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歷時一百二十多年的鐵道工程

歷時一百二十多年的鐵道工程

歷時一百二十多年的鐵道工程

《警醒!》澳大利亞撰稿員來稿

這天是2004年2月3日,在人口稀疏的澳大利亞北部,一列超過1公里長的火車緩緩駛進達爾文市的火車站,數以千計的人在場慶祝這列火車的到來。這列名叫「阿汗」的火車,用了兩天的時間由南至北跨越澳大利亞,首次完成這個長達2979公里的鐵道旅程。(請看25頁附欄「『阿汗』——這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由於有二千多人拿著照相機在鐵道兩旁聚集等候,火車在接近達爾文市時不得不減慢速度,結果列車比原定時間晚了30分鐘才到達。不過,沒有人為此而抱怨。畢竟,澳大利亞人等待這一天已經超過一個世紀了。這條由阿德萊德至達爾文的鐵道,共花了126年才建成,跨越了地球上最乾旱、最炎熱和最荒蕪的地區。

對鐵道的需求

阿德萊德是個小殖民區,位於大澳大利亞灣的東隅。19世紀70年代末,阿德萊德的居民渴望發展當地的經濟,也希望建立一條較佳的貿易路線,通往北面的偏遠地區。1869年,美國建成了連接東西岸的鐵道。阿德萊德的居民也想仿效美國,興建一條跨越澳大利亞大陸的鐵道,連接阿德萊德和達爾文港(現稱達爾文)。這條鐵道不單能夠打開大陸中部的交通,也可以大大縮短前往亞洲和歐洲的時間。

這項工程說來簡單,施工起來卻非常困難。鐵道途經之處都是險峻的地帶,不是亂石嶙峋的山岡、山脈,就是茂密的灌木林、沙漠或只有石頭的不毛之地,有的沙漠在雨後更會變成沼澤或出現洪流。探險家約翰·斯圖爾特不顧艱險,三度嘗試跨越澳大利亞內陸,終於在1862年取得成功,但途中他和隨行的人差點兒因糧盡水竭而死。

惡劣的氣候

阿德萊德的居民沒有被這重重的障礙嚇倒。1878年,他們在奧古斯塔港動工修築鐵道,900個鐵道工人靠著馬匹、駱駝和非機動的工具,沿著土著開闢的小徑,一路向北興建。鐵道的路線穿越弗林德斯山脈,並刻意途經那一帶僅有的水泉,因為蒸氣火車要有水才能發動。

鋪設頭100公里的鐵路,共花了兩年半的時間。鐵道經過的地區,夏季的氣溫有時高達攝氏50度。在這乾燥炎熱的氣候之下,指甲會乾裂,沾了墨水的筆尖還未寫到紙上就會乾了,甚至鐵軌也因高溫而彎曲!因此,火車出軌是常有的事。沙塵暴之後,工人需要清除在鐵軌上堆起的沙丘。埋在沙下的鐵軌可以長達幾公里,而有些沙丘更高達兩米。由於沙塵暴接連發生,工人常常只能無奈地看著已清理好的鐵軌再次被沙丘覆蓋。

接下來的就是下雨。不用多久,乾涸發白的河床就被洶湧的洪流淹蓋,猛烈的水流把鐵軌弄彎,沖毀工人幾個月來工作的成果,還使火車乘客被困荒野。曾有一列被困的火車,司機要獵殺野山羊讓乘客充饑。許多年後,人們要用降落傘空投食物給被困的火車乘客。

下過雨後,沙漠的植物回復生機,大群蝗蟲受到吸引,蜂擁而至。蝗災期間,鐵軌上黏滿了支離破碎的蝗蟲,必須有另一輛機車從後推動,列車才能前進。鼠患也是一個難題。老鼠吃掉所有能吃進肚子的東西,包括鐵路工程隊的補給品、帳篷、馬具,甚至皮靴。鐵道旁有一個孤零零的墓地,讓人想起那裡曾經爆發傷寒,也想起早期的鐵道工人要在惡劣的衛生環境下工作。

列車服務員不反對有人偶爾惡作劇一下,為大家提供娛樂。有一次,艾麗斯斯普林斯區出現兔患,「阿汗」的列車服務員把一些兔子偷運到火車上。次日清早,乘客打開廂房的房門去吃早餐時,發現走廊裡竟然「滿是到處亂跳的兔子」。(《從亞德萊德往艾麗斯的「阿汗」》)另一次,有人把一頭沒有套住的小袋鼠放在列車的臥鋪車廂裡。

居住在僻遠地區的土著,有時會在列車駛過時靠近鐵軌。他們不會走得太近,但仍能看見列車上的乘客。不用說,那些土著就算起初不感到害怕,也會對列車保持警戒。他們有人甚至認為列車「是一條大魔蛇」,把人活生生地吞進了肚子裡。

一停數十載

這項艱苦的工程進行了13年之後,鐵道還差大約470公里就到達艾麗斯斯普林斯,但資金卻用完了。《澳大利亞地理雜誌》說:「這個龐大的建築計劃……把阿德萊德的經濟拖垮了。」1911年,聯邦政府接管了這個工程,並把鐵道修築至艾麗斯斯普林斯。可是,通往達爾文(位於艾麗斯斯普林斯以北1420公里)的那段鐵路工程,卻被擱置了。

1929年,「阿汗」首次抵達艾麗斯斯普林斯,全鎮大約二百名居民都出來慶祝。鎮上的人見到餐車的陳設,都嘖嘖稱奇,但最引起他們興趣的是火車上雅致的浴室。那時候,在火車上設置浴盆是一件又新奇又豪華的事。艾麗斯斯普林斯一直是鐵道北面的總站。1997年,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同意完成艾麗斯斯普林斯至達爾文這段擱置已久的鐵道工程。工程於2001年展開。

價值約10億美元的路軌,由大型的自動化機械以每日1.6公里的速度向北鋪設,築成的鐵道跨過90座新建的、能抵擋洪水的橋梁。這段鐵道共長1420公里,被譽為「澳大利亞史上最大的基礎建設工程」,完工日期本來定於2003年10月,但最後卻比原定的日期還早竣工,造價也比預算的低。

荒蕪之地別有洞天

今天,阿德萊德已是個現代城市,那裡定時有一班「阿汗」列車在下午開出,展開跨越澳大利亞內陸的旅程。「阿汗」的兩輛機車拖著大約40個車廂穿越市郊,再蜿蜒穿過地勢起伏的麥田,往300公里以北的奧古斯塔港駛去。到了那裡,景色驟然改變,眼前只有一望無際的沙漠、濱藜和矮樹叢,荒涼冷清,毫無生氣。

離開奧古斯塔港後,「阿汗」駛上一段全新的鐵道。這段全天候的鐵道長約250公里,位於常常受洪水威脅的舊鐵道的西邊。夜幕降臨,列車在沙漠疾馳,乘客在車上酣然入睡。火車途經之處,有一些幾乎是終年乾涸的鹽湖,但雨後的鹽湖會在月色中閃爍著微光。在萬里無雲的晚上,夜空中繁星點點,數之不盡。不過,早年坐火車時總會聽到的轟隆轟隆聲,現在卻聽不見了,因為現在火車行走的是無縫鐵軌,鐵軌的接縫處全都熔接起來,好減少所需的維修工作。

黎明時分,列車差不多抵達艾麗斯斯普林斯,初升的太陽把沙漠照得通紅,發出耀目的金光。一個乘客說:「實在太壯觀了!就算在列車裡,你也感受得到太陽的威力。才一眨眼,太陽就升起來了,照亮這個無邊無際、連綿起伏的沙漠,這個廣闊而斑斕,空蕩蕩得令人害怕的沙漠。在這樣的一個地方,你會感到自己十分渺小。」

從內陸到熱帶地區

下午,「阿汗」在艾麗斯斯普林斯稍作停留,接著就起程前往凱瑟琳鎮,最後抵達北面的終點站——熱帶城市達爾文。乘客安坐在裝有空調的車廂裡,躲開了外邊炎熱的天氣。首班行走阿德萊德-達爾文路線的「阿汗」列車的經理拉雷·耶拉斯說:「『阿汗』的乘客可以享受一段豪華的火車之旅。」不錯,現在乘客只能憑車窗外的景象,嘗試想像當年的鐵道工人要面對怎樣的艱難和險阻。

除了促進貿易和提供世界一流的火車旅程,「阿汗」也把現代社會的另一面帶進澳大利亞內陸最荒僻的地區。2004年2月,一個19歲的土著女孩親眼看見第一班前往達爾文的「阿汗」列車經過。她說:「我一生中從未見過火車,火車真漂亮。」

[第25頁的附欄或圖片]

「阿汗」——這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阿汗」是「阿富汗快車」的簡稱,而後者本身也是一個別名。究竟澳大利亞的這列火車為什麼會跟阿富汗籍的駱駝夫拉上關係,還沒有肯定的答案。不過,這個別名的確使人想起以往那些刻苦耐勞的移民。這些移居到澳大利亞的外族人,幫助開拓這大洲荒僻的內陸。他們雖然統稱為阿富汗人,但當中其實還有來自其他地方的人,例如巴基斯坦的俾路支、埃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波斯和土耳其。

這些移民所用的駱駝曾經是內陸的運輸工具。駱駝夫只要吆喝一聲「呼什塔!」,駱駝就會乖乖地跪下去或站起來。有時候,多達70頭駱駝排成一行,以時速約6公里的穩定速度前進,運送人或貨物。當公路和鐵道建成後,駱駝隊就無用武之地,阿富汗人就把牠們放到野外去。這些駱駝不斷繁殖,今天,有數十萬頭野生駱駝在澳大利亞中部自由自在地生活。(請看《警醒!》2001年4月8日刊16-17頁。)

[第23頁的圖片鳴謝]

Northern Territory Archives Service, Joe DAVIS, NTRS 573

[第25頁的圖片鳴謝]

火車照片:Great Southern Rail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