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流浪者——千年一觉悲喜梦

流浪者——千年一觉悲喜梦

流浪者——千年一觉悲喜梦

场面跟一个大型传统婚礼无异,满桌都是食物饮料,一室都是音乐管弦。新郎羞怯内向,新娘神采飞扬,一众亲戚忙挤上前来向他们送上祝贺。但这毕竟不是个婚礼,这只是婚礼前一天的订婚宴会,前来祝贺一对新人的嘉宾有六百多名。在宴会上,新郎家人把聘金交给未来亲家。明天一到,新郎和他的家人把新娘接到家里,才是婚礼正式举行之日,到时又另是一番热闹了。

一对新人的亲属都操吉卜赛语。这些人不但自己没有家乡,就连所讲的语言,也被视为没有家乡的外来语。吉卜赛语包含的各种方言,连带这种语言所属的许多传统文化和婚姻习俗,都由一个没有老家的民族所共同继承,他们的族人散布全球,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政府。他们是吉卜赛人。 *

吉卜赛人知是谁?

吉卜赛语言、文化和种族的源头,可追溯到一千年前印度的北部。证据显示,吉卜赛语源于印度,虽然这种语言中的一些词汇,是近年才从其他语言吸纳来的。至于吉卜赛人的祖先为什么要离开印度,那就无从稽考了。有些学者认为,他们的祖先大概是随军乐队的一些工匠和演艺人员。在连场战争结束之后,随着军乐队离开了印度,从此四海为家。不管怎样,在公元1300年之前,吉卜赛人已取道波斯土耳其进入欧洲了。

这么多年来,欧洲人对吉卜赛人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某些小说和电影,总把吉卜赛人描写得很热情好客、逍遥浪漫,他们通过歌声唱出流浪生活的快意,又通过舞蹈跳出人生的悲苦;另一方面,他们却遭丑化成不可靠、诡秘和多疑,永远处于边缘,永远脱离社会,永远自我放逐。想了解这些成见是怎样产生的吗?请跟我们一起回到吉卜赛人那不一般的历史中去看看。

横遭歧视家何在?

在中世纪,欧洲人大多住在乡村和城镇。试想想,他们看见初来乍到的吉卜赛家庭,心里会想起什么?理论上,很多有关吉卜赛人的东西,都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才是。除了黑眼睛、黑头发、黑黝黝的肤色之外,吉卜赛人的衣着、风度和语言别具一格,也该使人耳目一新。此外,吉卜赛人代代相传,往往保留着一种习性,这种习性可追溯到以往阶级分明的印度社会。但不出数十年,欧洲人对吉卜赛人的态度,就从最初的充满好奇心,变成充满猜疑心了。

吉卜赛人开始受到排斥,被迫要退到村落的边缘去搭营,村民更不许他们进村补给和取水。有人散布谣言说:“这些人偷走孩子,还吃掉他们!”法律有时规定吉卜赛人要在露天的地方煮食,这样,任何人有所怀疑,都可以检查他们的盘盘锅锅。许多时,检查的方式是把食物泼到一地都是。一些吉卜赛人没有东西下肚,为求生存,只好偷东西吃。

别人既然横加白眼,吉卜赛人知道团结才是上策。数百年来,他们从家庭找到所需的喜乐和支持。渐渐地,吉卜赛人形成一个传统,就是父母对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子女则对父母尽显关怀,使他们老而无忧。许多吉卜赛人都谨守传统标准,重视行为操守。

流浪生涯原是梦

既然到处不留人,吉卜赛人只好长期东迁西徙。在流浪的生涯中,他们学会了各种技能,包括金属加工、买卖货物、娱己娱人等等。凭着这些专长,为人服务,至少可以养活家人。有些妇人装作拥有超自然能力的样子,竟也糊得了口。他们居无定所,四海为家;跟加杰人(非吉卜赛人或外人)的接触有限,反而使他们的文化和道德观念能保持单纯。 *

欧洲人对吉卜赛人的成见,不久就演变成迫害。在欧洲一些地区,人们把吉卜赛人驱赶离开;在另一些地方,人们把吉卜赛人奴役数百年之久。19世纪60年代,吉卜赛人停止受到奴役,结果却导致更多的吉卜赛人被逐离开,许多吉卜赛人因此移居到西欧和美洲。但无论到哪里去,吉卜赛人都带着自己的语言、习俗及才华上路。

就算在受尽压迫的环境下,吉卜赛人从他们的表演艺术当中,有时也能找着一点点的满足感。在西班牙,吉卜赛文化跟当地和其他文化融会,形成弗拉门科音乐和舞蹈。在东欧地区,吉卜赛歌手用他们的独特风格,来唱当地的民歌。吉卜赛音乐的曲调热情奔放,即使是古典音乐大师,像贝多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海顿、李斯特、莫札特、拉赫玛尼诺夫、拉威尔、罗西尼、圣-桑、萨拉萨特等,都从吉卜赛音乐获得不少灵感。

现代吉卜赛之歌

今天有为数二百万至五百万(一说远多于此)的吉卜赛人散居地球每个角落,大部分都住在欧洲,其中占很大比例的人已有固定居所,一部分人更收入甚丰。不过,在很多地方,吉卜赛人仍属于弱势社群,常常住在肮脏的环境之中,一贫如洗。

东欧在实行共产主义的时代,人人理论上是政治平等的。政府尝试改变吉卜赛人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不但为他们提供住所,也为他们安排工作,好让他们安顿下来。生活水平提升了,健康改善了,吉卜赛人跟非吉卜赛人数百年来互相排斥,互相厌恶的态度,却没有因此消失,彼此对往事依然耿耿于怀。

上世纪90年代,东欧政局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固然为吉卜赛人带来契机,但新政府不像前政府那么致力实施反歧视法例,又减少社会保障,吉卜赛人不由得又感到人情冷暖,并再次下到社会经济的底层。

寻找美好的生活

安德烈娅是个有亮丽乌发的女孩。她就读于东欧一所学校,却因为是班里唯一的吉卜赛人,就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经历。安德烈娅性格很坚强,但一讲到怎样在同学中备受奚落,怎样到处不受欢迎,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安德烈娅回忆说:“每次在选队员出赛时,他们没得选才选到我。我真恨不得跑回印度去,只有回到印度,我就会跟大伙儿一样。曾有人向我的一个朋友吼叫道,‘回去印度吧!’他就说,‘如果我有钱,我一定会回去。’始终都是自己的家好,我们成了别人眼中的讨厌鬼。”安德烈娅长于舞蹈,曾想过如因此成名,那时就不难被人接受了。但在十多岁时,她找到一样好得多的东西。

安德烈娅说:“一天,一个名叫皮罗什卡的年轻女子上门探我,她是个耶和华见证人。她打开圣经,向我指出上帝不单爱全人类,对于个别的人他也很关心。她说只要我肯,也可以跟上帝建立良好的关系,这让我感到受人重视。在上帝看来,人人平等,没有差别,知道这件事,我的自信心也增强了不少。

“皮罗什卡带我去参加见证人的聚会。在聚会中,我遇到吉卜赛人和非吉卜赛人,感到他们之间没有你我之分,但不管他们属于什么背景,我都交到真正的朋友。我跟皮罗什卡学习圣经一年半左右,也成了耶和华见证人。”今天,安德烈娅和丈夫都以全时传道员的身份,教导别人认识这位无分国籍,对人都关爱无偏的上帝。

“我已被完全接纳”

一个吉卜赛人哈伊罗回忆自己年轻的日子时说:“我终日和一些目无法纪的男孩来往,结果不时惹上麻烦。一次,警方拘留了我,因为我跟那些男孩一起时偷了东西。警方带我回到家里,我害怕面对母亲过于要面对警察,因为一般吉卜赛人的孩子,都知道偷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哈伊罗年纪大一点之后,他和家人也遇上了耶和华见证人。哈伊罗得知上帝的王国会消除人类社会的难题,包括成见和歧视,内心引起了深深的共鸣。他说:“吉卜赛人从没拥有自己的国家和政府,也没有受到好好的照顾;这样的背景,使吉卜赛人更能体会上帝王国造福人类的意义。纵使那些美好的日子仍在未来,但我已经能够预见。在我踏入王国聚会所那刻开始,我已感受到使徒彼得所感受到的情况。他说:‘我实在看出上帝是不偏心的,无论哪个国族的人,只要敬畏他,行正义,都蒙他悦纳。’(使徒行传10:34,35)人人都以平等的方式待我。当有非吉卜赛人用吉卜赛语叫我‘弟兄’时,我简直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呢!

“起初,有些家人见我改变了,却不了解我是因遵守圣经原则而改变的,于是大力反对我。后来,我们的亲戚邻人开始看出,谨守上帝的标准不但使人快乐,也使人获益良多,他们不少人开始积极回应,也很想改善生活。”哈伊罗现在是一位基督徒长老,也是一位全时的传道员。他的非吉卜赛人妻子梅菡,与他并肩工作,帮助人学习圣经,让吉卜赛人和非吉卜赛人都明白这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梅菡说:“我丈夫的家族完全接纳我,现在我已是吉卜赛人社区的一分子了。对于有这样一个非吉卜赛人关心他们,他们都感到很有意思。”

[脚注]

^ 3段 在世界不同地方,人们除了称他们为吉卜赛人,也叫他们做吉普赛人、吉塔诺人、茨冈人或西加尼人,这些名字都带有贬义色彩。在吉卜赛语里,他们自称罗姆人(意思是“男人”)。有些讲吉卜赛语的族群也会用其他名字来自称,“辛提”就是一例。

^ 12段 尽管有些吉卜赛人开口传统、闭口古训,但他们对寄居地方的主流宗教,往往也会跟随信奉。

[第24页的精选语句]

吉卜赛人今天已散居全球每个角落

[第23页的附栏或图片]

欧洲纳粹时期,希特勒在集中营内估计屠杀了至少四十万吉卜赛人,同时被杀的还有犹太人、耶和华见证人,以及其他的人。1940年,在希特勒的屠杀行动引起举世关注之前,本身是吉卜赛裔的电影演员查里·卓别林,已制作了电影《大独裁者》。电影深刻讽刺了希特勒和他的纳粹行动。其他自称是吉卜赛裔的著名艺术家包括演员尤·伯连纳、女演员丽塔·海华丝(下图)、画家毕加索(下图)、爵士乐大师莱因哈特及马其顿歌唱家雷哲波娃。也有一些吉卜赛人成为工程师、医生、教授和国会议员。

[鸣谢]

AFP/Getty Images

Photo by Tony Vaccaro/Getty Images

[第26页的附栏或图片]

吉卜赛耶和华见证人

耶和华见证人当中有好些吉卜赛人,他们有的是会众的长老,有的是会众的先驱传道员。当地官员和非吉卜赛人都认为他们是模范人物。斯洛伐克一个吉卜赛耶和华见证人说:“一天,一个非吉卜赛邻居来我们的大楼敲门。他说,‘我的婚姻快完蛋了,我想你们能帮我一把的。’我们就问,‘何以见得?’他回答说,‘如果你们敬拜的那位上帝可以帮助你们吉卜赛人,使你们的生活素质改善,他大概也能帮我们吧。’我们就给了他一本由耶和华见证人出版的圣经刊物,内容是与家庭有关的。

“后来,她妻子到来敲门,提出同样的要求,没想到她丈夫也曾经来过。她说,‘这栋大楼没什么人可帮我们了。’我们给她一本同样有关家庭的书。夫妇两人都跟我们打过招呼,求我们不要让对方知道这件事。一个半月之后,这对夫妇开始跟我们学习圣经。我们实践从圣经学到的知识,赢得了邻人对我们的尊重,他们甚至向我们寻求属灵帮助。”

[图片]

法国纳博讷

西班牙格拉纳达

“由于吉卜赛人背景独特,他们更能领会上帝王国造福人类是什么意思。”——哈伊罗

[第22页的图片]

波兰

[鸣谢]

© Clive Shirley/Panos Pictures

[第22页的图片]

英国的吉卜赛人摄于1911年

[鸣谢]

By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Library

[第22,23页的图片]

斯洛伐克

[第23页的图片]

马其顿

[鸣谢]

© Mikkel Ostergaard/Panos Pictures

[第24页的图片]

罗马尼亚

[第24页的图片]

马其顿

[第24,25页的图片]

捷克共和国

[第24,25页的图片]

西班牙

[第25页的图片]

安德烈娅想过如能一舞成名,就会被人认同

[第24页的图片鸣谢]

罗马尼亚:© Karen Robinson/Panos Pictures; 马其顿:© Mikkel Ostergaard/Panos Pictures; 捷克共和国:© Julie Denesha/Panos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