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有芳鄰似舊時!
豈有芳鄰似舊時!
現代社會沒有鄰居這個觀念。——19世紀英國政治家本傑明·迪斯累里
為了改善生活素質,老一輩的古巴人想出了一個特別的方法。他們設立一些街坊組織,叫做「祖父母小組」。一份1997年的報告指出,每五個年長的古巴人中,就有一個加入了這些小組。在小組裡,他們找到友伴,可以彼此鼓勵,互相幫助,生活因而過得健康快樂。《世界衛生》雜誌說:「每當社區裡的家庭醫生想請人幫助推廣防疫注射計劃,就可以聯絡『祖父母小組』,因為小組的成員不但願意幫忙,而且能幫很大的忙。」
很可惜,在世上許多地方,這種鄰里間互助互愛的情景已不復見。沃爾夫岡·迪克斯的悲慘故事就是一個例子。沃爾夫岡住在西歐一幢公寓大樓裡。幾年前,《堪培拉時報》報導,跟沃爾夫岡共住同一幢大樓的17個家庭,都發覺他已很久沒有露面,「卻就是沒有人想過按門鈴找他」。後來房東來到沃爾夫岡的家,「發現電視機前坐著一具骸骨」,膝上放著一份電視節目表,上面的日期是1993年12月5日。沃爾夫岡死去已經五年了。這樁事件可以印證,鄰里間守望相助的精神,已經淡薄得令人惋嘆。難怪一個隨筆作家在《紐約時報雜誌》上寫道,他住的那個社區,像其他社區一樣,「聚居著一群互不認識的人」。你的社區也是這樣的嗎?
沒錯,在鄉村裡,村民間依然享有真摯純樸的鄉里情誼;而在城市裡,有些居民也發起行動,關注鄰居的需要。可是,許多住在城市的人覺得自己與世隔絕。他們像「隱姓埋名」一樣,不聞不問。為什麼呢?
不相聞問
多數的人都有鄰居。每當見到隔壁電視機的屏幕忽明忽暗,窗子後有影子晃過,燈亮燈滅,或聽見車子駛進駛出,門廊裡有人噔噔走過,鑰匙在匙孔裡發出咯嚓的聲音,我們就知道鄰人仍然「健在」。然而,如果左鄰右舍互相不通姓名,或大家因生活太忙碌而忽略了鄰人,鄰里間就沒有什麼情誼可言了。有些人可能覺得沒需要跟鄰居打交道,也不必對他們負起什麼義務。澳大利亞的《先驅太陽報》也承認這一點,說:「一個人跟鄰居來往越少,鄰人的事就越顯得與他無關,他要拒絕應酬那些他認為言語無味的鄰人也較容易。」
社會上出現這種趨勢,並沒有什麼出奇。在一個人們「專愛自己」的世界裡,鄰里關係欠佳,實在拜人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所賜。(提摩太後書3:2)結果,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孤獨,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甚至互相猜疑。如果社區內常有暴力事件或罪案發生,情況就會更嚴重,鄰居互不信任,最後連一點憐憫人的心也沒有了。
不論你社區裡的鄰里關係是好是壞,相信你也同意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間同心同德,事必有成。下一篇文章會解釋為什麼有好鄰居也是一種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