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寒風極地吹藍岸——斯瓦爾巴之旅

寒風極地吹藍岸——斯瓦爾巴之旅

寒風極地吹藍岸——斯瓦爾巴之旅

《警醒!》挪威撰稿員來稿

我們飛進了厚厚的雲層,雲層把飛機包得密密的,什麼也看不見。忽然,鐵翼破雲而出,往下看去,一片白茫茫的極地風光展現在我們眼前。那雪嶺冰河、那淡藍海灣,看得我們多麼陶醉。但大地上只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景象又是多麼荒涼。這裡就是位於北緯74與81度之間、接近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我們是特地來這裡遊覽的。

斯瓦爾巴的意思是「寒冷的海岸」。早在1194年的冰島的編年史裡,這個名字就首次出現過了,但在「發現」這個地方四百年後,在1596年,斯瓦爾巴這個名字才在地圖上出現。那一年,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率領一個團隊揚帆北上。桅頂上的瞭望員在水天相接之處,看見一片連綿起伏的山嶺,卻不曉得這是什麼地方。這支探險隊來到斯瓦爾巴的西北部,巴倫支把這個地方稱為「斯匹次卑爾根」,意思是「尖山」。斯匹次卑爾根就成了今天這個群島中最大島嶼的名字。巴倫支這次發現,把斯瓦爾巴帶上了世界舞台,群島的寧靜氛圍就從此一去不返了。人們湧來這個地方,起初為的是捕鯨、捕海豹、誘捕島上的生物和探索新領域,繼而又有人來這裡開採煤礦,做科學研究,以及旅遊,使得島上到處一片熙攘。一段時間過後,有好幾個國家都派人到島上來了。打從1925年開始,斯瓦爾巴群島才歸於挪威主權之下。

永久凍土與北極光

飛機越過冰川峽灣的上空,最後抵達斯瓦爾巴機場。我們租了一部汽車,直向朗伊爾城駛去。朗伊爾城以美國礦業大王約翰·朗伊爾命名,島上的第一個煤礦,就是他在1906年開設投產的。今天這地方的人口約有2000,算是斯瓦爾巴群島最大的社區。在純樸的自然環境中,這個城卻有許多我們常見的現代化設施,包括一家超級市場、一家郵局、一家銀行、一間公眾圖書館,有學校,有幼兒園,有旅館,有咖啡館和餐館,有一所醫院,還有一家報館。朗伊爾城位於北緯78度以上,以同等規模的社區標準來說,這是北半球最北面的一個城鎮了。

我們宿於一家賓館,這裡從前是礦工宿舍的一部分。在賓館坐落的地方,可以俯瞰朗伊爾城全景,也能飽覽希奧特山的雄奇。當時正是10月,多個山頭已積雪如絮,可谷底卻連雪花影兒也沒有,而地面上則是冰冰冷冷,結結實實的;原來這地方屬於永久凍結帶,只有表層的土壤,才在夏天解凍,為時也很短暫。儘管如此,由於有和風及洋流調節,這裡的氣候跟其他相同緯度的地區比較,算是溫和的了。從房間外望,陽光照耀山嶺,卻照不遍山谷,色調是藍藍的。每年的10月26日至2月16日,朗伊爾城居民實際上都不見天日,因為太陽停留在水平線以下;雖然如此,冬夜的天幕,不時卻有北極光返照。另一方面,在春夏之間的斯瓦爾巴,夜半無人,太陽卻會高懸大地之上,光照千里。事實上,每年4月20日至8月23日的午夜時分,朗伊爾城是紅日當空的。

極地上的動植物

在攝氏零下8度的氣溫,外面寒風凜冽,碧空如洗。我們準備好到外面走走。導遊帶我們徒步登上薩考法根山,然後走下朗伊爾冰川。在結冰的山間,我們一邊攀登,導遊一邊介紹這裡的春夏如何繁花盛放。斯瓦爾巴群島香花雜樹之多,簡直超乎想像,光是會開花的品種已約170個,其中兩個名種分別是黃色或白色的斯瓦爾巴罌粟,以及氣味芬芳的紫紅色的對葉虎耳草。

沿著積雪滿徑的山邊再上,我們踏過斯瓦爾巴雷鳥的足跡,牠們是斯瓦爾巴群島惟一的長期住客。其他鳥類,如厚嘴海鴉、小海鳥、各種海鷗和紫濱鷸,都屬於移棲的。在移棲鳥類中,北極燕鷗最是與眾不同,牠們許多同類在踏上征途之後,就會一口氣地飛,直飛到地球的另一端——南極洲。

我們也走過北極狐出沒的所在。生性狡猾的北極狐是食腐動物,主要吃動物的屍體及其他動物吃剩的殘渣,但也會吃雛鳥和鳥蛋。斯瓦爾巴群島有兩種土生的陸上哺乳動物,北極狐是其中之一,另一種是性格溫馴的斯瓦爾巴馴鹿。我們在島上時,有好幾次得以走近這種馴鹿。這種馴鹿望著我們的時候,態度是淡然的,我們走近拍照時,馴鹿也沒有即時跑開。馴鹿有短短的腿、厚而溫暖的軟毛,時值金秋,身軀圓鼓鼓的,因為要準備過冬,所以身上多了一層的脂肪。

稱霸北極的北極熊,人多視之為海上哺乳動物,因牠大部分時間都在海裡的冰塊上獵殺海豹。在斯瓦爾巴群島,幾乎隨處都可以見到隻身闖蕩的北極熊,我們的導遊可不想我們跟這種兇猛的野獸相遇,為安全起見,他還帶備了步槍以防萬一。從1973年開始,法例禁止人獵殺北極熊,任何一宗殺害北極熊的案件,當局都會調查。雖然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熊數目至今已經不少,但對於這種大白熊的將來,人們依然不太樂觀。由於受到多氯聯苯及其他有毒物質的污染,北極這片看似清新、純淨、潔白的淨土,也早已經今非昔比了。北極熊居於食物鏈的頂部,大量的污染物質,天天落進牠們的肚子裡,日積月累,牠們的繁殖力也大大削弱了。

登上薩考法根山的絕頂,遙望遠處並峙的群峰,山頭白皚皚的,一個又一個,畫面美得叫人心動。西南方的諾登舍爾德山,山形呈圓筒狀,陽光下的山色,顯得格外迷人。這時候,我們腳下有朗伊爾城,頭頂上有北極一片藍天,從地球極北位置的角度來看,真有「身登高處我為峰」的超然感覺。我們吃了數片麵包,喝了一種用熱水沖開的含糖黑葡萄汁(徒步旅行者常喝的一種飲料),補充過體力,就準備由朗伊爾冰川下山了。

煤礦與瀕危動物

參觀舊煤礦的行程也十分難忘。帶我們到朗伊爾城側參觀3號煤礦的導遊,是個身材魁梧結實的漢子,一個老於經驗的礦工。我們穿上全副裝備,戴上裝有探照燈的頭盔後,就跟隨導遊往深山進發了。據導遊介紹,從20世紀初開始,煤礦就與這地方的發展前途息息相關。這麼多年來,礦場工作條件之惡劣,實不足為外人道。在煤坑內層層的橫行地道中,礦工時常要匍匐前進,地道又狹又長,有些地道的高度只有70厘米多一點而已。我們有機會親身一試之後,說什麼也不願當礦工了。礦場到處煤渣飛揚,沙塵滾滾,噪音震耳,工人還經常要冒礦場爆炸和塌陷的風險,在這樣的地方胼手胝足,真是苦不堪言。儘管礦場的生產方式已改進很大,而煤礦仍是當地的經濟命脈,但過往數十年,旅遊業的地位已相對日益重要了。

北極的野生環境是經不起破壞的,但到這裡來的人很少理會。斯瓦爾巴群島的鯨魚、海象、馴鹿、北極熊以及其他動物,都受到捕殺,因此,有些品種瀕臨絕種,幸好在規章的保護下,部分瀕危物種已經轉危為安了。

地質學者的天堂

斯瓦爾巴群島可說是「地質學者的天堂」。在嚴寒季節,植物疏疏落落的,地貌凸出,群島就彷似一本活的地質學畫冊。這裡地質結構特徵之一,是不同的地質層切口分明,看起來就像一個個巨型,有多層餡料的蛋糕。地球在不同年代形成的岩石,都曾在這裡發現。有些岩石由沙子和黏土形成,有些岩石則源自有機物。千萬年來,大量死去的動植物被黏土困住,最終形成化石。事實上,在不同地質時期的岩石裡,都曾發現過化石。

我們在斯瓦爾巴博物館裡,仔細看過一批嗜熱動物和熱帶植物的化石,顯示這地方從前氣候溫暖得多。斯瓦爾巴某些地方的煤層有5米厚!在煤層之內,曾發現過松類植物和落葉植物的殘留化石。當地發現的食草禽龍的足印化石,進一步證明當地的氣候以往比較溫和,草木也比較茂盛。

如此的氣候劇變,是怎樣發生的呢?我們請教地質學者托芬·基艾諾,他是朗伊爾礦業理事會的代表。他引用大多數地質學者的觀點,認為主要是大陸漂移所致。地質學者說,斯瓦爾巴位於一個構造板塊之上,許多年來,這板塊從相信是較南的赤道附近,一直向北漂移。據衛星監測所得,斯瓦爾巴目前仍以每年二三厘米的速度,向東北緩緩漂移。

我們坐飛機離開斯瓦爾巴時,仍在回味這次旅途上的所見所聞。北極大地的江山形勝、各種動物的掙扎求存、花草樹木的品類繁多,叫我們想到受造物如何奇妙多樣、人類如何微不足道,也想到人類曾經怎樣照管地球。要跟寒冷的海岸話別了,臨別依依,在飛機上回首北顧,只見一些高聳入雲的雪峰,在午後的陽光中閃耀著淡紅的色調。

[第24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北極

格陵蘭

斯瓦爾巴群島

朗伊爾城

75°北

冰島

挪威

60°北

俄羅斯

[第25頁的圖片]

朗伊爾城

[第25頁的圖片]

不少開花的植物能在北極的嚴酷環境下生存,例如紫紅色的對葉虎耳草

[鳴謝]

Knut Erik Weman

[第26頁的圖片]

斯瓦爾巴雷鳥,斯瓦爾巴馴鹿

[鳴謝]

Knut Erik W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