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效法耶和華,待人不偏心

效法耶和華,待人不偏心

效法耶和華,待人不偏心

上帝是不偏心的。——羅馬書2:11

1,2.(甲)耶和華對迦南人的旨意是什麼?(乙)後來耶和華怎樣待某些迦南人?這些事讓我們想到什麼問題?

公元前1473年,以色列人在摩押荒原安營。他們正在留心聆聽摩西的話。當時敵人就在約旦河對岸,以色列人可說是大敵當前。摩西宣告,耶和華的旨意是,以色列要擊敗在應許之地的七個強悍的迦南民族。摩西的話叫以色列人安心,他說:「你的上帝耶和華必把他們交給你,你必擊敗他們。」以色列人不可跟迦南人立約,也不可恩待他們。(申命記1:1;7:1,2

2 可是,在以色列人攻打第一座城的時候,耶和華卻饒了當地一家人的命。此外,有來自其他四個迦南城鎮的人也得到上帝保護。這些迦南人為什麼蒙上帝恩待呢?他們蒙上帝拯救,我們從中看出耶和華是個怎樣的上帝呢?我們可以怎樣效法他呢?

聞風喪膽,棄暗投明

3,4.有的迦南人知道以色列人屢戰屢勝,就怎樣做?

3 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前,在曠野流浪了四十年。其間,耶和華一直保護他們,為他的子民作戰。在應許之地南面,以色列面對迦南王亞拉得的威脅。以色列憑著耶和華的幫助,在何珥瑪擊敗迦南王和他的國民。(民數記21:1-3)之後,他們繞過以東,向著死海東北面進發。那裡原本是摩押人的聚居地,後來屬於亞摩利人。亞摩利王西宏非但不容以色列人從境內經過,還到亞嫩溪谷北部的雅雜去截擊以色列人,結果他在那裡喪命。(民數記21:23,24;申命記2:30-33)在北部,巴珊王噩統治其他亞摩利人。噩雖然是個巨人,卻敵不過耶和華,最後在以得雷被殺。(民數記21:33-35;申命記3:1-3,11)迦南人知道以色列人屢戰屢勝,又聽見他們出埃及的經歷,不禁聞風喪膽。 *

4 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首次進入迦南地,在吉甲安營。(約書亞記4:9-19)耶利哥城就在附近。那裡有個名叫喇合的迦南女子,她聽聞耶和華的作為,就憑著信心行事。結果,當耶和華毀滅耶利哥城的時候,喇合以及她家裡的人得以存活。(約書亞記2:1-13;6:17,18;雅各書2:25

5.什麼促使基遍人用精明策略應變?

5 接著,以色列人從約旦河的低地起程前往迦南的山區。約書亞聽從耶和華的指引,在艾城設下伏兵。(約書亞記8章)迦南的列王聽見艾城戰敗,就聚集起來,要攻打以色列人。(約書亞記9:1,2)當時,附近有個希未人的城市,叫做基遍。這個城的居民卻採取不同的行動。約書亞記9:4指出,他們「決定用精明的策略應變」。他們像喇合一樣曾聽聞耶和華的偉舉,知道他如何拯救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並打敗了西宏和噩這兩個強敵。(約書亞記9:6-10)基遍人自知不是以色列人的對手,就派人到吉甲去見約書亞,假扮是從老遠的地方來的,代基遍和鄰近三個城求和。這三個城是基非拉、比錄和基烈耶琳。他們的計謀成功。約書亞跟他們立約,容他們活下去。過了三天,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發現被騙,但由於已經指著耶和華發了誓,跟基遍人立了約,就沒有擊殺他們。(約書亞記9:16-19)耶和華承認約書亞跟基遍人所立的約嗎?

6.鑑於約書亞跟基遍人立了約,耶和華採取了什麼行動?

6 以色列人讓基遍人在聖幕為「耶和華的壇」拾柴打水。(約書亞記9:21-27)後來,亞摩利人的五個王率領軍兵攻打基遍,耶和華伸出援手,施展大能。結果,被冰雹打死的敵軍,比約書亞軍隊殺死的還多。耶和華甚至應允約書亞的請求,停住太陽和月亮,使敵人全軍覆沒。約書亞說:「這一天以前,這一天以後,耶和華聽人禱告,沒有像這一天的,因為耶和華親自為以色列爭戰。」(約書亞記10:1-14

7.彼得道出什麼事實?請用一些迦南人的經歷說明這個事實。

7 迦南人喇合、她的家人和基遍人,都由於敬畏耶和華而採取行動,投靠上帝。他們的事例清楚說明一個事實,正如基督的使徒彼得所說:「上帝是不偏心的,無論哪個國族的人,只要敬畏他,行正義,都蒙他悅納。」(使徒行傳10:34,35

耶和華不偏護亞伯拉罕和以色列人

8,9.為什麼說,耶和華恩待亞伯拉罕和以色列人,不是偏心的表現?

8 門徒雅各指出,上帝賜分外恩典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代。亞伯拉罕得以稱為「耶和華的朋友」,是因為他信從耶和華,而不是因為他屬於某個種族的緣故。(雅各書2:23)亞伯拉罕愛戴耶和華,對他有信心,結果他的後裔得蒙賜福。(歷代志下20:7)耶和華應許亞伯拉罕,說:「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苗裔增多,有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請留意經文接著說:「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苗裔而贏得福分」。(創世記22:17,18;羅馬書4:1-8

9 耶和華恩待以色列人,不是因為他偏心,而是要藉此表明他會怎樣對待順從他的人,並以實例表明他會怎樣對手下的忠僕表現忠貞之愛。以色列雖然是耶和華「特別擁有的產業」,但這並不表示其他人就不會蒙上帝恩待。(出埃及記19:5;申命記7:6-8)耶和華確實把以色列人從埃及救贖出來,並宣告說:「地上的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但耶和華也通過阿摩司和其他先知向「萬國」提出奇妙的應許。(阿摩司書3:2;9:11,12;以賽亞書2:2-4

耶穌是不偏心的導師

10.耶穌怎樣效法天父,待人不偏心?

10 耶穌在地上傳道時,效法耶和華,待人不偏心,完全體現天父的本質。(希伯來書1:3)當時他的主要任務是要尋找「以色列家迷失的綿羊」。雖然如此,他仍樂於在井旁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作見證。(馬太福音15:24;約翰福音4:7-30)耶穌還應一個軍官的請求,行了一個奇跡,儘管這個軍官顯然不是猶太人。(路加福音7:1-10)這樣,耶穌以行動表明,他不是只對上帝的子民有愛心。事實上,耶穌的門徒也在各地向各種人傳道。顯然,人是否蒙耶和華賜福,不取決於他屬於哪個種族,而取決於他有沒有正確的態度。謙卑、誠懇、渴求真理的人,都樂於響應王國好消息。相反,驕傲自大的人卻蔑視耶穌、輕看好消息。耶穌說:「父親,天地的主啊,我公開讚美你,因為你把這些事向有智慧有知識的人小心隱藏起來,向嬰孩卻啟示明白。是的,父親啊,因為這是叫你喜悅的。」(路加福音10:21)我們本著愛心和信心對待別人,就是待人不偏心了,這是耶和華喜悅的。

11.早期的基督徒會眾怎樣待人不偏心?

11 在早期的基督徒會眾裡,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地位相同。保羅說:「必有榮耀、尊貴、平安,臨到所有行善的人,首先是猶太人,然後還包括希臘人。因為上帝是不偏心的。」 *羅馬書2:10,11)人是否得到耶和華的分外恩典,不在乎屬於什麼種族,而在乎人的態度。人認識了耶和華,知道耶穌獻出贖價給人光明希望後,他的反應怎樣,才是關鍵所在。(約翰福音3:16,36)保羅寫道:「表面上做猶太人的,不算猶太人;身體上表面的割禮,也不算割禮。內心做猶太人的,才算猶太人。他的割禮是心裡的,本著靈而不是本著法典。」接著,保羅借用「猶太人」這個名字在原文的意思發揮論點。(「猶太人」的本義是「猶大的後裔」,而「猶大」的字面意思則是「受稱讚」。)保羅說:「這個人所受的稱讚,不是從人那裡來的,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羅馬書2:28,29)耶和華待人不偏心,樂於稱讚所有國族的人。我們有沒有這樣做呢?

12.啟示錄7:9提出什麼希望?向誰提出?

12 後來,使徒約翰在異象裡看見14萬4000位忠心的受膏基督徒。他們被描述為一個屬靈國族,「這些蓋了印的人出於以色列人的每一個部族」。(啟示錄7:4,9)接著,約翰「見有一大群人,……是從所有國族、部族、民族、語言來的,站在寶座和綿羊羔面前,身穿白袍,手拿棕櫚枝」。(啟示錄7:4,9)因此,今天的基督徒會眾不會排斥任何種族任何語言的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希望渡過「大患難」,在新世界裡從「生命水的泉源」得到滋潤。(啟示錄7:14-17

待人不偏心的好處

13-15.(甲)我們怎樣做有助於排除種族及文化偏見?(乙)請舉例說明待人親切熱誠有什麼好處。

13 耶和華對我們瞭如指掌,就像好爸爸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樣。同樣,我們主動去瞭解別人的文化和背景,多關心別人,彼此的文化差異自然變得無關重要。種族分歧漸漸消失,彼此的友誼和愛心就會得到鞏固,大家團結和諧,和睦共處。(哥林多前書9:19-23)海外傳道員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好榜樣。他們十分關心當地的居民,很快融入當地的會眾,跟當地的弟兄姊妹親如一家。(腓立比書2:4

14 不少國家的人也感受到待人不偏心的益處。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阿克利盧隻身移居英國首都倫敦。當地人普遍對外國人很冷漠,令他倍感寂寞。這是很多歐洲大城市常見的現象。但阿克利盧到耶和華見證人的王國聚會所參加基督徒聚會,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出席聚會的人都歡迎他,使他倍感溫暖。他不斷加深對造物主的認識,進步得很快,對上帝的感激之情也越來越深。不久,他開始找機會向當地人傳講王國的好消息。一天,跟阿克利盧一起傳道的弟兄問他現在有什麼人生目標,他毫不猶豫說出自己的願望。他希望將來有自己語言的會眾,就是阿姆哈拉語會眾,並成為其中一分子。倫敦一群英語會眾的長老得知他有這樣的願望,很樂意安排一個公眾演講,以阿克利盧的母語講出。許多外國人和當地人都應邀出席,一起聆聽在英國發表的第一個阿姆哈拉語公眾演講。今天,倫敦已有一群阿姆哈拉語會眾,由埃塞俄比亞人和一些倫敦人組成。當中很多已受浸成為基督徒,表明自己不怕困難,決心擁護耶和華。(使徒行傳8:26-36

15 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種族特徵,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沒有誰比誰優越,也沒有誰比誰次等,只是大家有所不同而已。有一次,在馬耳他島,耶和華見證人為剛獻身給上帝的人舉行浸禮。當地的見證人興奮雀躍,從英國前來觀禮的人則熱淚盈眶,他們表達興奮心情的方式雖然不同,但對耶和華的愛使他們之間充滿基督徒的弟兄之情,水乳交融。(詩篇133:1;歌羅西書3:14

排除偏見

16-18.請敘述一個弟兄的經歷,說明真基督徒能夠克服偏見。

16 也許我們以前曾對某些種族或文化的人有偏見,但只要我們加深對耶和華和基督徒弟兄的愛,就能以耶和華的觀點看待別人。請留意艾伯特的事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英國軍隊裡服役。1942年,新加坡失守,艾伯特被日軍俘擄。後來,差不多有三年的時間,他被迫在桂河附近興建「死亡鐵路」。他在大戰後獲釋,當時只有32公斤,顎骨和鼻骨也碎了,更染上痢疾、癬和瘧疾。有幾千個戰俘更慘,很多都沒有熬過來。艾伯特親身經歷戰爭的暴行,變得憤世嫉俗。他在1945年返回家鄉。任何與上帝或宗教有關的事,他一概不理。

17 艾伯特的妻子伊雷妮後來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為了討妻子歡心,艾伯特出席了幾次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一個年輕的全時傳道員保羅開始探訪艾伯特,教他學習聖經。艾伯特不久就得知耶和華看重人的內心。結果他獻身給耶和華,而且受了浸。

18 後來,保羅遷到倫敦學習日語,在日語會眾服務。有一次,他打算帶一些從日本來的弟兄姊妹探訪以前的會眾,但有些弟兄想起艾伯特對日本人很反感,不禁替艾伯特擔心。因為自從戰後返回英國以來,艾伯特一直避免跟日本人接觸。但他們實在不必擔心,因為艾伯特滿懷弟兄之情,熱情接待日本的訪客。(彼得前書3:8,9

「開闊心胸」

19.假如我們有偏心的傾向,就該聽從使徒保羅的什麼勸告?

19 睿智的所羅門王寫道:「人不應該偏心」。箴言28:21)我們熟悉誰,就自然喜歡親近誰。有時我們容易忽視不熟悉的人。但耶和華的僕人應該待人不偏心。我們人人都應該聽從使徒保羅提出的清晰勸告,「開闊心胸」。(哥林多後書6:13)我們的確應該開闊心胸,愛那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基督徒。

20.我們應該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效法待人不偏心的上帝耶和華?

20 不論我們蒙召到天上去,還是有希望在地上享永生,只要待人不偏心,就能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以弗所書4:4,5,16)我們努力效法待人不偏心的上帝耶和華,就能在傳道工作上,在家庭和會眾裡,在生活每一方面都大大得益。為什麼呢?下一篇文章會解釋。

[腳注]

^ 3段 耶和華的名聲後來在聖詩中受到歌頌。(詩篇135:8-11;136:11-20

^ 11段 經文中「希臘人」一詞指非猶太人。(《洞察聖經》上冊,1004頁,英語,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你會怎樣回答?

喇合和基遍人的事例怎樣表明耶和華待人不偏心?

什麼事表明耶穌是不偏心的導師?

我們怎樣做有助於排除種族及文化偏見?

[研讀問題]

[第13頁的圖片]

以色列人開始攻打迦南

[第15頁的圖片]

耶穌樂於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作見證

[第16頁的圖片]

在英國舉行的阿姆哈拉語公眾演講聚會

[第16頁的圖片]

艾伯特深愛耶和華,結果克服了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