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教士應該參政嗎?

教士應該參政嗎?

教士應該參政嗎?

「加拿大一位大主教對朝聖者說,從政可以幫助窮人……。就算政制跟天主的旨意不吻合,『我們也得要參政,好替窮人伸張正義』。」(《天主教新聞》)

教會的高層支持參政的言論屢見不鮮,教會領袖身兼政職的也大不乏人。有的教士試圖改革政制,有的為了種種權益而推行政治運動,例如爭取種族平等或廢除奴隸制度,因此贏得當代的讚譽、後世的景仰。

可是,不少信徒對教士表態支持某種政治立場不以為然。《基督教世紀》週刊(英語)發表了一篇論述政治神學的文章,說:「一般信徒有時對教士參政提出質疑。」許多虔誠的信徒認為教會是個神聖的地方,不宜談論政治。

因此想看見較好世界的人,都對以下的問題感興趣:教士能夠改革政治 *嗎?教士參政是上帝用來達至較好政府、較好世界的方法嗎?基督教的創立就是為了讓人可以參政嗎?

利用基督的名義參政

歷史家亨利·查德威克在《早期教會》說,早期的基督教會「與世無爭」,人所共知,是個「不談政治、安分守己、講求和平的團體」。《基督教歷史》(英語)則指出:「基督徒普遍認為他們誰也不該擔任政治職務……。遲至公元3世紀初,希坡律陀指出,早期基督徒按例規定地方官員必須辭去官職才能加入教會。」後來,有些貪愛權力的人起來開始領導教會,又用好聽的頭銜尊稱自己。(使徒行傳20:29,30)他們有些既想做宗教領袖,也想成為政治家。後來,羅馬政體突變,這些教士因而有機可乘。

公元312年,信奉異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跟名義上的基督教會友好。令人驚訝的是,教會的主教們為了換取這個異教皇帝給予他們的利益,竟然甘願妥協。亨利·查德威克說:「教會越來越積極參與國家的施政決策。」教士參政到底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呢?

參政對教士的影響

在5世紀,天主教神學家奧古斯丁提倡天主任用教士執政。這個深具影響力的神學家展望未來,深信教會將要統治列國,帶來普世的和平。可是,歷史家威爾斯說:「從5世紀到15世紀,歐洲歷史所見證的,卻是建立神聖世界政府的偉大希望一再落空。」有名無實的基督教未能為歐洲帶來和平,更莫說為全球帶來和平。許多一度寄望於所謂基督教的人,現在都失去信心。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不少教士投身政界,起初都是出於善意,後來卻變質行惡。馬丁·路德是個傳教士,也是個聖經譯者,因致力於改革天主教會而知名。他公然反對教會的主張,深受那些有政治取向的叛亂分子所歡迎。後來路德也開始發表政治言論,以致漸漸失去許多人的尊重。起初,路德支持農民反抗那些壓迫他們的貴族。可是,當農民的叛亂變得越來越血腥時,路德卻唆使貴族鎮壓叛亂,結果貴族屠殺了近十萬個農民。難怪農民認為路德出賣了他們。路德也鼓動貴族反抗身為天主教徒的皇帝。事實上,跟從路德的人從起初發動的,就是一場政治運動。他們後來被稱為「抗羅宗」(反抗羅馬公教的宗派),亦即「基督新教」。究竟權力對路德產生了什麼影響呢?權力腐化了他。舉個例:路德早年反對用武力折服對教義持不同見解的人,後來卻教唆政治盟友把反對嬰兒洗禮的人處以火刑。

約翰·加爾文是日內瓦有名的教士,後來在政界顯赫一時。邁克爾·塞爾維特力證三位一體沒有聖經根據,加爾文就利用政治權勢,造成了塞爾維特被燒死在柱上。這樣的事不但大大偏離耶穌的教誨,而且簡直令人髮指!

也許這些人忘記了聖經在約翰一書5:19說:「全世界都受那惡者控制。」他們到底是衷誠渴望改革當時的政治,還是想取得權力或巴結要人呢?無論如何,他們應當記取耶穌的門徒雅各的話,雅各受聖靈啟示說:「難道不知道跟世俗友好,就是跟上帝敵對嗎?所以,誰想跟世俗做朋友,誰就淪為上帝的仇敵。」(雅各書4:4)雅各知道耶穌曾經談論門徒說:「他們不屬於世界,正如我不屬於世界一樣。」(約翰福音17:14

不過,許多人雖然同意基督徒不該沾染世界的罪惡,卻反對基督徒在政治上嚴守中立,完全「不屬於世界」。他們聲稱嚴守中立有礙於基督徒積極地向人表現愛心,認為教會領袖應該放膽發言,致力於打擊貪污,伸張正義。但耶穌教導門徒嚴守中立,跟他們積極幫助別人抵觸嗎?基督徒可以避免牽涉在種種政治糾紛中,而同時給別人實際的幫助嗎?下一篇文章分析這些問題。

[腳注]

^ 5段 「政治」一詞可以指「一定的階級或社會集團為實現其根本經濟利益,圍繞奪取、建立、鞏固國家政權所進行的一切活動」。(《新世紀現代漢語詞典》)

[第4頁的圖片]

為了取得政權,教會領袖甘願向諸如君士坦丁這樣的異教皇帝妥協

[鳴謝]

Musée du Louvre, Paris

[第5頁的圖片]

為什麼知名的宗教領袖踏上政壇?

奧古斯丁

路德

加爾文

[鳴謝]

奧古斯丁:ICCD Photo; 加爾文:Portrait by Holbein, from the book The History of Protestantism (Vol.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