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跨越日期变更线

跨越日期变更线

跨越日期变更线

许久以来,人类都梦想能穿梭时空,或重温过去,或见识未来。如果你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每天都在穿越时间,你会感到惊奇吗?请想想这个例子:一个商人从东京坐飞机到纽约开会。他的飞机在中午起飞,不停站地飞了差不多半个地球。飞机抵达纽约时,当地时间却是出发那天的早上,好像比他启程的时候还要早。

坐长途飞机,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比启程时还要早,这是可能的吗?其实,这是因为目的地跟启程地方属于不同时区,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一旦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等于跨越了各国都同意以之划分历日的线。这是一条在地球上无形的线。这件事说起来还真令人费解呢!人在瞬间“赚”了一天或“不见”了一天,取决于人往哪个方向去。

假设以上的商人星期二晚上离开纽约,坐飞机回东京去。大约14个小时后他下机,日本已经是星期四了。不见了整整一天,真叫人莫名其妙!一个旅游经验丰富的人,回想第一次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说:“我完全不明白不见了的一天哪里去了,那种感觉真奇怪。”

由于国际日期变更线常常把游客弄糊涂了,所以有些人可能想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条线来划分历日。

航海家的发现

回顾一下1522年发生的事,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需要国际日期变更线。当年,麦哲伦的船员经过三年的海上生涯,环绕地球航行一周后,于9月7日星期天回到西班牙去。可是,根据航海日志,当天该是9月6日星期六。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原来他们向西航行,结果比住在西班牙的人少看了一次日出。

作家尤勒斯·凡尔纳利用这个现象相反的一面,给小说《八十日环游世界》巧妙地安排情节。小说里的主角菲莱亚斯·福格为了赢取一大笔奖金,得在80天内环游世界。旅程结束,他失望地回家,因为以为自己比期限晚了一天回来,一大笔奖金就此落空。不过,他后来惊觉,自己原来刚好在期限前回来了。小说解释:“菲莱亚斯·福格一直朝东 走,结果赚了一天,自己却一点也没在意。”

虽然国际日期变更线看来让凡尔纳的小说有个圆满结局,但他这本著名小说在1873年出版时,国际日期变更线根本不存在。那时候,船长横越太平洋航行,都习惯了调整历日,免去这一日之差,可是他们的地图里并没有今天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在划分时区的系统广为世界各地采纳前,他们得自行调整历日。因此,当阿拉斯加仍是俄罗斯的领土时,阿拉斯加的历日跟莫斯科一样;到了1867年,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以后,他们的历日就跟美国一样了。

历史发展

由于历日混乱衍生出种种问题,25个国家的代表于1884年来到美都华盛顿,举行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在会议上,各国代表共同制定了一个系统,把全世界划分为24个时区,并决定穿过英国格林尼治的经线,就是本初子午线。 *此后,这条经线就把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了。

以格林尼治为起点,向东或 向西走半个地球,就来到跟格林尼治相距12个时区的地方。这里似乎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适当位置。虽然1884年的会议没有确定日期变更线的位置,可是一般人都认为,把180度经线定为日期变更线是十分恰当的,因为要是这样,日期变更线就不会穿越任何大陆。想想看,如果你生活的国家一半是星期天,另一半是星期一,那有多乱啊!

如果你查阅世界地图或看看地球仪,就会发现180度经线在夏威夷西方。不过,你也很快会留意到,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是跟这条经线重叠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在太平洋上呈锯齿形,以免穿过陆地。由于日期变更线是建立于共识上,而不是由国际条约所制定的,所以任何国家的人心血来潮,就可以加以改动。举例说,1995年,基里巴斯宣布,因为日期变更线穿过了该国的岛群,因此它得绕过基里巴斯最东边的岛屿。今天,较新的地图会显示,基里巴斯所有岛屿都在日期变更线的同一边,而历日也都一样。

如何划分历日

为了说明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为什么会赚了一天或不见了一天,且想象一下你正环绕地球航行。假设你正朝东航行。每经过一个时区,你就赚了一小时,但你自己可能不会察觉到这件事。你环绕地球一周后,就走遍了24个时区。如果没有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达的时间会比本地时间早一天,但有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这种差异就消失了。有点给弄糊涂了,是吗?难怪麦哲伦的船员和小说人物菲莱亚斯·福格环绕地球回家后,会算错日期!

在瞬间赚了一天或不见了一天,是叫人有点莫名其妙的,但那些曾跨越日期变更线的人大抵已适应过来,不感陌生了。如果没有国际日期变更线,我们到世界各地旅行时,一定会感到更混乱。

[脚注]

^ 11段 有关时区和经度的详细资料,请参阅《儆醒!》1995年3月8日刊,“实用的假想线”一文。

[第13页的图解或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3月| 3月

2 | 1

[第14页的图片]

上图: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右图:圆石线标志着本初子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