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在異鄉教養子女,苦與樂

在異鄉教養子女,苦與樂

在異鄉教養子女,苦與樂

千百萬人憧憬美好的新生活, 於是移居外地。目前,歐洲的移民多達2000萬,美國有2600萬,澳大利亞的人口有百分之21不是在本土出生的。外籍家庭最困難的,莫過於學習新語言和適應新的文化習俗。

一般而言,孩子很快就能掌握新語言,並按新語言思維,父母則需要較長時間學習。既然孩子不在父母的家鄉長大,語言就成了彼此間的鴻溝,要想逾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當地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共同塑造孩子的思想和感情。父母可能很難明白兒女的言談舉止。因此,移居外地的父母「要照耶和華的意思管教[兒女],糾正他們的思想」,任務的確很艱巨。(以弗所書6:4

既要灌輸知識,又要打動心靈

基督徒父母有責任教導兒女學習聖經「純潔的語言」,做父母的當然希望兒女接受真理。(西番雅書3:9)話說回來,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語言只有膚淺的認識,或者父母不能流利地用當地的語言跟兒女交談,又怎能把耶和華的律法深印在兒女心裡呢?(申命記6:7)兒女也許明白父母所用的詞彙,但要是父母的教誨未能打動兒女的心,孩子在家裡也恍如陌路人。

柏德羅和仙德拉從南美洲移居澳大利亞,有兩個十來歲的兒子。他們也面對溝通的困難。 *柏德羅說:「談論屬靈的事牽涉到內心和感情。要交流心得體會,就得用更多詞彙才能暢所欲言。」仙德拉說:「要是孩子不懂我們的母語,他們的屬靈生命就受到威脅了。由於看不出知識背後的原則,他們可能不愛真理,屬靈辨識力變得薄弱,跟耶和華的關係也不親密。」

尼安和海倫從斯里蘭卡移居德國,有兩個兒女。他們說:「我們認為,除了學習德語外,兒女還要學習自己的母語。這樣,他們才能跟我們坦誠溝通,傾訴心事。」

米格爾和卡雯從烏拉圭移居澳大利亞,他們說:「像我們這種情況的父母,一定要格外努力。要就教導兒女明白父母的語言,要就好好學習外語,以求用新語言去理解和解釋屬靈的事。」

個別家庭的決定

每個移居外地的家庭都該仔細考慮用什麼語言溝通,好領受耶和華的教導。(以賽亞書54:13)這個決定至為重要,能影響家人的屬靈健康。有些家庭選擇參加用自己母語舉行的聚會,有些則選擇當地語言的會眾。作決定前,應該考慮些什麼呢?

特里奧斯和帕特麗亞是塞浦路斯人,移居英國,五個子女都在英國長大。他們解釋選擇英語會眾的原因:「起初,我們一起參加希臘語會眾的聚會,夫婦倆得益很大,兒女的屬靈進步卻受到影響。雖然他們懂一些希臘語,但很難明白較深入的屬靈知識,結果屬靈的進展緩慢,於是我們決定全家遷到英語會眾去。沒多久,兒女的信心受到強化,屬靈狀況大有進步。要搬到英語會眾的確不容易,但對我們的家庭來說,證實是個明智的決定。」

然而,特里奧斯仍然要兒女好好學習母語,結果得到豐盛的報酬。兒女說:「能夠多說一種語言實在是個福分。雖然英語是我們的主要語言,我們卻因為懂得希臘語而跟家人關係密切,尤其是能和祖父母溝通。此外,我們也比較同情移民的困境。既學懂了希臘語,我們相信自己也能學習另一種語言。我們大一點後,父母就和我們一起搬到阿爾巴尼亞語會眾,幫助那裡的移民。」

克里斯托弗和瑪格麗塔也是塞浦路斯人,移居英國,有三個子女。這個家庭決定留在希臘語會眾。他們的兒子尼科斯現在是個長老,在希臘語會眾服務。他回想當日,說:「弟兄們鼓勵我們支持新成立的希臘語會眾。我們整家人都認為這是上帝的委派。」

瑪格麗塔憶述:「七歲和八歲的兒子參加傳道訓練班時,身為父母,我們的確有點擔心,因為他們的希臘語還說不好。於是每個演講委派都成了全家的大事,我們花不少時間協助兒子們準備演講。」

他們的女兒喬安娜說:「我還記得,爸爸把希臘字母寫在黑板上,教導我們學習希臘語,絕不讓我們馬虎了事。不少人要花好幾年時間才能學懂一種語言,但在爸媽教導下,我們很快就學會了希臘語。」

有些父母認為,要培養「屬靈的悟性」,在屬靈方面進步,就要聆聽以母語舉行的聚會。(歌羅西書1:9,10;提摩太前書4:13,15)也有些家庭希望用母語幫助故鄉來的移民認識真理。

另一方面,有些家庭移居他鄉後,認為參加當地語言的聚會,對他們比較好。(腓立比書2:4;提摩太前書3:5)在這件事上,整家人商議之後,家主就禱告求上帝指引,然後決定選擇什麼語言的會眾。(羅馬書14:4;哥林多前書11:3;腓立比書4:6,7)有什麼切合實際的建議供這類家庭參考呢?

切合實際的建議

本文開頭提到的柏德羅和仙德拉說:「在家裡,我們有一個規矩,就是只准說西班牙語,這樣,孩子們就不會忘記母語了。要遵守這個規矩一點也不容易,因為孩子們知道我們明白英語。但如果我們不堅持到底,不久他們就可能不懂西班牙語了。」

米格爾和卡雯也說:「如果父母用母語主持家庭研讀,討論每日經文,那麼兒女就能學會掌握母語,能用母語表達更深入的屬靈觀點。」

米格爾提議:「傳道時要花點心思,使兒女喜愛傳道工作。我們的地區差不多包括整個城市,因此,我要開車四處尋找和自己語言相同的人,整家人在車子裡的時間也不少。途中,我們談論重要的事,玩聖經遊戲。我盡量計劃傳道的路線,希望能續訪幾個對聖經感興趣的人。這樣,傳道結束時,兒女起碼有機會跟一個人談論聖經。」

適應不同的文化習俗

聖經勸勉年輕人:「我兒,你要聽從父親的管教,不要捨棄母親的法度。」(箴言1:8)父母的管教和「法度」跟他們成長的背景有密切關係,然而,兒女成長的環境跟父母不同,就不免會產生難題。

父親有責任決定怎樣督導自己的家庭,但也不該一味跟從其他家庭的做法。(加拉太書6:4,5)只要父母兒女坦誠討論問題,父母就比較容易接納新的文化習俗。

然而,不少先進國家的風俗卻危害基督徒的屬靈健康。流行音樂和娛樂消遣往往鼓吹貪婪、反叛和放蕩的行為。(羅馬書1:26-32)即使父母不懂當地語言,也不該推卸責任,忽視兒女所選擇的音樂和消遣。父母必須給兒女明確的指引,當然,要做到這點絕不容易。

卡雯說:「孩子聽的音樂,旋律聽來沒問題,但我們大多不明白歌詞,不知道裡面有沒有粗話或曖昧的含意。」他們怎樣應付呢?米格爾說:「我們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女明白不良音樂的害處,也幫助他們選擇高尚的音樂,以求蒙耶和華悅納。」不錯,凡事謹慎和通情達理,能幫助兩代人適應不同的文化習俗。(申命記11:18,19;腓立比書4:5

苦盡甘來

毫無疑問,在異鄉養育子女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心思。不過,最終父母兒女都會見到美好的成果。

阿札姆和妻子莎拉從土耳其移居德國,三個兒子都在德國長大。大兒子現今在德國塞爾特斯分部辦事處服務。阿札姆說:「孩子們能汲取兩種文化的精華,從而培養出難能可貴的品格,得益不少。」

安東尼奧和呂蒂婭從安哥拉移居德國,有九個子女。這個家庭能說林加拉語、法語、德語。安東尼奧說:「由於我們能說幾種語言,可以跟不同國家的人交談,向他們傳道。這使我們全家都很快樂。」

一個日本家庭移居英國。兩個兒女發現,能說日語和英語為他們帶來不少方便。年幼的說:「懂兩種語言,使我們較易找到工作。我們參加規模較大的英語大會,獲益良多。同時,我們也有幸在需求較大的日語會眾服務。」

成功的例子

自聖經時代以來,上帝的僕人都曾克服種種困難,在文化迥異的地方撫養兒女。摩西在埃及長大,但他的父母卻能成功教導摩西敬畏上帝。(出埃及記2:9,10)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許多都悉心教養兒女,結果他們的兒女願意回耶路撒冷,恢復正確的崇拜。(以斯拉記2:1,2,64-70

今天的基督徒父母也能夠成功。一對父母聽到兒女表達以下的心聲:「爸爸媽媽很愛我們,我們關係密切,常常坦誠溝通。想到我們屬於一個普世的大家庭,跟其他屬靈的弟兄姊妹一起事奉耶和華,真是開心極了!」只要你鍥而不舍,努力教導兒女,說不定也能聽到兒女說出體會的話呢!

[腳注]

^ 7段 有些不是真名。

[第24頁的圖片]

在家中用母語交談,能幫助兒女掌握這種語言

[第24頁的圖片]

同樣的語言能維繫祖孫關係

[第25頁的圖片]

跟兒女一同討論聖經,能幫助他們培養「屬靈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