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小人物翻譯聖經

小人物翻譯聖經

小人物翻譯聖經

1835年,英國砌磚工人亨利·諾特和雜貨店學徒威爾士人約翰·戴維斯合力完成了一件艱巨的工作。他們勞苦了三十多年,終於把整本聖經譯成塔希提語。在翻譯過程中,這些小人物面對過什麼困難呢?他們出於愛心的勞苦又帶來了什麼成果呢?

「大覺醒」

18世紀下半葉,基督新教發起稱為「大覺醒」的奮興運動,他們在英國的村莊廣場、礦場和工廠一帶傳教,主要接觸當地的工人。「大覺醒」運動的傳道人積極地向人分發聖經。

受奮興運動影響,浸信會教友威廉·凱里參與創立倫敦傳教會(LMS),這個會在1795年成立,訓練傳道人,好派到南太平洋地區傳教。這些傳教士會學習當地語言,並向當地居民傳福音。

當時新近發現的塔希提島,就成了倫敦傳教會派出傳教士的首個地區。在參與「大覺醒」運動的傳道人看來,這些群島是充滿異教信仰的「蒙昧地帶」,是有待收割的田地。

應變力強

為了向塔希提島的居民傳教,倫敦傳教會匆匆挑選了三十個毫無準備的人到國外傳教,讓他們登上倫敦傳教會購置的「達夫號」。一份報告透露,這些傳教士包括「四名[沒有受過正式訓練的]受任命牧師、六個木匠、兩個鞋匠、兩個砌磚工人、兩個織布工人、兩個裁縫、一個店主、一個造馬鞍工人、一個僕人、一個園丁、一名醫師、一個鐵匠、一個製桶工人、一個棉花商、一個製帽工人、一個織品商、一個家具師、五名主婦和三個孩子」。

這些國外傳教士僅有一部希英詞典、一本聖經連同希伯來語詞典。要認識聖經原文,他們就只能靠這些工具。傳教士在海上航行了七個月,其間,他們熟記塔希提語的一些詞語,這些詞語主要是從前叛艦「邦蒂號」的水手保留下來的。「達夫號」終於抵達塔希提島。1797年3月7日,傳教士魚貫登岸。可是不過一年光景,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就失望而去。結果留下來的,只有七名傳教士。

從前的砌磚工人亨利·諾特是其中一人,當時他只有23歲。從他所寫的第一封信來看,他只受過基礎教育。雖然這樣,對於學習塔希提語,諾特一上手就顯出他有很高的天分。據說他為人誠懇、隨和友善。

1801年,諾特被選中去教導九名新來的傳教士學習塔希提語。28歲的威爾士人約翰·戴維斯是其中一個學生,既能幹又勤奮,而且性情溫和,為人慷慨。不多久,諾特和戴維斯就決定合力把聖經譯成塔希提語。

工作艱巨

可是,把聖經譯成塔希提語一點不容易,因為當時塔希提語還沒有文字。傳教士沒有塔希提語詞典,也沒有語法書,學習塔希提語全憑聽覺。塔希提語是通過堵住聲門來呼氣發音的,有很多連續的元音(有時一個詞有多至五個元音),卻很少輔音,這點足以令傳教士灰心喪氣。他們苦惱地說:「許多詞只有元音,而每個元音都是一個語音。」他們坦白承認,自己「實在無法準確地掌握每個詞的語音」。他們甚至認為,所聽見的根本不是語音!

更糟的是,塔希提語不時有些詞被人視為禁忌而不再使用,因此必須找其他詞去取代。此外,塔希提語的同義詞也令他們頭痛,例如「禱告」這個詞就有七十多種叫法。塔希提語的句法跟英語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在翻譯過程中,這些問題都很棘手。雖然這樣,傳教士卻漸漸累積了一些詞。五十年後,戴維斯把這些詞彙編成冊,出版了一部載有一萬個詞條的詞典。

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是書寫塔希提語。傳教士嘗試採用英語制定了的拼字法。但英語所根據的拉丁字母跟塔希提語的語音並不搭配。於是傳教士不得不就語音體系和拼字法沒完沒了地反覆討論。在南太平洋區,由於傳教士是首批把言詞化為文字的人,所以他們往往要自創拼法。這些傳教士卻萬萬料不到,他們的工作意義重大,成了日後南太平洋區不少語言用來制定文字的規範。

足智多謀

當時,翻譯員可用的參考書寥寥可數。倫敦傳教會指示他們用拉丁語文本和《英王欽定本》做藍本。諾特請倫敦傳教會寄給他希伯來語和希臘語詞典、希伯來語和希臘語聖經。不過,他有沒有收到這些書刊就無從稽考了。至於戴維斯,他收到朋友從威爾士寄來的一些學術性書籍。記載報導他至少擁有一部希臘語詞典、一本希伯來語聖經、一本希臘語《新約》和《七十子譯本》。

這期間,傳教士在塔希提島傳道並沒有什麼成果。他們在當地住了十二年,卻未能引導一個居民受浸。後來,塔希提島爆發內戰,戰事持續不息,除了剛毅的諾特,傳教士都逃到澳大利亞去躲避戰火。有一個時期,諾特是社會群島的向風群島上惟一留下來的傳教士。不過,當國王波馬雷二世逃到鄰近的莫雷阿島時,諾特迫於無奈跟隨他。

不過,諾特並沒有因此中止翻譯聖經的工作。戴維斯在澳大利亞住了兩年後,再次跟諾特並肩工作。這時,諾特已學會了希臘語和希伯來語,並對這兩種語言應用裕如,因此著手把部分《希伯來語經卷》譯成塔希提語,他所選的聖經部分是當地居民容易明白而能作出回應的。

跟戴維斯緊密合作後,諾特開始翻譯路加福音。1814年9月,翻譯路加福音的工作完成,塔希提語的譯文讀起來流暢自然。戴維斯按著聖經原文複核譯文。1817年,國王波馬雷二世請諾特把路加福音的譯文付印。於是諾特用一台小型的手動印刷機把譯文印出來,這台手動印刷機是其他傳教士帶到莫雷阿島的。說到翻譯塔希提語版聖經的經過,不得不提起忠心的塔希提人圖阿海因。多年來,圖阿海因一直追隨傳教士,協助他們辨識塔希提語的細微差別。

翻譯完成

經過六年的勞苦,1819年,諾特終於完成翻譯各卷福音書、使徒行傳和詩篇的工作。剛抵達塔希提島的傳教士所帶來的印刷機,有助於印製及分發這些經卷。

隨後幾年,翻譯、校對和複核的工作加緊進行。諾特在塔希提島住了二十八年。1825年,他忽然病倒,倫敦傳教會就讓他回英國去。幸好,那時翻譯《希臘語經卷》的工作已差不多完成。回英國途中,諾特繼續翻譯聖經的其餘部分。留在英國期間,他也沒有停止工作。1827年,諾特返回塔希提島。八年之後,在1835年12月,他擱下筆來。經過三十多年的勞苦,他終於把整本聖經譯成塔希提語。

1836年,諾特回英國去,打算在倫敦出版塔希提語的聖經全書。1838年6月8日,諾特興高采烈地把初版的塔希提語版聖經獻給維多利亞女王。那個時刻的確感人至深。四十年前,這個從前的砌磚工人乘坐「達夫號」出發,浸沒在塔希提文化中,獻出一生,終於完成了翻譯聖經的艱巨工作。

兩個月後,諾特帶著27個裝貨箱,裡面載著3000本初版的塔希提語版聖經,返回南太平洋區去。中途他在悉尼停留,再次病倒。諾特怎樣也不肯離開那些對他至為寶貴的裝貨箱。康復後,他在1840年返抵塔希提島。當地居民對塔希提語版聖經渴求已久,不多久就把箱內的聖經譯本取得精光。1844年5月,諾特在塔希提島逝世,終年70歲。

影響深遠

諾特雖已離世,卻精神不滅。他的譯本對說波利尼西亞語的人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傳教士把塔希提語化為文字,使這種語言得以保存下來。一位作家說:「諾特制定了塔希提語的語法。想學到純正的塔希提語,就得從他的聖經譯本入手。」這些譯者堅持不懈地工作,使成千上萬的詞語不致被人遺忘了。一百年後的一位作家說:「諾特的塔希提語聖經譯本確實出類拔萃,人人都會同意,這是塔希提語的偉大著作。」

這個重要譯本不但造福塔希提人,也為南太平洋區其他語言的聖經譯本奠下根基。例如庫克群島和薩摩亞的聖經譯者都以諾特的譯本做藍本。一位聖經譯者說:「基本來說,我是照著諾特先生的辦法去做的,我已經仔細地研究過他的譯本。」據說,一位聖經譯者「把大衛的一篇詩譯成薩摩亞語時,放在他面前作參考的有拉丁語版的詩篇、英語譯本和塔希提語譯本」。

塔希提島的傳教士效法英國「大覺醒」運動的傳道人,  積極地提倡讀寫的能力。 百多年來, 聖經是塔希提人的惟一讀物,因此對塔希提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上帝的名字在《希伯來語經卷》和《希臘語經卷》出現了很多次,諾特譯本的一個最大特色是保留了這個名字。結果,今天耶和華的名字在塔希提島和附屬的群島上廣為人知,甚至在基督新教的教堂裡出現。可是,當地居民得以認識上帝的名字,主要是通過耶和華見證人所作的努力。島上的耶和華見證人採用諾特和他同工合譯的塔希提語版聖經,熱心向人傳講上帝的名。的確,像亨利·諾特那樣勞苦的聖經譯者令人敬佩。但我們感激他們之餘,想起今天世上大多數的人都能讀到自己語言版本的聖經,不是也該為此感激不盡嗎?

[第26頁的圖片]

1815年首次有塔希提語聖經譯本,當中載有耶和華的名字

亨利·諾特(1774-1844)是首位把整本聖經譯成塔希提語的人

[鳴謝]

塔希提語聖經譯本:Copyright the British Library (3070.a.32); 亨利·諾特和他的信件:Collection du Musée de Tahiti et de ses Îles, Punaauia, Tahiti; 要理問答:With permission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apers, Alexander Turnbull Library, Wellington, New Zealand

[第28頁的圖片]

1801年的塔希提語和威爾士語的要理問答,當中載有上帝的名字

[鳴謝]

With permission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apers, Alexander Turnbull Library, Wellington, New Zealand

[第29頁的圖片]

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的胡阿希內島上,基督新教的教堂前面刻有耶和華的名字

[鳴謝]

Avec la permission du Pasteur Teoroi Firi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