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埃卜拉——湮沒無聞的古城重見天日

埃卜拉——湮沒無聞的古城重見天日

埃卜拉——湮沒無聞的古城重見天日

1962年夏天,一個年輕的意大利考古學家保羅·馬蒂亞在敘利亞西北部的平原地區考察,那時他還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敘利亞的內陸地區一直被認為沒有什麼考古價值。但是兩年後,發掘工作在泰勒馬迪基(阿勒頗市以南60公里)展開,結果令一個遺跡重見天日。很多人認為這是「20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

古代的銘文證實了埃卜拉古城的存在。可是,中東各地散布了數目眾多的土墩,沒有人知道埃卜拉古城究竟在哪一個土墩下面。一份文本講述了阿卡得國王薩爾貢戰勝「馬里、耶穆蒂和埃卜拉」的事件。在另一份銘文中,蘇美爾王古德迪提到他從「伊卜拉[埃卜拉]的群山」中得到了珍貴的木材。在埃及的凱爾奈克,埃卜拉這個名字也見於一份名錄上,名錄列出了法老圖特摩斯三世所攻佔的古城。所以,你不難明白為什麼考古學家曾嘗試尋找埃卜拉的位置。

進一步的發掘收穫豐富,證明工作是值得的。1968年,埃卜拉王卜比-利姆的雕像殘塊出土,上面刻著用阿卡得語寫成的誓言,表示這座雕像已經獻給了「在埃卜拉閃耀的」伊什塔爾女神。沒錯,考古學的發現開始向我們展示「一個新語言,一段新歷史,一種新文化」。

1974和1975年,在泰勒馬迪基掘出楔形文字泥板,上面多次提到古城的名字,證實了泰勒馬迪基就是古代的埃卜拉。出土文物還顯示,在埃卜拉,古城至少兩次被興建起來。第一個統治勢力結束後,埃卜拉古城被摧毀了。後來,重建的古城又再次遭到毀滅,此後數千年都湮沒無聞。

一座古城,數段歷史

最古老的城市大都建在沖積平原上,如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土地,因為人可以在那裡精耕細作。聖經提到最早的幾個城市就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創世記10:10)埃卜拉這個名字的意思看來是「白色的岩石」,指城市地底下的石灰岩層。石灰岩層的存在表明當地有天然水源,這對遠離大河的地區十分重要。古城建在這個位置,顯然是為了這個原因。

埃卜拉區域降雨不多,粗放耕作只能限於種植穀物、葡萄和橄欖。當地也很適合飼養牲畜,尤其是綿羊。埃卜拉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海岸之間,這個地理位置有利於商業活動,適合木材、次寶石和金屬貿易的發展。城區裡住了大約二十萬人,其中十分之一住在首都。

宏偉的宮殿遺跡也證明了埃卜拉曾有過輝煌燦爛的文明。宮殿的入口是一扇大門,高達12到15米。隨著行政架構越來越龐大,宮殿不斷進行擴建以應付需求。埃卜拉官員的等級制度很複雜,有「領主」和「長官」輔佐國王和王后。

目前發現的泥板和殘片已超過1萬7000塊,原本可能有4000多塊完整的泥板,小心地碼放在木架上。這些檔案證明埃卜拉當時已經和很多國家開展貿易。例如,兩位法老的王室紋章顯示埃卜拉城跟埃及有商業往來。這些泥板上的文字主要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但有些泥板是用埃卜拉語書寫的。埃卜拉語是古代閃族語言,多虧這些檔案,這種語言才得以破譯出來。發現了如此古老的閃族語言,研究東方文化的學者們都感到驚奇。有趣的是一些泥板上有蘇美爾語和埃卜拉語兩種文字的列表。《埃卜拉——城市文化的一個發源地》一書把這些泥板稱為「已知最古老的辭典」。

埃卜拉顯然也有很強的軍事力量,一些出土的雕刻殘片就描繪了埃卜拉戰士處決敵人或呈上首級的場面。那時亞述、巴比倫日益強大,當埃卜拉開始出現在這兩個國家的歷史中,埃卜拉輝煌的日子也就走到終結了。要追溯這些歷史事件的確切時間並不容易,但是看來薩爾貢一世(不是以賽亞書20:1提到的薩爾貢)和他的孫子納拉-辛都曾出兵攻打埃卜拉。考古學的證據顯示兩軍曾展開激戰,並發動猛烈的襲擊。

但是,就像上文提到過的一樣,過了一段時間,埃卜拉城重建起來,甚至再成為那地區重要的城市。新的城市有嚴謹的規劃,更具氣勢。在下城區有一塊聖地獻給伊什塔爾女神,巴比倫人視這個女神為生育女神。你可能也聽說過著名的伊什塔爾城門。這個城門現今還在巴比倫的遺跡中。埃卜拉有一座特別壯麗的建築,以前可能是用來飼養獅子的,獅子被視為伊什塔爾女神的聖物。說到這裡,就不能不談談埃卜拉的宗教。

埃卜拉的宗教

像古代東方的其他地方一樣,埃卜拉也有一座萬神廟,供奉的神靈包括巴力、哈達德(這個名字曾經在某些敘利亞國王的名字中出現)和達甘。(列王紀上11:23;15:18;列王紀下17:16)埃卜拉人敬畏所有神靈,甚至也尊崇其他民族的神。考古發現顯示,特別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人們還崇拜神化了的王族祖先。

埃卜拉人並不完全倚賴神靈的庇佑。重建的埃卜拉城也有宏偉壯觀的雙壁,令敵人望而卻步。外城牆周長約3公里,城牆的遺跡至今仍然清晰可辨。

然而,重建的埃卜拉城最終還是走到了盡頭。可能最後是赫梯人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擊敗了曾經盛極一時的埃卜拉。一首古詩形容埃卜拉「像陶瓷花瓶一樣粉碎」。不久,埃卜拉就在歷史上消失了。1098年,十字軍向耶路撒冷進發時寫過一份文獻,提到一個名叫馬迪基的偏遠村落,那裡就是埃卜拉古城昔日的所在地。埃卜拉幾乎被人遺忘,卻在數千年後重見天日。

[第14頁的附欄]

埃卜拉與聖經

1976年,《聖經考古學家》(英語)刊登了一篇文章,引起了聖經學者的興趣。破譯埃卜拉泥板上的文字的學者說,泥板提到的一些人名和地名,可能是泥板寫成幾百年後聖經所提到的人物和地方。有人更誇大其詞,開始撰寫文章,說考古學家已經在埃卜拉找到證據,證實創世記的記載真實無偽。 *耶穌會的成員米切爾·達胡德就聲稱,「[埃卜拉出土的]泥板澄清了聖經中人們未明白的地方」。比方說,他認為這些泥板能幫助人知道,「人們多久以前開始使用以色列上帝的名字」。

現在,學者研究這些泥板的文本時,態度比較客觀。原因是,埃卜拉語和希伯來語都屬於閃語系,所以泥板所記的一些城市名和人名,跟聖經裡的相似或相同是有可能的。這並不能證明兩者所指的是相同的地點或人物。埃卜拉的考古發現對聖經研究有多大影響,還是個未知數。至於上帝的名字,《聖經考古學家》中那篇文章的作者說,他從沒有提過在埃卜拉泥板的文本裡曾出現「雅威」(上帝名字的一個譯法)。一些學者認為,翻譯成「耶」的楔形文字符號,僅指埃卜拉人崇拜的眾神當中的一位;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它不過是一個語法符號。無論如何,翻譯成「耶」的楔形文字符號都不是指獨一的真神耶和華。(申命記4:35;以賽亞書45:5

[腳注]

^ 19段 關於考古學如何證實了聖經的記載,請看《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第4章,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第12,13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大海

迦南

敘利亞

阿勒頗

埃卜拉(泰勒馬迪基)

幼發拉底河

[鳴謝]

考古學家:Missione Archeologica Italiana a Ebla -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

[第12,13頁的圖片]

約公元前1750年的金項鏈

[第13頁的圖片]

宏偉宮殿的遺跡

[第13頁的圖片]

技師複製的泥板存放在檔案館裡

[第13頁的圖片]

楔形文字泥板

[第13頁的圖片]

公元前1750年至前1700年埃及王室用的棍棒

[第13頁的圖片]

埃卜拉戰士提著敵人的頭顱

[第14頁的圖片]

獻給女神伊什塔爾的石碑

[鳴謝]

Missione Archeologica Italiana a Ebla -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

[第13頁的圖片鳴謝]

兩頁的所有圖像(地圖除外):Missione Archeologica Italiana a Ebla -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