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講話的」

「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講話的」

「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講話的」

大家都讚賞他,非常驚詫他說出這麼中聽的話。——路加福音4:22

1,2.(甲)奉派去抓耶穌的差役,為什麼空手而回?(乙)什麼例子表明,除了差役,耶穌的教導還打動了其他人?

差役空手而回。他們奉差去抓耶穌基督,卻沒有下手。祭司長和法利賽派的人劈頭蓋臉地問:「你們為什麼沒有帶他來?」耶穌根本不會動武反抗,差役為什麼沒有抓住他呢?差役回答說:「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講話的。」耶穌的話句句都說到差役的心坎上。他們實在不忍心逮捕這個安分守己的人。 *約翰福音7:32,45,46

2 除了差役,耶穌的教導還打動了其他人。聖經說民眾蜂擁而來,一心要聽耶穌講話。耶穌家鄉的民眾聽見「他說出這麼中聽的話」,都非常驚詫。(路加福音4:22)耶穌不止一次坐在船上,教導加利利海邊的群眾。(馬可福音3:9;4:1;路加福音5:1-3)另一次,有「一大群人」一連幾天都留在耶穌身邊。他們情願餓著肚子也要聽耶穌講話。(馬可福音8:1,2

3.耶穌的教導卓爾不群,主要原因是什麼?

3 耶穌的教導卓爾不群,主要原因是什麼?他的教導是以愛為本的。 *耶穌愛他所傳達的真理,也愛他所教的人。耶穌的教導技巧非常高超,特別能夠打動聽眾。在這三篇研讀文章裡,我們會探討耶穌所用的一些有效方法,看看怎樣向他學習。

淺顯明白

4,5.(甲)為什麼耶穌用平易的言語教導人?他用這種方式教導人,為什麼令人驚訝?(乙)「登山寶訓」怎樣表明耶穌的教導淺顯明白?

4 飽學之士的話通常很深奧,遠遠超越聽眾的理解水平。可是,如果別人聽不懂我們的話,又怎能吸收我們所傳達的知識呢?耶穌教導人,從不用艱深的言語。想想看,耶穌掌握的詞彙有多豐富!他雖然知識廣博,卻沒有賣弄學問,總是為聽眾著想。耶穌知道聽他講話的,許多都是「沒有學問的普通人」。(使徒行傳4:13)為了打動聽眾,耶穌用他們能理解的言語。他用詞淺顯,所傳達的真理卻有深刻的含義。

5 就以馬太福音5:3-7:27所記載的「登山寶訓」為例,耶穌可能只花20分鐘就講完了。他用的時間雖然不多,卻把道理講得很深很透,抓住了通姦、離婚、物質主義等問題的核心。(馬太福音5:27-32;6:19-34)耶穌說的絕不是複雜難懂或浮誇動聽的空話。他用詞十分平易,就連小孩也聽得懂!難怪許多農民、牧人、漁夫,以至其他人聽完耶穌講話,「都對他的教導方式感到驚訝」!(馬太福音7:28

6.請舉例說明,耶穌怎樣用簡單的言語表達深刻的意義。

6 耶穌說話淺白,詞句簡短明確,但意義很深刻。因此,儘管當時耶穌的話沒有印成書刊供聽眾閱讀,但他的教導已深深印在聽眾的腦海裡,銘刻在他們心上。請留意以下的例子:「一個人不能做兩個主人的奴隸。……你們不能又做上帝的奴隸,又做財富的奴隸。」「你們不要再定人有罪,免得你們被定為有罪。」「你們憑著他們的果實,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生病的人才需要。」「凡拿劍的,都會死在劍下。」「凱撒之物要還給凱撒,上帝之物要還給上帝。」「施與比接受更快樂。」 *馬太福音6:24;7:1,20;9:12;26:52;馬可福音12:17;使徒行傳20:35)這些金玉良言是耶穌在差不多二千年前說的,直到今天仍然深入人心,令人難忘。

善用問題

7.耶穌為什麼要問聽眾問題?

7 耶穌善於運用問題。雖然直接說出答案可以節省時間,耶穌卻經常問聽眾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有時耶穌用尖銳的問題把敵人的不良動機揭露出來,使他們啞口無言。(馬太福音12:24-30;21:23-27;22:41-46)但更常見的是,耶穌花時間問聽眾問題,好傳達真理,讓聽眾表達心聲,激發門徒的思想,鍛鍊門徒的思考力。現在我們會探討兩個事例,看看耶穌怎樣用問題引導彼得。

8,9.關於納不納聖殿稅,耶穌怎樣用問題引導彼得,讓他得出正確的結論?

8 第一個事例是,收稅的人問彼得,耶穌納不納聖殿稅。 *彼得衝口說:「納。」可是過了一會兒,耶穌就用問題引導彼得,說:「『西門,你認為怎樣?地上的王向誰徵收物品稅或人頭稅呢?是向兒子呢?還是向外人呢?』他說:『向外人。』耶穌就對他說:『那麼,兒子其實是免稅的了。』」(馬太福音17:24-27)耶穌提出這些問題,用意很明顯,彼得應該一聽就明白。為什麼呢?

9 在耶穌的日子,眾所周知,皇室成員不用納稅。因此,耶穌既然是人在聖殿裡崇拜的天上君王的獨生子,自然也不用納稅。請留意,耶穌不是直接說出正確的答案,而是平心靜氣地用問題引導彼得,讓他得出正確的結論,也讓他看出說話前要三思。

10,11.公元33年逾越節晚上,彼得削掉了一個人的耳朵,耶穌有什麼反應呢?我們怎樣看出,耶穌深知問題的價值?

10 第二個事例發生在公元33年逾越節的晚上,當時有一群暴民來逮捕耶穌。門徒想保護耶穌,於是問他可不可以拿劍砍。(路加福音22:49)耶穌還沒回答,彼得就拔出劍來,削掉了一個人的耳朵(也許彼得原先打算造成更大的傷害)。彼得行事跟主人的意思背道而馳,因為耶穌已做好準備,把自己交在敵人手中。耶穌有什麼反應呢?他不厭其煩地問了彼得三個問題:「父親賜給我的杯,難道我不該喝嗎?」「難道你以為我不能求我的父親,立刻給我派十二個軍團以上的天使來嗎?要是這樣,聖經說事情必然這樣發生,又怎能實現呢?」(約翰福音18:11;馬太福音26:52-54

11 請想想當時的情景。耶穌被一群憤怒的暴民包圍。他知道自己快要犧牲生命,也知道自己身負重任,既要除去天父聖名所受的污衊,也要拯救世人。儘管這樣,耶穌仍然用問題引導彼得,把重要的真理銘刻在他心上。這不是清楚表明,耶穌深知問題的價值嗎?

生動有力的誇張法

12,13.(甲)誇張法有什麼效用?(乙)耶穌怎樣用誇張法來強調,我們不該愚妄地挑剔弟兄的毛病?

12 耶穌傳道期間常用的另一個有效的教導方法,就是誇張法。為了強調要點,耶穌刻意用誇張的表達方法,使聽眾在腦海裡構想出一幅輪廓分明、難以忘懷的圖畫。讓我們看看一些例子。

13 在「登山寶訓」裡,耶穌向聽眾強調「不要再定人有罪」,說:「你為什麼留意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思量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馬太福音7:1-3)你能想像這個情景嗎?愛挑剔的人提議替弟兄拔除「眼中」的刺。他這樣做等於聲稱,弟兄看事物看得不夠清楚,因此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可是,愛挑剔的人忘記了自己眼中有「梁木」(用來支撐房頂的橫木),他的判斷實際上比弟兄還要差。這麼強烈的對比,實在令人難忘!耶穌由此強調,我們不該愚妄地挑剔弟兄的毛病,因為我們自己的缺點可能要大得多呢!

14.耶穌指責法利賽派把蚊蟲濾出來,反倒把駱駝吞下去。這種誇張說法為什麼特別生動有力?

14 另一次,耶穌公開指責法利賽派是「瞎眼的嚮導」,蚊蟲就濾出來,駱駝反倒吞下去。(馬太福音23:24)這個誇張的表達方法,特別生動有力。為什麼?因為在聽眾的心目中,駱駝是龐然大物,跟微小的蚊蟲相比,天差地遠。據估計,一匹駱駝的重量相當於7000萬隻蚊蟲的重量!耶穌知道法利賽派用絹篩濾酒。他們恪守規條,小心翼翼地濾酒,以免吞下蚊蟲而在禮儀上不潔淨。可是在比喻的意義上,他們卻把不潔淨的駱駝吞下去。(利未記11:4,21-24)耶穌要強調的重點,不言而喻。法利賽派一絲不苟地恪守律法的字面條文,反而漠視了更重大的事,就是「公正、慈悲、忠信」。(馬太福音23:23)耶穌把他們的真面目揭露無遺。

15.耶穌用誇張法教導人認識什麼道理?

15 耶穌傳道教人,經常採用誇張法。請留意以下的例子。信心「哪怕只有芥籽那麼小」,也能移山。耶穌用這個比喻來強調,人即使只有很小的信心,也能成就大事,真是恰到好處。(馬太福音17:20)身形巨大的駱駝要穿過針眼——這個比喻充分表明,富有的人崇尚物質,要事奉上帝可真不容易!(馬太福音19:24)耶穌所用的比喻生動有力,言簡意賅,不是令你佩服得五體投地嗎?

論據合乎情理,無可反駁

16.耶穌總是在什麼方面發揮敏銳的思考力?

16 耶穌有完美的頭腦,善於以理服人,但從不好辯爭勝。耶穌總是在教導中發揮敏銳的思考力,顯揚真理。有時,耶穌用有力的論據把宗教領袖的指控駁得體無完膚。但更常見的是,耶穌用合乎情理的論據,幫助門徒明白重要的道理。耶穌在這方面造詣精深,讓我們看看一些例子。

17,18.耶穌用什麼有力的論據去駁倒法利賽派的指控?

17 有一次,耶穌治好一個受邪靈操縱、又瞎又啞的人。法利賽派的人聽見就說:「這個傢伙驅逐邪靈,無非是靠著邪靈的首領別西卜罷了。」法利賽派的人承認,人必須有超人的力量,才能驅逐撒但手下的邪靈。可是,由於不想群眾相信耶穌,他們竟然說耶穌的力量來自撒但。耶穌指出法利賽派的論據站不住腳,說:「凡一國分裂內訌,就終歸荒涼;凡一城一家分裂內訌,就站立不住。照樣,要是撒但驅逐撒但,他就是分裂內訌了;那麼他的王國又怎能站立得住呢?」(馬太福音12:22-26)耶穌的意思是:「如果我真的像你所說,是撒但的爪牙,奉派跟撒但作對,那麼撒但就是作繭自縛了,很快就會滅亡。」這個論據不是合情合理、無可反駁嗎?

18 耶穌進一步反駁法利賽派的指控。他知道法利賽派的弟子也曾驅逐邪靈,於是問了他們一個簡單而尖銳的問題:「如果我驅逐邪靈是靠著別西卜,你們的弟子驅逐邪靈又是靠著誰呢?」(馬太福音12:27)耶穌的意思是:「如果我驅逐邪靈是靠撒但,那麼你們的弟子也是靠撒但驅逐邪靈囉!」法利賽派的人還有什麼話可說呢?他們永不會承認,自己的弟子是靠著撒但驅逐邪靈的。耶穌用無可反駁的論據來表明,法利賽派的指控十分荒謬。

19,20.(甲)耶穌提出合乎情理的論據,怎樣使聽眾得益?(乙)門徒求耶穌教他們禱告,耶穌怎樣用「不是更要」這句話跟門徒推理?

19 耶穌不但把反對的人駁得啞口無言,還提出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論據來教導人認識真理,認識耶和華感人的特質。不少事例表明,他首先陳述聽眾熟知的事實,然後用「不是更要」這句話進一步跟聽眾推理,增強他們對天父的信心。讓我們看看其中兩個例子。

20 門徒求耶穌教他們禱告,耶穌就講了一個比喻,說一個人因「大膽堅持」而如願以償。這人的朋友起初不願幫他,但最後還是答應了他的請求。耶穌也指出,做父母的無不樂意「送好東西」給兒女。他總結說:「你們雖然邪惡,尚且懂得送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不是更要 把聖靈賜給懇求他的人嗎?」(路加福音11:1-13)耶穌不是強調世人跟天父相似的地方,而是強調兩者的差異。如果一個不願意幫忙的人尚且被說服伸出援手,如果不完美的父母尚且樂意滿足兒女的需要,何況仁愛的天父,不是更要把聖靈賜給那些謙卑地懇求他的人嗎?

21,22.(甲)耶穌怎樣勸聽眾不要為物質憂慮?(乙)從耶穌所用的一些教導方法,我們不難看出什麼事實?

21 耶穌也用類似方法勸聽眾不要為物質憂慮。他說:「你們仔細看看,渡鴉不撒種,也不收割,無庫無倉,上帝還養活牠們。你們不是 比飛鳥貴重得多 嗎?你們細心看看百合花怎樣生長。百合花既不勞碌,也不紡紗……野地的草木,今天還在,明天就投進火爐裡,上帝尚且賜草木這樣的衣裳,何況你們呢?他不是更要 賜你們衣裳嗎?你們的信心太小了!」(路加福音12:24,27,28)飛鳥、花草,耶和華尚且照顧,他不是更會照顧自己的僕人嗎?耶穌的話非常有力,既合理又有溫情,難怪聽眾被深深打動了。

22 從耶穌所用的一些教導方法,我們不難看出,差役為自己辯白的時候,一點也沒有誇大其詞:「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講話的。」可是,在耶穌所用的教導方法中,最著名的要算比喻了。他為什麼用比喻教導人呢?他用的比喻為什麼卓有成效?下一篇文章會探討這些問題。

[腳注]

^ 1段 差役很可能是公議會派遣的,由祭司長統轄。

^ 3段 見《守望台》2002年8月15日刊「我為你們立下模範」和「不斷跟隨我」這兩篇文章。

^ 6段 「施與比接受更快樂」引自使徒行傳20:35,雖然只有使徒保羅引述這句話,可是這種精神在四卷福音書裡都是清楚可見的。保羅可能聽其他門徒或者復活了的耶穌說過,也可能受上帝啟示而知道這句話。(使徒行傳22:6-15;哥林多前書15:6,8

^ 8段 猶太人每年都要納兩銀元(大約兩天工資)的聖殿稅。顧名思義,聖殿稅是用來保養聖殿,資助聖殿所提供的服務,支付每天為族人獻祭所需的開銷。

你還記得嗎?

• 什麼例子表明,耶穌的教導淺顯明白?

• 為什麼耶穌在教導中運用問題?

• 誇張法有什麼效用?耶穌怎樣運用這種修辭法教導人?

• 耶穌怎樣用合乎情理的論據教導門徒認識真理,認識耶和華感人的特質?

[研讀問題]

[第9頁的圖片]

耶穌用詞淺顯,普通人都能明白

[第10頁的圖片]

法利賽派的人把蚊蟲濾出來,反倒把駱駝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