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你對死亡有什麼看法?

你對死亡有什麼看法?

你對死亡有什麼看法?

儘管我們健康良好、生活富裕,每天卻受到死亡的陰影籠罩。也許死亡會在我們下次過馬路或上床睡覺時臨到。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市和首都華盛頓遭到恐怖襲擊。這類災禍讓我們清楚看到:死亡這「最後的仇敵」能夠吞噬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有時甚至只消幾分鐘就奪去千千萬萬人的性命。——哥林多前書15:26

死亡的確令人生畏,但也令不少人著迷。以死亡為題材,能令報章暢銷、新聞收視率高升。事件越恐怖、死傷越慘重,節目就越受歡迎。戰爭、天災、罪行或疾病每天奪去無數人的性命,看來人們對這類報導百看不厭。最令人費解的是,知名人士的死訊,往往令群眾的情緒激動得不能自已。

事實表明一般人對死亡有不同的反應:一方面對別人的死感到好奇,另一方面對自己不免一死這個事實諱忌甚深。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思量自己的死。

百思不得其解

人一想到自己不免一死,就感到沮喪,這種心態是改變不了的。為什麼?因為耶和華使人生來就渴望永遠活下去。傳道書3:11說:「他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世人心裡。」人渴望永遠活下去,同時卻知道自己難免一死,這個矛盾使人的內心無法平靜。為了使內心得到安寧,滿足永遠活下去的自然願望,人創立了各種各樣的信仰,例如靈魂不死和輪迴。

死亡叫人不寒而慄、忐忑不安,無論何方的人都有這種感覺。死亡令人窮其一生所追求的名利化為烏有,難怪世人為之絕望。

生離死別

在古代,性命垂危的人通常會在自己家裡,在熟悉的環境中,在親人的陪伴下度過最後的時光。在聖經時代有這樣的習俗,現在有些地方仍保留這個傳統。(創世記49:1,2,33)這些家庭會聚集起來,小孩子跟成年人一起,互相開解。這樣,家中各人就不致獨自悲傷,而是能夠一起分擔料理後事的責任、彼此安慰。

要是社會傳統避諱死亡,情形就大大不同了。人們視死亡為不吉利,不准小孩參與其事,惟恐他們的感情受到傷害。今天,垂死的人比以往孤獨得多。雖然大部分人都寧願在家中安然去世、受到家人的臨終關懷,可惜,很多人卻要接受殘酷的現實:在醫院裡被隔離,身體被令人心寒的醫療儀器環繞著,受盡痛苦而死。此外,有千百萬人由於種族滅絕、饑荒、愛滋病、內戰或赤貧而死於非命。

死亡值得人思量

聖經沒有鼓勵人把死亡置諸腦後。事實上,傳道書7:2告訴我們:「到舉哀的家勝過到設宴的家,因為這是所有人的結局。」有時死亡這個現實擺在面前,能讓我們暫時撇下日常瑣務,思索一下人生的短促。既然生命短促,我們就有理由要努力過有意義的生活,而不是渾渾噩噩、浪費光陰。

你對死亡有什麼看法?你對人不免一死這個事實有什麼感覺?關於死亡,你的信仰是怎樣的?你認為人死後還有希望嗎?你害怕死亡嗎?

人類能力有限,對死亡的本質百思不解,就如人對生命的本質不甚了了一樣。惟獨我們的造物主才能夠提供可靠的指引,解開死亡之謎。上帝是「生命的源頭」,人要靠他才能「脫離死亡」。(詩篇36:9;68:20)你也許想不到,運用上帝的話語查驗那些關於死亡的流行信仰,能夠使我們得著安慰和希望。你可以看出,死亡不一定是人的終結。

[第4頁的精選語句]

既然生命短促,我們就有理由要努力過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