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收穫王國果實
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 收穫王國果實
大多數人可能從沒有聽過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旅遊雜誌很少提及這兩個地方。在世界地圖上,這兩個位於非洲幾內亞灣的島嶼看來好像兩個小點。聖多美島接近赤道,普林西比島位於聖多美島的東北,兩島距離很近。島上山嶺高達2000多米,由於氣候潮濕多雨,山坡都覆蓋著青蔥茂密的雨林。
這兩個熱帶島嶼四面碧水環繞,海灘上棕櫚婆娑。島上居民親切熱情,待人友善。居民屬非洲人和歐洲人的後代,兼備兩個種族的文化優點。島上人口有17萬,主要以出口可可、種地、打魚為生。近年來,當地居民僅是維持生計也相當困難。
20世紀90年代,這裡發生了一件大事。由於這件事,島上越來越多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經過了一段悠長的艱苦歲月,耶和華見證人終於在1993年6月正式註冊,成為一個合法的團體。
流淚撒種
看來,耶和華見證人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來到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的。當時非洲的葡屬殖民地把囚犯送到這兩個島做苦工。第一個到島上的耶和華見證人是個非洲裔的先驅(即全時傳道員)。他本來在莫桑比克宣揚王國好消息,被驅逐出境後,來到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他孤身一人,忙碌工作,結果6個月後,就有另外13人參與宣揚王國好消息的工作了。後來,有些耶和華見證人由於同樣的原因從安哥拉被遣送到島上。他們在服刑期間,抓住一切機會努力向當地居民宣揚好消息。
到1966年,在聖多美島服刑的弟兄全都返回非洲大陸。留在島上的一小群傳道員繼續勇敢地宣揚王國。他們因為聚集起來學習聖經而受迫害、捱打、被監禁。當時沒有人去探訪或鼓勵他們。1975年,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脫離葡萄牙而獨立。此後,王國真理的種子逐漸結出果實來。
擴建工程
1993年,耶和華見證人獲得正式註冊的那個月,王國宣揚者的數目達到100個的高峰。同一年,有些特別先驅從葡萄牙來到島上。他們努力學習當地的克里奧爾語,因而深受當地人喜愛。那時候,會眾急需找一塊地。一位名叫馬麗亞的姊妹知道這件事後,就把自己房子所在的那塊地,捐了一半給會眾。捐出的土地足夠建造一座大型王國聚會所。馬麗亞沒有親屬,所以沒想到會有人覬覦她的土地。這些人是一些雄心勃勃的開發商。一天,有個知名的商人來找馬麗亞。
這個商人告誡馬麗亞:「我聽聞你所做的事,那對你太不利了!你捐出這塊地,難道不知道這塊地坐落市區,是很值錢的嗎?」
馬麗亞問商人:「如果我把地賣給你,你給我多少錢?」商人沒有回答,馬麗亞說:「即使你把全世界的錢都給我,也還是不夠,因為錢不能買到生命。」
商人問她:「你沒有孩子,對吧?」
馬麗亞不想再談下去了,就說:「這塊
地是耶和華的。他給我用了這麼多年,現在我要還給他。我期望能夠永遠活下去。」她又問商人:「你不能給我永生,對不對?」商人無言以對,只好轉身離去。有些經驗豐富的弟兄從葡萄牙來協助建築工程,建成了一座美觀、樓高兩層的房子。這座樓建有地下室、寬敞的王國聚會所和居室,還有為長老、助理僕人、先驅舉行培訓課程的教室。現在,兩群會眾在這裡舉行聚會。這個地方已成為首都推行正確宗教的教育中心。
邁澤奇有一群會眾,共有60名熱心的傳道員。以往他們聚會的地方,是在一個香蕉樹林中臨時搭建的王國聚會所。他們的確急需一個較適當的王國聚會所。市政府知道了這件事,官員深表同情,就把市內幹道旁一塊上好的土地給會眾。來自葡萄牙的弟兄協助他們使用速建法施工,僅花了兩個月就建成一座美輪美奐的王國聚會所。當地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名瑞典工程師曾參與該市一項建築工程,看到耶和華見證人的工作情況,不禁驚嘆說:「真是不可思議!邁澤奇的耶和華見證人所用的是速建法。我們的建築物其實也該用這個方法去建造。」王國聚會所的呈獻禮於1999年6月12日舉行,共有232人出席。這個王國聚會所現已成為邁澤奇市一個遊客必到的景點。
歷史性的大會
對於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的耶和華見證人來說,1994年1月為期三天的「上帝的教誨」區域大會,是當地耶和華見證人的歷史里程碑,因為這是頭一個在島上舉行的大會,而且在全國空調設備最好的禮堂舉行。這裡的116個王國傳道員看到多達405人
出席大會,而且第一次在大會觀看聖經戲劇,並接獲大會發行的新書。你不難想像他們多麼高興!這次大會共有20人受浸,浸禮在海灘舉行。公眾注意到一件新事,就是出席大會的代表都佩戴著獨特的胸章。有25名代表來自葡萄牙和安哥拉,這使大會看來好像國際大會一樣。很快整個大會籠罩著一股親切的基督徒友愛,大會結束,大家互相道別時,很多人都流下淚來。(約翰福音13:35)
國家電台的記者採訪了大會監督。電台還播出幾個演講的片段。這次大會的確深具歷史意義。島上忠心的耶和華見證人多年來很少跟外界接觸,這個大會大大加深了他們對耶和華的顯形組織的體會。
結出果實,榮耀耶和華
王國信息結出美好的果實,使聽見的人顯出良好的品行,為耶和華帶來榮耀和讚美。(提多書2:10)一名少女很喜歡每週聖經討論所學到的知識,但她父親不許她參加會眾的聚會。少女恭敬地向父親解釋,參加基督徒聚會很重要,她很想參加。父親立即把她趕出家門。父親以為,女兒一定會像很多年輕人一樣,馬上跟某個肯養她的男子同居。後來父親發現,女兒過著道德清白、堪作模範的基督徒生活。這個父親深受感動,於是把女兒接回家,並不再干預她崇拜耶和華。
另一個事例是關於一名樂團領班。他曾經生活放蕩,但後來醒悟了。他在尋求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接觸到耶和華見證人。他開始按照聖經的道德標準生活時,他的改變成了鎮上人們的熱門話題。不久,他看出必須跟所有不良分子斷絕來往。(哥林多前書15:33)然後,他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以受浸象徵獻身給耶和華。
一小群年輕人希望找到正確的宗教。為此,他們跟幾個不同教會的牧師討論過,但結果只令他們更加困惑和失望。最後,他們變得好勇鬥狠,四處遊蕩,對一切跟宗教有關的事都嗤之以鼻。
一天,一位耶和華見證人的海外傳道員前去跟人討論聖經,走過這群年輕人流連的地方。他們要這位海外傳道員回答一些問題,於是領他到一個後院,讓他坐在一張小凳上,然後連珠炮般地向他發問。他們提問的話題包括靈魂、地獄永火、天堂的生活、世界末日等。這夥年輕人的首領叫阿勞,他有一本聖經。海外傳道員用阿勞的聖經逐一回答他們的問題。一個小時以後,阿勞對海外傳道員說:「我們要你來回答問題,本來是想嘲弄你,就像嘲弄信奉其他宗教的人一樣。我們以為沒有人能回答那些問題。但是你不僅回答了,而且只用聖經就回答了!告訴我,我怎樣才能加深對聖經的認識?」阿勞開始學習聖經,很快就參加聚會。不久,他不再跟從前那夥年輕人來往,也不再好勇鬥狠。不到一年,阿勞就獻身給耶和華,並受了浸。現在,他是會眾的助理僕人。
當地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風俗,就是男女沒有正式結婚就住在一起。很多人已經這樣生活了多年,並且生了孩子。他們覺得很難接受上帝對這件事的看法。然而,看見有人憑著聖經的幫助,克服了這個難題,哥林多後書10:4-6;希伯來書4:12)
的確令人鼓舞。(安東尼奧知道自己應該註冊結婚後,就打算收割了玉米,賣了錢,可以支付婚宴開銷,就正式結婚。但就在他收割玉米的前夕,盜賊把玉米偷走了。安東尼奧決定等下一年收成,可是盜賊再次偷走玉米。安東尼奧嘗試用其他方法籌錢,但還是籌不到。這回他意識到真正跟他作對的是誰。他說:「撒但別想再捉弄我了。一個半月後,不管有沒有婚宴,我們都要註冊結婚!」就這樣,他們結了婚。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朋友們送來一些雞、鴨,還有一隻羊,給他們宴客之用。安東尼奧和妻子正式註冊結婚後,就同六個孩子一起受了浸,象徵他們獻身給耶和華。
普林西比島
普林西比島的人口有6000人。近年來,聖多美島的分區監督和先驅們不時探訪這個島嶼。島上的居民非常友善,耶和華見證人傳道時,他們也很樂意聆聽。一名男子從耶和華見證人得到一份傳單,讀過之後,第二天就去找分發傳單的先驅們,表示願意幫助她們分發傳單。先驅們說,這是她們份內的工作,他不用幫忙了。但這個男子堅持要陪著她們挨家逐戶分發傳單,好把她們介紹給住戶,並促請住戶留心聽她們的話。最後這個男子離去,離開之前,他稱讚先驅所做的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1998年,聖多美島有兩個先驅遷到普林西比島。不久,他們就主持17個家庭聖經研究。傳道工作不斷擴展,沒多久,書籍研究班平均有16人出席,並有30多人參加公眾演講聚會。弟兄向市政府表示急需有個舉行聚會的地方,令人大喜過望的是,市政府撥出一塊地給弟兄興建王國聚會所。聖多美島的義務工作人員前來協助,建成了一座小型王國聚會所,附設住宿的地方,給兩個特別先驅居住。
毫無疑問,在這兩個僻遠的島嶼,王國的好消息正結出纍纍果實。(歌羅西書1:5,6)1990年1月,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只有46個傳道員。2002工作年度,王國宣揚者的數目已達到388人的高峰!其中參與全時服務的傳道員佔百分之20。弟兄姊妹主持了大約1400個聖經研究。2001年,受難紀念聚會出席人數也創新高峰,有1907人。不錯,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上,耶和華的話語確實迅速傳開,得到榮耀。(帖撒羅尼迦後書3:1)
[第12頁的附欄或圖片]
大受歡迎的電台節目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這本書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大受讚賞。國家電台採用了書名作為一個15分鐘節目的名稱,該節目每兩週播出一次。播音員問聽眾:「各位年輕人,你怎樣知道是真愛還是迷戀?」然後,從書中讀出一部分內容。(見該書第31章)聽到這樣的節目,真是令人興奮不已!另一個節目則取材自《家庭幸福的秘訣》,並每次選讀部分內容。 *
[腳注]
^ 33段 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第9頁的圖片]
1994年在聖多美島建成的第一個王國聚會所
[第10頁的圖片]
1.邁澤奇的速建王國聚會所
2.一個深具歷史意義的區域大會曾在這個禮堂舉行
3.大會裡,打算受浸的人滿心喜樂
[第8頁的圖片鳴謝]
地球: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