咖啡樹稱為阿拉伯(阿拉比卡)咖啡樹,生產的咖啡豆佔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二。至於何時發現烘焙過的咖啡豆特別香,就不得而知。已知的事實是,到了15世紀,人們開始在阿拉伯半島種植阿拉伯咖啡樹。雖然,咖啡種子是嚴禁輸出國外的,荷蘭人卻在1616年取得咖啡樹苗或種子。不久,他們就在錫蘭(現稱斯里蘭卡)和爪哇(現屬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建咖啡種植園了。

1706年,荷蘭人把在爪哇種植園的一株咖啡樹苗帶回荷蘭,種在阿姆斯特丹的植物公園裡。樹苗茁壯成長,繁衍茂盛。其後,荷蘭人把培植出來的樹苗運往他們在蘇里南和加勒比海的殖民地。1714年,阿姆斯特丹市長把一株樹苗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國王把樹苗種在巴黎御花園的溫室裡。

法國急不可待,也想從咖啡貿易分一杯羹。他們購買種子和樹苗,運往留尼汪島種植。可是,這批種子卻生長不成,據說,最後只剩下一株樹苗能茁壯成長。雖然這樣,這棵樹生產了1萬5000粒種子。1720年,法國終於從這批種子成功建了一個咖啡種植園。這些咖啡樹多麼珍貴,任何人毀壞一棵樹都會判處死刑!法國人也想在加勒比海的島嶼建種植園,可惜頭兩次都失敗了。

法國海軍軍官加布里埃爾·德克魯在巴黎度假時,決心要把一株咖啡樹苗帶回馬提尼克島。1723年5月,他帶著在巴黎種植的咖啡樹苗,乘船起航回馬提尼克島。

《咖啡全書》又說,在這次旅程中,德克魯把珍貴的樹苗放入一個部分是玻璃造的盒子裡,讓樹苗在晴天可以吸收陽光,陰天得以保暖。船上一個乘客可能出於嫉妒,不想德克魯如願以償,聲名大噪,於是試圖搶走樹苗,但他沒有成功,樹苗活了下來。樹苗經歷的波折,還不只這一次。德克魯搭乘的船被突尼斯海盜襲擊,又遇上暴風,而最糟糕的是,船來到赤道無風帶不能航行,以致船上淡水短缺。德克魯寫道:「淡水這麼短缺,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要跟心愛的樹苗分享僅有的一點淡水,它是我的幸福、我的希望、我的喜樂。」

德克魯對樹苗不離不棄,並沒有白費心機。樹苗抵達馬提尼克島時,十分強壯,在熱帶地區生長繁茂。戈登·里格利在著作《咖啡》一書中說:「從這株樹苗長出的咖啡樹,馬提尼克島得以直接或間接地供應咖啡種子給美洲所有國家,除了巴西、法屬圭亞那和蘇里南。」

與此同時,巴西和法屬圭亞那都想得到咖啡樹。在蘇里南,從阿姆斯特丹移植的樹苗繁衍茂盛,但荷蘭人對咖啡樹看守嚴密。可是,1722年,法屬圭亞那終於從一個罪犯手中得到了咖啡種子。這個潛逃到蘇里南去的罪犯,在那裡偷了些咖啡種子。法屬圭亞那當局特准他用種子來換取自由,並且容許他回國。

起初,巴西怎樣也無法取得種子或樹苗。後來,蘇里南和法屬圭亞那在邊境問題上發生爭執,巴西獲邀派人前去仲裁。巴西派了一名軍官弗朗西斯科·帕荷塔前去法屬圭亞那,調解糾紛並 設法帶些咖啡樹苗回國。

邊境糾紛順利解決,帕荷塔離開前,總督設宴歡送他。總督夫人給帕荷塔送上一束美麗的鮮花以表謝意,鮮花中藏有咖啡樹苗和種子。因此,目前巴西的億萬美元咖啡業,可說是在1727年一束鮮花裡誕生的。

由此可見,所有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種植的咖啡樹,都產自兩株樹苗:1706年從爪哇移植到阿姆斯特丹的樹苗,及從這樹苗繁殖出來的巴黎樹苗。里格利說:「由於這緣故,阿拉伯咖啡的基因組群是非常狹窄的。」

目前,超過2500萬個由家族經營的咖啡園分布在大約80個國家裡,種植約150億棵咖啡樹,每日供應22億5000萬杯咖啡飲品。

諷刺的是,今天咖啡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回想大約300年前,咖啡樹苗如此珍貴,以至德克魯不惜跟小樹苗分享僅有的一點淡水。今天咖啡卻生產過剩,再加上政治、經濟和大財團的壟斷,使許多地區的咖啡農陷入經濟困境,甚至一貧如洗,這實在叫人難以置信。

[第20頁的附欄或圖片]

兩種主要的咖啡樹

《科學美國人》雜誌說:「咖啡豆是茜草科植物的種子,茜草科至少有66個品種歸入咖啡屬植物。其中兩個用於商業種植的,就是阿拉伯咖啡樹和羅伯氏特咖啡樹。阿拉伯咖啡佔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二;羅伯氏特咖啡則佔三分之一。」

羅伯氏特咖啡味道較濃和苦澀,大多用來製造速溶咖啡。羅伯氏特咖啡樹產量高,抗病性強,樹高約12米,是未經修剪的阿拉伯咖啡樹的兩倍。阿拉伯咖啡樹較柔弱,產量較低。以同樣的重量計算,羅伯氏特咖啡含百分之2.8的咖啡因,而阿拉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從不會高於百分之1.5。雖然阿拉伯種咖啡有44條染色體,而羅伯氏特和其他野生的咖啡品種則有22條染色體,但是,有些阿拉伯種卻能夠跟其他品種雜交來產生新的品種。

[第20頁的附欄或圖片]

咖啡「領洗」

17世紀,咖啡首次傳到歐洲,被一些天主教教士稱為撒但的飲料。因為他們認為咖啡可能會取代紅酒,但在他們看來,惟有紅酒才是基督分別為聖的。《咖啡》一書說,據稱教宗克雷芒八世嘗過咖啡後,立刻愛上了咖啡。教宗進退兩難,於是決定為咖啡施行象徵性的洗禮,使咖啡分別為聖,這樣天主教徒就可以飲咖啡了。

[第18,19頁的附欄或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咖啡的傳播

1.15世紀阿拉伯咖啡開始在阿拉伯半島種植

2.1616年荷蘭獲得咖啡樹或種子

3.1699年荷蘭把樹苗移植到爪哇和東印度的其他島嶼

4.18世紀咖啡開始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島嶼種植

5.1718年法國把咖啡帶到留尼汪島

6.1723年德克魯把一棵咖啡樹從法國帶往馬提尼克島去

7.19世紀咖啡開始在夏威夷種植

[鳴謝]

資料來源:《獨特的土地》

[第18,19頁的圖片]

1723年,加布里埃爾·德克魯返回馬提尼克島時,跟咖啡樹苗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用水

[第19頁的圖片鳴謝]

地圖:© 1996 Visual Language; 德克魯:Tea & Coffee Trad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