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痛失愛侶,仍喜樂感恩

痛失愛侶,仍喜樂感恩

人物生平

痛失愛侶,仍喜樂感恩

南茜·波特自述

1947年6月5日傍晚,距美國東南岸不遠的巴哈馬群島相當溫暖。移民局一名職員突然登門,令我和丈夫喬治大感意外。移民局職員專程把一封信交給我們,信的內容表示當局已把我們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因此下令我們「立即離開本殖民地!」

我和喬治是最先來到拿騷服務的耶和華見證人海外傳道員。拿騷是巴哈馬群島的最大城市。我們曾在紐約州北部第八屆基列海外傳道學校受訓,畢業後奉派到該市服務。我們究竟做了些什麼事,以致在當地只逗留了短短三個月,就引起了這麼強烈的反應呢?為什麼五十年後的今日,我仍然在這裡呢?

受訓傳道

家父哈里·基爾納對我的一生影響深遠。他是我的楷模。為了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爸爸作了不少犧牲。儘管健康不好,他卻差不多每個週末都參與傳道工作,熱心地把王國事務置於生活的首位。(馬太福音6:33)我們的家境雖然清貧,但在20世紀30年代期間,爸爸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萊斯布里奇所經營的鞋店,卻是個屬靈活動的中心。我記得在幼年時,就有耶和華見證人的全時傳道員(稱為先驅)到我們家裡來,把他們的傳道經驗告訴我們。

1943年,我在艾伯塔省的麥克勞德堡和克萊爾斯霍姆附近展開先驅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反對者作祟,見證人在加拿大的傳道工作受到政府禁止。傳道地區廣達100公里,但由於我們年輕力壯,因此即使要騎腳踏車或徒步前往一些小社群或農場,我們也不覺得怎麼辛苦。在這期間,我有機會與一些基列畢業生交往,他們的經驗激勵我也立志成為海外傳道員。

1945年,我與喬治·波特結為夫婦。喬治在加拿大的薩斯喀徹溫出生,父母自1916年以來就一直是熱心的見證人。喬治也揀選了全時服務作為終生事業。我們第一個任務,是到加拿大北溫哥華市景色宜人的林恩谷服務。此後不久,社方邀請我們到基列學校接受培訓。

多年來,我曾跟不同神學院的畢業生討論過聖經,並且留意到他們所接受的神學課程,大大破壞了他們對上帝和聖經的信心。基列學校課程卻截然不同。這個課程大大增強了我們的思考力,更重要的是強化了我們對耶和華上帝和他話語的信心。我們的基列同學奉派到世界各地服務,包括印度、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國家,以及其他地區。我們獲悉社方委派我們到熱帶的巴哈馬群島服務,當時的興奮心情至今記憶猶新。

險遭驅逐出境

跟其他基列同學相比,我們到巴哈馬群島的旅程並不算長。我們很快就抵達目的地。這裡氣候暖和,景色宜人,建築物色調柔和,腳踏車數之不盡。然而,起初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當船抵達時,岸上已有五個見證人在等候我們。這裡的文化跟我們所習慣的大為不同。例如,有人請我丈夫不要在公開場合叫我做「愛人」,因為當地人把這個暱稱只用來稱呼婚外情人。

過了不久,當地的教士顯然因我們到處向人傳道而大感不安,於是誣告我們是共產黨員。結果,當局下令要我們離境。當時巴哈馬群島的見證人尚不及20人,可是他們很快就取得數千個簽名,連同請願書呈交給當局,請求當局收回成命。這樣,有關方面終於撤銷了驅逐令。

開拓新地區

聖經真理在愛上帝的人心裡迅速萌芽,因此社方差派更多基列海外傳道員到巴哈馬群島服務。分社在1950年成立。十年後,紐約布洛克林總部的米爾頓·韓素爾探訪巴哈馬群島,問有沒有海外傳道員願意到巴哈馬群島的另一個島嶼,開拓當地的傳道工作。我和喬治毛遂自薦。結果,我們在長島一住就住上了11個年頭。

長島是巴哈馬群島的島嶼之一,長140公里,寬6公里。當時島上並沒有任何正式的市鎮。首府克拉倫斯鎮大約有50戶人家。居民的生活頗為簡樸,電力、自來水、室內爐灶和抽水馬桶全都沒有。我們不得不設法適應這種所謂外圍島嶼的生活方式。長島居民的話題大多不離健康。我們後來發覺,跟別人打招呼時最好不要問:「你今天好嗎?」要不然,對方準會把詳盡的個人健康狀況從頭說出來。

我們經常「逐廚」向人傳道,因為每戶的室外廚房通常都會有人。廚房以茅蓋頂,人們以柴生火。當地居民大多是農夫或漁夫,他們雖然貧窮,卻十分仁慈。大多數居民不但虔信神靈,而且十分迷信,往往把異乎尋常的事件看作兆頭。

教士厚顏無恥地擅闖民居,把我們留給住戶的聖經書刊撕掉。結果,有些膽怯的人給他們嚇倒。然而,不是人人都向教士俯首帖耳的。例如,有一個年屆70的婦人就有膽量反抗教士的威嚇。她渴望明白聖經,最後她與其他人一起受浸成為見證人。我們找著越來越多對聖經感興趣的人,在有些星期日,喬治必須駕車駛300公里的路程,以便接他們出席聚會。

起初除了我們,島上就沒有其他的見證人了。喬治和我舉行所有的基督徒聚會,藉此在靈性上保持健壯。此外,我們也勤懇地緊守一個研讀計劃,每逢星期一晚研讀《守望台》的文章和聖經本身。此外,我們一收到每期的《守望台》和《儆醒!》,就盡快閱讀。

爸爸在我們定居長島期間去世。次年(1963年)夏天,我們把媽媽接到長島來,與我們毗鄰而居。媽媽雖然年事已高,對於長島的生活卻適應得不錯,直至在1971年去世為止。今天,長島已成立了一群會眾,當地還有一個新的王國聚會所。

痛失愛侶

1980年,喬治發覺自己的健康越來越差。之後,我被迫面對一個令我痛苦不已的現實:眼巴巴地看著自己摯愛的丈夫、同工兼伴侶死於早老性痴呆病。他的性情完全改變了。喬治在1987年去世,死前的四年間是一段最難熬的日子。他盡力陪伴我從事傳道工作和出席聚會,然而,箇中的辛苦卻往往令我禁不住流下淚來。喬治死後,會眾的弟兄姊妹向我表現真摯的關注,給我很大的安慰。儘管這樣,我仍然很想念喬治。

昔日,我和喬治常常有說有笑、互訴心聲,這一點在我們的婚姻中非常寶貴。如今喬治已離人世,這使我更加感激耶和華鼓勵手下僕人「不斷禱告」,「堅持不懈」地禱告,以及「用各樣的禱告」向他傾訴。(帖撒羅尼迦前書5:17;羅馬書12:12;以弗所書6:18)耶和華的確很關注我們的福利,我為此深感安慰。詩篇執筆者的這番話說得很對:「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詩篇68:19)我把耶穌的勸告緊記在心,學會不為明天憂慮,坦然接受自己的能力限度,並懷著感激之心領受每天的福分。這確實是最佳的生活方式。——馬太福音6:34

從服事職務尋得喜樂

我在基督徒的服事職務上保持忙碌,有助我不致過度緬懷過去。因此,我能夠克服一些足以導致抑鬱的負面情緒。我教導人認識聖經的真理,從中尋得很大的喜樂。由於經常從事傳道教人的工作,我養成了有條不紊的屬靈常規,生活也更有秩序、更穩定。——腓立比書3:16

曾有一位女士打電話給我。原來在此之前大約47年,我對她談及過王國的信息。我和喬治在1947年來到巴哈馬群島,在我們的第一批聖經學生中有一個男子,致電給我的女士就是這個男子的女兒。她的父母、所有姐妹和弟弟,以及他們大多數的子孫,都成為了耶和華見證人。事實上,這位女士的家族有60多人是見證人,但她卻一直沒有接受聖經的真理。可是,她如今終於快要成為耶和華上帝的僕人了。我和喬治初到巴哈馬群島時,見證人的數目寥寥可數,但現在傳道員人數已超過1400人。這實在令人心花怒放!

有時候別人問我可曾因無兒無女而感到遺憾。誠然,有兒女可以是一種福分。可是,我卻有很多屬靈的兒女、孫兒女,甚至曾孫兒女;他們對我表現很大的愛心和關懷,這種福分大概不是所有實際做父母的都有機會體驗到。真的,努力「行善,在善事上富足」的人是最快樂的。(提摩太前書6:18,《新世界譯本》)正因為這樣,我決心只要健康容許,就盡力在服事職務上保持忙碌。

有一天,在牙科醫生的診所裡,一個少婦上前對我說:「你大概不認識我,但我卻認識你。我只是想讓你知道我多麼敬愛你。」她接著告訴我她是怎樣認識聖經真理的,並且表示很感激我們海外傳道員到巴哈馬群島服務。

又有一次,我剛度假返回耶和華見證人拿騷分社的宿舍,發現門上有一枝玫瑰花,旁邊貼著一張便條,說:「歡迎您回來。」我的心不禁充滿感激之情。這使我更深愛耶和華,因為我目睹他的話語、組織和靈產生了一群多麼優秀的人!不錯,耶和華往往通過我們身邊的人去扶持我們。

受恩深重,刻骨銘心

我一生經歷過不少風雨,如今生活上的某些方面也不容易應付。然而,我卻感激上帝讓我享有很多福分:服事職務所帶來的喜樂;基督徒弟兄姊妹的愛心和關懷;耶和華組織的仁愛關注;聖經的美好真理;有希望與復活了的親者團聚;還有與耶和華一位忠僕一段42年刻骨銘心的婚姻。我嫁給喬治之前曾在禱告裡告訴上帝,但願我能夠支持丈夫繼續留在全時服務的崗位上。喬治的確對全時服務珍之重之。耶和華也垂聽了我這個禱告。因此,我決心繼續忠心事奉耶和華,好報答他的厚愛。

巴哈馬群島是個旅遊勝地,很多遊客不惜耗費千金來享受這裡的熱帶風情。由於我甘願到耶和華的組織所指派的地方事奉上帝,我能夠暢遊各島,向人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更重要的是,我得以認識友善的巴哈馬人當中最可愛的一群,他們的愛心令我永誌難忘。

我實在感激那些把真理帶給我父母的人。父母轉而把真理的種子栽在我幼小的頭腦和心靈裡,幫助我培養先求上帝王國的熱望。今日,耶和華手下的年輕僕人只要毅然進入引到更大服務機會的「大門」,擴大自己在服事職務上的參與,也會享有很多的福分。(哥林多前書16:9)你只要把一生用來尊榮「萬神之神」耶和華,你能夠體驗到上帝的許多恩惠而感激不盡。——申命記10:17;但以理書2:47

[第24頁的圖片]

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從事街上見證工作,攝於1944年

[第24頁的圖片]

我和喬治在1946年參加基列學校

[第25頁的圖片]

我和喬治在巴哈馬群島拿騷的海外傳道員之家前面合影,攝於1955年

[第26頁的圖片]

1961至1972年間,我們在戴德曼斯凱服務,圖為當地的海外傳道員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