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告别痛楚!

告别痛楚!

告别痛楚!

19世纪40年代以前,病人进手术室的时候,不是忐忑不安,而是战战兢兢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还没有麻醉这回事。《疼痛不再》的作者丹尼斯·弗拉丹,在书中写道:“据知,从前外科医生进手术室时,双手各拿着一瓶威士忌——一瓶给病人,一瓶给自己,好让自己在病人尖叫时不为所动。”

灌醉病人或使病人“精神亢奋!”

医生、牙科医生和病人都费尽心机,要减轻手术带来的痛楚。中医和印度医师曾使用大麻和大麻麻醉剂止痛。在世上不同地方,鸦片和酒精饮品也广泛地用来镇痛。据知,古代希腊医师迪奥斯科里季斯是最先采用“麻醉法”一词的人。他认为由曼德拉草根制成的药和葡萄酒都具有麻醉作用。后来,有些医生还尝试以催眠术来缓解痛楚。

不过,这些东西的镇痛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外科医生和牙科医生只好在动手术时加快速度;事实上,速度更被用来作为评定医生好坏的标准。可是,不管医生的手脚有多快,病人还是痛得要命。结果,一般人都宁愿忍受疾病折腾,长了肿瘤不管,满口坏牙也不予理会,以逃避开刀或拔牙带来的痛苦。

甜矾油和笑气

1275年,西班牙医师雷蒙德·柳利以化学品进行实验时,制造出一种挥发性、易燃的液体,柳利把这种液体称为甜矾油(带甜味的浓硫酸)。到了16世纪,瑞士出生的医师帕拉塞尔塞斯让一些小鸡儿吸入甜矾油,发现鸡儿不但悠然入睡,而且毫无痛楚。帕拉塞尔塞斯也像柳利一样,并没有进一步以人来做实验。1730年,德国化学家弗罗贝纽斯把这种液体叫做醚;醚(ether)是个希腊语词,意思是“神圣的”,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话虽如此,在112年之后,醚所具有的麻醉作用才终于给弄个清楚明白。

同一时期,在1772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了一氧化二氮。起初,人们以为这种气体能致死,就算使用的剂量不多,也足以夺命。1799年,英国化学家兼发明家汉弗莱·戴维决定亲自一试。戴维万万想不到,一氧化二氮竟然能使他发笑,更因而把一氧化二氮称为笑气。戴维曾在文章里提及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有潜在用途,但当时却没有人深入研究。

以醚和笑气增添欢愉

戴维吸进一氧化二氮后做出滑稽动作,变得广为人知;戴维自己对此更一度上瘾。没多久,以吸入笑气来娱乐就成为时尚,连巡回表演的人也在节目中加插环节,请观众自愿踏上舞台,轮着吸入笑气。参与者吸进笑气后,就自我控制不了,然后更做出各种各样的古怪动作,引得哄堂大笑。

差不多同一时候,用醚来娱人娱己也流行起来。但有一天,年轻的美国医师克劳福德·朗注意到,他几个朋友受了伤,吸入了醚以后虽然步履不稳,却浑然不觉痛楚。朗立刻想到,动手术时也许可以用醚来麻醉病人。詹姆斯·维纳布尔是个学生,很喜欢跟朋友一起吸入醚来自娱。詹姆斯刚巧有两个小肿瘤要切除,不过,由于害怕开刀之痛,把手术一再延期。于是,朗趁机向他建议,让他吸点醚之后动手术,维纳布尔同意了。结果,在1842年3月30日,朗给他做了一次无痛手术,但直至1849年,朗才对外宣布这项发现。

牙科医生不遑多让

1844年12月,美国牙科医生霍勒斯·韦尔斯观看巡回表演,其间加德纳·科尔顿用一氧化二氮来做示范。韦尔斯主动提出要试一试,头脑却尽量保持清醒。他留意到其中一个参与者,双腿猛然撞上了硬帮帮的长椅子,淌着血,却一点不觉痛。当晚,韦尔斯就决定在拔牙时试试用一氧化二氮,但自己得先试验一下。于是,他请科尔顿提供笑气,又请同行的约翰·里格斯替他拔掉一颗有毛病的智慧齿。是次手术十分成功。

韦尔斯决定在同侪面前示范一次,把发现公诸于世。可是,他在示范时紧张极了,用的气体也不足,结果病人在拔牙时高喊起来,叫他顿时给在场的人揶揄一番。不过,他们本该问问病人,因为病人后来向韦尔斯承认,他叫是叫了,却不感到怎么痛。

1846年9月30日,美国牙科医生威廉·莫顿让病人吸入醚,也就是朗于1842年采用的同一化合物,施行了一次无痛的拔牙手术。著名化学家查尔斯·托马斯·杰克逊助莫顿一臂之力,跟他一起制造了醚。莫顿跟朗不一样。他安排了一次公开示范,用醚来麻醉要开刀的病人。1846年10月16日,莫顿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麻醉了病人,外科医生沃伦接着替病人做手术,从病人的颚切除了肿瘤。手术异常成功。这个消息像燎原野火一般,迅速传遍了美国和欧洲。

承先启后

这些发现叫人心振奋,科学家、医生等再接再厉,继续以不同气体进行试验。1831年发现的氯仿,于1847年使用成功。在某些地方,人们很快就选择以氯仿来麻醉。不久,妇人分娩时都以氯仿麻醉,连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于1853年4月分娩时也是一样。

说来遗憾,人们为了谁最先发现麻醉药(当然不是发现化学品本身的人),是朗、韦尔斯、莫顿,还是协助莫顿的著名化学家杰克逊,发生激烈争辩,令全身麻醉的发展史多少有点儿美中不足。意见自始至终没达到共识,但事后以平心而论,不少人都认为四人平分秋色,各有贡献。

其间,局部麻醉法也有了进展。所谓局部麻醉,就是病人身体某部位失去知觉,但头脑却保持清醒。今天,牙科医生处理牙齿和齿龈问题,或者医师要动小手术或护理创伤,常使用局部麻醉。妇女分娩时,麻醉科医生一般也会施行局部麻醉。

随着时光流逝,麻醉法已大大发展,成为医学上一门专科。今天,在病人开刀前,麻醉科医生使用精密的仪器、复合的麻醉药(麻醉药由几种化学剂混合而成),再辅以氧气,来麻醉病人。事实上,许多病人也许甚至不知道医生也用上了麻醉气体,因为医生常先注射麻醉药,待功效开始发挥,才使用麻醉气体。麻醉科医生也负责在手术后替病人止痛。

因此,如果有天你要动手术,就尽量叫自己放心好了。试想象一下,在大约两百年前,你躺在简陋的手术台上,门一打开,外科医生就拿着两瓶威士忌进来,那么,今天麻醉科医生所采用的精密仪器,顿时就好像不怎么可怕了,对吗?

[第22页的附栏]

针刺术——东方的镇痛法

针刺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疗法,据说能镇痛。针灸师在病人身上的穴位扎针,这些穴位常跟要治疗的部位相距甚远。一旦扎了针,针灸师就会拈针,或者把针接上低电压电流。《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在中国,人们常在手术期间以[针刺术]来麻醉病人。一些西方访客曾亲眼目击,医生替神志完全清醒、只用针刺术局部麻醉的病人,施行复杂(和一般挺痛苦)的手术”。

接受过医学训练、手法熟练的医师,才该使用针刺术。据《美国百科全书》说,“有些人曾给针刺用的毫针刺穿心脏或肺部,酿成严重意外。如果毫针没经过消毒,病人也许会感染肝炎,局部感染和类似的并发症也有可能出现”。当然,跟开刀一样,不管人选择以哪种麻醉法做全身麻醉,都不是完全没风险的。

[第23页的图片]

麻醉学已成为一门专科

[鸣谢]

Courtesy of Departments of Anesthesia and Bloodless Medicine and Surgery, Bridgeport Hospital - CT

[第21页的图片鸣谢]

Pages 2 and 21: Reproduced from Medicine and the Artist (Ars Medica)by permission of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Carl Zigrosser/ Dover Publicati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