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再洗禮派是什麼宗派?

再洗禮派是什麼宗派?

再洗禮派是什麼宗派?

在德國威斯特伐利亞的明斯特,初次到市中心遊覽的人,總會駐足凝望懸在一座教堂塔樓上的三個鐵籠。籠子懸在那裡已經差不多五百年,其間只短暫地拿過下來幾次。昔日,有三個人公開受刑,慘被處死,屍首就放在這三個籠子裡。他們是再洗禮派的信徒,三個籠子是「再洗禮派王國」一段歷史的遺跡。

再洗禮派是什麼宗派?怎樣興起?主要的教義是什麼?那三個人為什麼被處決?三個籠子跟一個王國又有什麼關係?

應該如何改革教會?

15世紀末16世紀初,社會上抨擊羅馬天主教會和教士的聲音越來越大。教會腐化不堪,道德墮落,許多人都覺得必須來一場大規模的改革。1517年,馬丁·路德公開要求改革。隨後,陸續有人發出同樣的呼聲,於是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迅速展開。

然而,對於改革的具體做法和程度,提倡改革的人並沒有任何共識。他們許多人都看出,在崇拜的事上必須謹守聖經的教訓,可是,在解釋聖經的教訓方面,他們的意見卻又彼此分歧。有些人認為宗教改革進行得太慢了,就在這些人當中,再洗禮派因而興起。

漢斯-於爾根·格爾茨在《施洗者的歷史和意義》中說:「嚴格來說,在那個時期,認為成年後才可受洗的宗派不只一個,而是有幾個。」例如,在1521年,維滕貝格有四個被稱為茨維考先知的人,他們宣揚再洗禮派的道理,引起了哄動。1525年,另一群再洗禮派的信徒在瑞士蘇黎世成立。摩拉維亞(即現今的捷克共和國)和荷蘭也出現了若干群再洗禮派的信徒。

洗禮——為嬰孩而設?為成人而設?

以大部分而言,各地的再洗禮派都是些人數不多的團體,成員一般是平和的人。再洗禮派的信徒願意公開自己的信仰,甚至喜歡向人傳道。1527年的《施萊特海姆信綱》詮釋了再洗禮派的基本信條,其中包括:拒絕參軍、與世界保持分離、開除犯過者等。不過,他們的信仰中最明顯、最使他們有別於其他宗派的特色,就是他們堅信洗禮是為成人而設,而不是為嬰孩而設的。 *

有關成人受洗的問題,不僅關乎教義,更是關乎權力。如果把洗禮推遲到成年後才舉行,那就等於容許人按照自己的信念去決定是否受洗。這樣,有些人可能永遠不會受洗。人決定不受洗的話,就會至一定程度不受教會的控制。對某些教會而言,讓人到成年後才受洗,會削弱教會的權力。

有見及此,天主教會和路德會都想阻止人施行成人洗禮。1529年後,至少在有些地區,人無論是施行還是接受成人洗禮,都可能被處死。新聞記者托馬斯·賽費特說,再洗禮派「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全境受到殘酷的迫害」。最猛烈的迫害發生在明斯特。

中世紀的明斯特尋求改革

中世紀的明斯特約有一萬居民。城四周設了約5公里長、90米寬的防禦工事,看來堅不可摧。城的防衛雖固若金湯,城內的局勢卻動盪不安。明斯特市立博物館出版的《再洗禮派的王國》記載,當時城內有「市議會和行業公會發生政治糾紛」。此外,明斯特的居民也對教士的行徑非常不滿。因此,明斯特後來也響應宗教改革,到1533年,這個天主教城市搖身一變,成了信奉基督新教的城市。

伯恩哈德·羅特曼是明斯特一個顯要的宗教改革家,性格頗為急躁。作家弗里德里克·厄寧格說,羅特曼「提倡的顯然就是再洗禮派的信仰,他和同伴都拒絕為嬰孩施洗」。有些人覺得羅特曼的見解過於偏激,但羅特曼仍然廣受明斯特居民的支持。「有些人喜歡改革前的明斯特。他們對當時的局勢深感不安,覺得可能大禍將至。在他們當中,離開明斯特的人越來越多。而再洗禮派的信徒就從四面八方湧到明斯特,憧憬在那裡實現他們的理想。」再洗禮派群集在明斯特,竟然導致了一件可怖事件的發生。

新耶路撒冷被圍困

對於明斯特往後的發展,當地的兩個荷蘭移民起了關鍵的作用。他們一個是來自哈勒姆的麵包工人揚·馬提斯,另一個是揚·伯克森,又稱為萊頓的約翰。馬提斯自命是先知,宣布基督將於1534年4月復臨,又宣稱明斯特就是聖經提到的新耶路撒冷。全城於是彌漫著末日將至的氣氛。羅特曼決定實行凡物公有制。此外,所有成年的居民都要作出決定,要麼受洗,要麼離開明斯特。結果,大規模的洗禮相繼舉行,受洗的人當中有的只因不想離開家園而已。

其他地方的人驚聞再洗禮派成了明斯特最強大的宗教及政治勢力,恐怕這樣的事會陸續發生。《明斯特的施洗者》說,這使「明斯特受到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所敵視」。伯爵兼主教弗朗茲·馮·瓦爾德克(一名地方顯要)組了一支軍隊圍困明斯特。軍隊由路德會和天主教會的信徒組成。這兩個教會以往在宗教改革中互相敵對,不久後又會在三十年戰爭中拼個你死我活。此時,他們卻聯手對付再洗禮派。

再洗禮派王國終受摧毀

圍城的軍隊人強馬壯,城牆內的居民卻毫無懼色。1534年4月,就是馬提斯預言基督復臨的日子,他本人騎著白馬,走出城外,指望會得到上帝保護。可是,圍城的士兵卻把馬提斯砍成碎塊,將他的頭顱插在木柱上高高舉起。馬提斯的支持者在城牆上目睹這個情景時,想必驚恐不已。

萊頓的約翰成了馬提斯的接班人,並在明斯特被稱為再洗禮派的揚國王。由於城內的女性遠多於男性,他鼓勵男人盡可能多娶妻妾,希望藉此舒緩兩性數目不平衡的問題。通姦和淫亂雖是死罪,多妻制卻得到允准,甚至受到提倡,這是明斯特再洗禮派王國中一個矛盾現象。揚國王自己就娶了16個妻子,伊麗莎白·萬斯謝雷是其中一個。她請求王讓她離開明斯特,結果被當眾斬首。

圍城持續了14個月。1535年6月,城終於陷落,並遭受嚴重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明斯特再沒有遇過這樣巨大的災劫。羅特曼逃之夭夭,揚國王和另外兩個再洗禮派的首領卻被擒獲、虐待、處死,屍體放在籠子裡,高懸於聖蘭貝特教堂的塔樓上。賽費特說,此舉是要「殺一警百,警戒所有想製造亂子的人」。再洗禮派干預政治,這為他們帶來嚴重的後果。

其他地方的再洗禮派信徒又怎樣呢?迫害再洗禮派的浪潮在歐洲各地延續了數年之久。大部分的再洗禮派信徒仍然堅守不當兵的原則,只有一小撮是好戰分子。及後,前教士門諾·西門斯成為再洗禮派的領袖,這個宗派後來被稱為門諾派或別的名字。

三個籠子

基本說來,再洗禮派是一些虔誠的教徒,努力遵守聖經原則。然而,在明斯特一些激進分子的領導下,再洗禮派放棄了聖經原則而參與政治。結果,再洗禮派就成了一股革命勢力,不僅為這個宗派本身,也為中世紀的明斯特帶來了災難。

到明斯特市中心遊覽的人,都會回想起大約五百年前這段悲慘的歷史。為什麼?因為他們看見教堂塔樓上的三個鐵籠。

[腳注]

^ 9段 本文不會討論嬰兒應否受洗的問題。如想得到有關資料,可參看《守望台》1986年9月15日刊「嬰兒應當受洗嗎?」一文。

[第13頁的圖片]

揚國王被虐待、處死,屍體被懸掛在聖蘭貝特教堂的塔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