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港采珠史话
澳港采珠史话
《警醒!》澳大利亚撰稿员来稿
布鲁姆是西澳大利亚北部的市镇。它的东南面,是延伸至澳大利亚中部的大沙沙漠,西面的印度洋,则直抵非洲海岸。因此,环绕着布鲁姆的,可说是黄沙滚滚,白浪滔滔。这个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港口,也常受热带气旋吹袭。
布鲁姆位于热带,沿岸水域波涛汹涌,而波涛下面的海底是珍珠贝繁殖的好地方。以往,这一带的珍珠贝产量十分丰富,一时无两,布鲁姆因而享有珍珠海港的美誉。布鲁姆的历史多彩多姿,其间穿插了不少海盗、奴隶和采珠巨子的故事。
海盗发现珍珠贝
早在1616年,荷兰的迪尔克·哈尔托赫已经踏足澳大利亚的西岸。可是直到1688年,人们才对世界这个偏僻的角落有多一点认识。那年,既是作家、画家又是海盗的英国人,威廉·丹皮尔驾着海盗船“小天鹅号”,偶然抵达澳大利亚的西岸。回国后,丹皮尔把他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书的内容和插图大大疯魔当时的英国人。英国海军部于是给丹皮尔提供一艘船,指派他再次前往新荷兰探险。新荷兰就是当时的澳大利亚。
丹皮尔于是指挥英国海军部的一艘轮船“雄獐号”出海探险。在这次任务中,他并没有发现新大陆;损坏不堪的“雄獐号”最后还船破沉没。人们认为丹皮尔这次探险是失败的。幸而,丹皮尔没有丧命,他在航海日志里还记下发现了珍珠贝。
纽扣血泪创财富
过了160年,人们才懂得赏识丹皮尔所发现的珍珠贝。1854年,他们开始在丹皮尔命名的沙克湾采捞珍珠,但收获不大理想。与此同时,有人在尼科尔湾附近的水域找到了白蝶珍珠贝(又称大珠母贝)。这种珍珠贝像西餐盘子一般大,贝壳内层的珍珠母品质优良,为世界之冠。珍珠母是制造贝壳纽扣的原材料,当时市场需求极大。
到了19世纪90年代,价值约十四万英镑的珍珠母,每年从布鲁姆的珍珠贝繁殖场经水路运到英国。虽然从珍珠贝可以剖出很多宝贵的珍珠,但珍珠在当时的价值还远远不及珍珠贝本身的贝壳。为了追求这些财富,采珠商人不惜断送了无数采珠人的性命。
最初,采珠商人找来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威逼利诱使他们成为采珠人。土著很快就熟谙潜水采珠的方法。可是,采珠是危险的工作。很多采珠人不是溺毙,就是被鲨鱼咬死;不少人也因熬不过非人的待遇而赔上性命。以采珠为生的土著,人数日减,采珠商人就从马来西亚和爪哇找人来填补空缺。浅水的地方采捞净尽,采珠人就得潜到更深的海底去;潜水配备只有一个附有长管子的简陋潜水面具,这就是当时所谓的新发明。
“堕落之城”不堪一击
布鲁姆的采珠船队日渐扩大,后来更拥有四百多艘采珠船。布鲁姆当时的社会文化独树一帜,集亚洲、欧洲和本地土著文化于一身,产生了一群目无法纪的乌合之众。一个采珠商人,很适切地描述当日的社会气候说:“[当时的]布鲁姆,社会十分富裕,但也是个罪恶充斥、道德堕落的地方。教士常把布鲁姆比作所多玛和蛾摩拉。对于这些堕落之城的代号,布鲁姆居民不以为是责难和警告,反倒视为对他们文明进步的恭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珍珠母的世界市场一落千丈,布鲁姆的经济旋即崩溃。大战过后,经济稍微复苏。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踵而来。战后,塑料的发明又给布鲁姆另一次打击,塑料纽扣很快就打垮了贝壳纽扣的市场。
生产“深海钻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澳大利亚的考察团到日本的阿儿湾,参观御木本幸吉的珍珠养殖场。御木本借着把小沙粒植入珍珠贝,成功掌握了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珍珠海港》(英语)指出,御木本跟考察团的代表说:“澳大利亚的海域水温这么暖和,那里的[珍珠]贝又这么巨大,养殖出来的珍珠应该会是更大更美的。”考察团接受了御木本的建议。到了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出产的养珠,果然硕大质优,大小和价值方面都是世上数一数二的。
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出产的珍珠,颗粒也有大如直径11毫米的,但南洋珠却可达18毫米。单单一串上等的南洋珠项链,售价就高逾五十万美元。难怪这些宝贵珠子堪称深海钻石!
[第14,15页的图片]
威廉·丹皮尔
采珠人在布鲁姆北部的水域采捞珍珠贝
专家从珍珠贝剖出珍珠
经过翻新的早期采珠帆船
丰富多彩的珍珠(相片放大)
[鸣谢]
威廉·丹皮尔:By permissio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 Rex Nan Kivell Collection, NK 550; 采珠人:© C. Bryce - Lochman Transparencies; necklace and expert: Courtesy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WA, J. Lochman; 采珠船:Courtesy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WA, C. Young; pearls close-up: Courtesy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WA, R.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