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死亡文化”怎样盛行起来?

“死亡文化”怎样盛行起来?

“死亡文化”怎样盛行起来?

“科索沃的儿童,小小年纪就要逃难,饱受创伤。美国的儿童,有的惨遭虐待,有的受尽苦楚。虽然两地的儿童相距千里,可他们的心是相近的,他们同病相怜。”——马克·考夫曼,《华盛顿邮报》。

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死亡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影响到我们所有人。无论我们住在哪里,无论居住地方是动荡不安的,还是局势稳定的,我们都摆脱不了死亡的阴影。

今天,许多人都心情郁结,内心非常痛苦。吸毒歪风到处蔓延。堕胎、自毁行为、自杀、集体谋杀等事件频频发生。这一切都是“死亡文化”的表现形式。迈克尔·基尔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三一大学的社会人类学教授。关于利用死亡这一题目去操纵别人,他有以下的评论:“从我们20世纪晚期[1999年]的观点看,我们发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死亡是推动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使社会充满活力、生机盎然、井井有条。死亡给我们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政治理念、艺术创作和医疗技术源源不绝的启发。死亡促进报纸和保险单的销路,使电视节目的情节增添趣味……甚至推动我们的工业发展。”让我们研究一些例子,看看这个称为死亡文化的现象,怎样在我们的日子显露出来。

军火买卖

军火买卖是“死亡文化”的一种表现,所造成的祸害天天可见。军备本是用来对付敌军,但很可惜,受害的十有八九都是老百姓,包括无辜的妇孺在内。在战争时期,不管是内战还是对外战争,人命就像草芥一样,一文不值。刺客或狙击手所发射的子弹,到底值多少钱呢?

在一些国家,公众很容易就把武器弄到手。结果可想而知:死亡人数不断增加,有的个别地遇害,有的集体丧生。长此以往,后果实在不堪设想。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镇,一所中学发生了枪击惨剧,事后群众愤然抗议。他们反对枪械在市面上广泛流通,使未成年的男女轻易买得到。在美国,年轻人凶死的案件多得惊人。据《新闻周刊》报道,每周平均有40个年轻人死于暴力事件,遭枪杀的占了差不多九成。这等于每年有150宗像利特尔顿镇一类的屠杀案发生!

娱乐界

电影剧本常常用死亡做题材。比方说,电影情节可能把淫荡、暴力、贩毒等行为,或有组织的犯罪活动美化过来,从而贬低生命和道德准则的价值。有些电影甚至用浪漫手法刻画死亡,使死亡显得无关重要,给死亡增添神话色彩。电影内容不是描绘死后的生活,就是讲述死者回到人间探望亲友。

电视节目和音乐也好不了多少。据新闻报道,利特尔顿镇的年轻凶徒,生前热烈拥戴一个摇滚乐歌手。这个歌手以“男子女化的装扮”闻名,又喜欢以“撒但的形像”出现。他的歌曲“不是鼓吹反叛行为,就是围绕死亡这一主题”。

在美国,为了保护年轻人免受电视节目的有害意识所薰染,当局重新厘定电视节目的等级,结果适得其反。乔纳森·奥尔特在《新闻周刊》撰文评论,给电视节目分等级,“可能使年轻人更想得到他们不该得到的东西”。他进一步说,各大娱乐公司都着重制作血腥电影,录制以暴力和色情为基调的说唱音乐,还设计凶残的电脑游戏,让儿童“‘在虚拟现实中’开火杀人”。按他的意见,克林顿总统该“把各大娱乐公司的名称(连同总经理的姓名)公之于世”,好叫这些公司的管理层感到羞愧,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

电视和互联网上的死亡竞赛

罗伯特·韦林在他的著作《死亡竞赛宣言》里,仔细分析青少年为什么热中于所谓的死亡竞赛游戏 *。韦林先生认为,玩这类游戏的年轻人自成一群,彼此私下交往。死亡竞赛游戏对青少年起着重大的“教育”作用,但不是教他们学好,而是教他们怎样杀人。韦林说:“年轻人在网上可跟世上任何地方的对手较量较量,显示自己本领过人,无可匹敌。这么兴奋激动的经历,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年轻人很容易就玩上了瘾。”青少年在网上进行血腥搏斗,给一幕幕的立体影像牵着前进,欲罢不能。有些年轻人没有上网装置,于是购买电子游戏,在家里的电视屏幕上跟对手竞赛。其他年轻人惯常租用电子游戏机中心的游戏机,“在虚拟现实中”跟别的对手拼死搏斗。

虽然“死亡竞赛”游戏是按年龄分级的,可是当局并没有对此实行什么管制。在美国,十四岁的埃迪说:“人家常常告诉你,你年纪还小,不适合玩[死亡竞赛游戏],不过他们却不会阻止你购买。”埃迪喜欢跟对手在屏幕上开枪格斗,拼个死活。这件事他父母是知道的。他们虽然不喜欢儿子玩枪战游戏,却很少查看儿子是否在屏幕上跟对手开枪格斗。一个年轻人得出以下的结论:“我们这一代对暴力麻木得很,跟任何一代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今天,陪伴儿童成长的是电视,而不是他们的父母。很可惜,电视节目往往迎合儿童的暴力幻想。”约翰·利兰在《新闻周刊》写道:“[美国]现在有多达1100万个青少年网络用户。他们花越来越多时间上网,在网上别有一番天地。至于他们在网上干什么,许多父母都过问不了。”

亡命的生活方式

除了玩“死亡竞赛”游戏、观看暴力电影之外,其他行为又怎么样?在现实生活上,我们无需跟希奇古怪的东西拼死搏斗。可是,许多人却过着自我毁灭的生活。且举例说明。尽管家人好言相劝,尽管保健组织和其他机构经常提醒人,抽烟、吸毒危害健康,沾染这些恶习的人还是有增无减。不少人因抽烟过多、吸毒成瘾而死于非命。大企业家和毒品贩子贪图非法利润,不断利用人们焦虑不安、绝望无助、精神空虚的状况而占他们的便宜。

谁在幕后操纵这一切?

圣经有没有把死亡当做娱乐题材看待呢?亡命的生活方式,我们有理由采纳吗?绝没有。真基督徒对死亡的看法跟使徒保罗相同:死亡是人类的“仇敌”。(哥林多前书15:26)基督徒不会向往死亡,也不会视死亡如游戏。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不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人类犯罪、背叛上帝的直接后果。(罗马书5:12;6:23)上帝从没有定意要人类死亡。

圣经指出,撒但“有能力带来死亡”,又把他称为“杀人者”。尽管这样,撒但却无需直接给人带来死亡,他可以借助以下的手法:耍弄诡计引诱人犯罪,鼓吹堕落、亡命的行为,助长行凶作恶的风气,使男女老幼都心怀杀机。(希伯来书2:14,15;约翰福音8:44;哥林多后书11:3;雅各书4:1,2)撒但发动攻击,年轻人往往首当其冲。为什么呢?我们该怎样帮助年轻一代?

[脚注]

^ 13段 谈到“死亡竞赛”游戏,这本书指出,“玩立体网络游戏的人,个个都不由自主地跟对手互相残杀”。

[第7页的图片]

“我们这一代对暴力麻木得很,跟任何一代相比,有过之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