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齐心合力,共度时艰

齐心合力,共度时艰

齐心合力,共度时艰

“应付”其中一个定义是“成功处理压力的能力”。(《泰氏医学百科词典》)因此,如果长期病患者能够至若干程度驾驭生活、保持内心安宁,就可算是应付得法了。既然长期害病牵连一家,家人一旦害病,家里上下就得同舟共济、互相扶持才行。请看看一些应付方法。

知识就是力量

一句古老箴言说:“有知识的人力上加力。”(箴言24:5)不错,痼疾也许根治不了,但晓得应付方法,害病对思想、情绪所造成的影响就能大大减少。那么病人一家可以向谁请教呢?

首先,要找个乐于助人的医生,肯腾出时间、不厌其烦地对病人一家解释跟病情有关的种种事情。《特殊儿童》说:“具备所需的医学技术,又顾及病人一家感受的医生,就最理想不过了。”

其次,要不断提出明确的问题,直至你已尽全力了解病人的境况为止。可要记住,人跟医生一起的时候,往往心情紧张、思绪纷乱,把原来要提出的问题忘了。因此,要预先把问题写下来。你也许特别想知道疾病对病人的影响、治疗方法,以及你可以做些什么。——请参看附栏“家人可以向医生提出的问题”。

孩子长期害病,父母尤其要向其他孩子清楚解释一番。一个母亲说:“要从病人发病初期开始解释。孩子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就很容易觉得自己给当成外人了。”

有些家庭也做点研究,往本地的图书馆、书店里跑,或上网搜寻,结果找着详细、管用的资料。

生活素质维持合理水平

很自然的,家人都希望病人的生活素质能维持合理水平。就以第一篇文章提到的尼尔·迪图瓦为例。他至今仍然受着疾病折磨,但他每个月都花七十小时向邻舍传讲圣经希望;这是他深爱的工作。尼尔说:“在会众里提出圣经训示,也叫我内心很是满足。”

活得好也包括能够向人家表示爱意、被爱、参加愉快的活动和继续怀持希望。病人也喜欢在病情和治疗容许的范围内享受生活的乐趣。有个家庭面对家人长期害病的问题超过二十五年,当父亲的说:“我们很喜欢户外活动,但儿子害病,不能远足,我们就改变一下,参加一些不怎么费劲的户外活动。”

不错,病人是可以活得挺好的。诚然,病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不少病人看到如画的风光、听到悦耳的声音,都会心情舒畅。病人越是觉得自己能驾驭生活,活得快乐满足的机会就越大。

处理难以应付的情绪

应付长期患病的另一个要诀,是学会控制有害的情绪。愤怒是其中一种。圣经表示,人生气也许不是全无道理的,但圣经也敦促我们,不要“轻易发怒”。(箴言14:29)平息怒气为什么是明智的呢?据一份参考文献说,愤怒“能蚕食人。这样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说出伤害人的话来,令自己后来懊悔不已”。即使人偶尔一次大动肝火,造成的创伤也可能要很长时间才康复过来。

圣经说:“不要到日落还在动怒。”(以弗所书4:26)日落固然无法拖延,但人却能叫心境尽快平复,不致继续伤害自己或其他人。人冷静下来后,往往能更恰当地处理问题。

人生的起伏是免不了的,你的一生也一样。许多人觉得,向家人或者能体恤同情的人倾诉一下会有点儿帮助。凯瑟琳的经历正好说明这点。起初,她的母亲害了癌症,然后丈夫又患上慢性抑郁症,后期更害了早老性痴呆病。她说:“跟知己谈谈,他们会安慰我,让我心里好过一点。”罗斯玛丽曾照顾母亲两年,她也说:“向知心朋友倾诉,教我心里踏实一点。”

不过,你要是边说边哭,也不用大惊小怪。《特殊儿童》一书说:“流泪能缓解紧张、痛苦的情绪,帮助人应付悲痛。” *

态度要积极

睿智的君王所罗门写道:“求生的意志使人忍受病痛。”(箴言18:14,《现代中文译本》)今天,研究人员发现病人对未来的看法,不管积极、消极,往往能影响疗效。但长期病患者一家怎可以对未来保持乐观呢?

家人留意病人的情况之余,也该想想自己仍然可以做什么。一个父亲说:“你可能觉得情况很糟、毫无希望,但你得知道你拥有的还不少。你还有生命,有家人,有朋友。”

长期病患者一家固然要正视问题,但养成幽默感却于身心有益,使人不易流于悲观。迪图瓦一家常说说笑笑,就是个好例子。尼尔的小妹科莱缇说:“有些情况,我们已学会了怎样应付,所以,有些问题也许叫人家很苦恼,我们却能一笑置之。事事处之泰然,的确能缓解紧绷的情绪。”圣经也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箴言17:22

属灵的观点最重要

真基督徒要保持灵性健康,一个要诀是“借着祷告和恳切祈求……把[他]们的呼吁告知上帝”。圣经应许说:“这样,上帝那超越一切意念的和平,就会……守卫你们的心和你们的思考力。”(腓立比书4:6,7)一个母亲照料两个长期害病的孩子差不多三十年,她说:“我们看出耶和华真的帮助人,叫人能应付过来。他真的扶持我们。”

再者,圣经应许地球将成为乐园,不再有伤心痛苦的事,也使许多人勇气力量大增。(启示录21:3,4)布拉姆说:“由于家人长期害病,上帝所应许的‘瘸子必跳跃像鹿;哑巴的舌头必能歌唱’对我们意义更深。”迪图瓦一家跟许多人一样,都在热切期待乐园的应许实现,到时“城内居民必不说:我病了”。——以赛亚书33:24;35:6

要鼓起勇气。今天,教人透不过气的痛苦、灾殃就是证据,证明情况快要好转过来。(路加福音21:7,10,11)至于目前,许多病人和照顾他们的人都能作证,证明耶和华确实“是温柔慈悲的父亲,赐一切安慰的上帝。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都安慰我们”。——哥林多后书1:3,4

[脚注]

^ 17段 想进一步认识怎样应付疾病造成的心理影响,请参阅“照顾长期病患者——如何肩负这个担子”,《儆醒!》1997年2月8日刊3-13页

[第8页的附栏或图片]

家人可以向医生提出的问题

• 病情发展下去会怎样?结果怎样?

• 有哪些病征?可以怎样加以控制?

• 可选择哪些疗法?

• 不同疗法可能有什么副作用、风险或好处?

• 要改善病情,我们可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第11页的附栏或图片]

你可以怎样予以扶持

对于长期病患者一家,有些人也许不晓得该说什么、做什么,因此不敢贸然探访或主动提出帮忙。另一些人则可能越俎代庖,把自以为有益的建议强加于人,却反倒给人家增添压力。那么,人可以怎样帮上一把,又不会干扰人家的私生活呢?

怀着同情心听对方倾诉。雅各书1:19说:“要快一点听。”如果长期病患者的家人想 诉诉苦,你愿意耐心聆听,这就是关心他们了。他们看出你真的“体恤别人”,也许就会更乐于向你倾诉。(彼得前书3:8)可要记住:人们对长期患病反应不一。凯瑟琳曾先后照顾母亲和长期害病的丈夫。她说:“如果你对病情或当事人的处境不真的那么了解,就不要提什么意见好了。”(箴言10:19)也要记得,就算你对疾病确实有点认识,病人一家也许已拿定主意,不听取或接受任何人(包括你)的建议。

提出实际的帮助。虽然你得谨言慎行,避免干涉病人一家的私生活,但他们真的需要你的时候,就要乐于提出帮助。(哥林多前书10:24)这几篇文章常常提到的布拉姆说:“信徒同工大大帮了我们一把。例如,当米歇尔病情危殆,我们得在医院里过夜的时候,准会有四到六个弟兄姊妹跟我们一起,直坐到天亮。我们一需要人帮忙,信徒同工就来了。”布拉姆的太太安也说:“当时是隆冬。那两个星期内,他们每天都给我们煮点汤,款式更天天不同。热腾腾的汤、暖洋洋的爱,教我们精神不禁为之一振。”

一起祷告。有时候,你也许帮不了什么忙。不过,跟病人一家谈谈能振奋人心的圣经思想,或者跟他们一起衷心祷告,都能叫他们振作起来。(雅各书5:16)尼古拉斯今年18岁,母亲害了慢性抑郁症。他说:“千万别低估祷告的力量。跟他们一起祷告也好,为他们祷告也好,对他们都大有好处。”

不错,人扶持得法,就能大大帮助病人一家,叫他们能应付长期害病造成的种种压力。圣经这么说:“朋友乃时常相爱;弟兄是为应付患难而生的。”——箴言17:17,《圣经》,吕振中译。

[第12页的附栏或图片]

病入膏肓时

即使家人病重垂危,时日无多,有些家庭也许还是对事情诸多回避、不愿多谈。不过,《照料病人——如何着手》这本书指出,“人多少有点心理准备,知道接着会怎样、自己又该怎么办,对于缓解紧张的情绪也许会有点帮助”。当然,人实际要采取哪些步骤因地方法律、习俗而异,只是人如果在家里照顾垂危的家人,他也许 喜欢考虑以下的建议。

临终前

1.向医生请教病人临终前的征兆,病人要是在晚上死去又该怎样办。

2.开列要知会死讯的亲友的名单。

3.考虑治丧方式:

• 病人的意愿是什么?

• 土葬还是火葬?比较一下不同的丧葬承办者提供的服务和收费。

• 葬礼该什么时候举行?要顾及住得较远的亲友,让他们来得及出席。

• 谁主持葬礼或追悼仪式?

• 在哪里举行?

4.病人即使注射了镇静剂,也许仍意识到身边人的一言一行。因此,要留意别在他面前说一些你不想他听见的话。握着他的手、语调平和地跟他说话,能叫他安心一点。

病逝后

其他人可扶助遭丧的家庭,借着:

1.让他们跟刚病逝的亲人独处一段合理的时间,好接受病人已死亡的事实。

2.跟他们一起祷告。

3.他们的情绪平复一点后,也许喜欢人帮忙通知以下的人:

• 医生,好证实病人已死去,并签发死亡证书。

• 丧葬承办者、殡仪馆或火葬场,前来照料遗体。

• 亲朋好友。(你可以把话说得得体一点,例如:“我打电话来,是想告诉您[病人的名字]的事。真抱歉,我得告诉您一个坏消息。您知道他害了[疾病的名称]有些日子了,他[何时何地]去世了。”)

• 如果想刊登讣闻,可以联络报馆。

4.治丧家庭也许希望有人陪伴,协助他们决定葬礼的种种细节。

[第9页的图片]

家人该尽力使生活素质维持合理水平

[第10页的图片]

跟长期病患者一家一起祷告,有助他们应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