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考古学支持圣经吗?

考古学支持圣经吗?

考古学支持圣经吗?

考古学对学习圣经的人很有帮助,因为考古发现往往能让人对圣经时代的人的生活、生活环境、习俗和语言有更多了解。此外,考古学也提供有用的资料,让人知道圣经预言得到应验,诸如古巴比伦、尼尼微和泰尔这些城的倾倒。(耶利米书51:37;以西结书26:4,12;西番雅书2:13-15)可是,考古学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历史文物有什么价值,也须有人解释才能让人明白,而这些解释难免都会出错和需要修改。

基督徒的信心,不是建基于考古学家发现的残砖、烂瓶,或什么颓垣断壁,而是建基于整套协调一致的圣经真理。(哥林多后书5:7;希伯来书11:1)不错,圣经经文互相呼应、执笔者坦诚无伪、预言得到应验和其他许多特色,都充分证明“圣经全都是上帝指引人写下来的”。(提摩太后书3:16)话虽如此,让我们考虑几个有趣的考古发现,看看圣经的一些记载怎样得到证实。

1970年,一队考古学家在耶路撒冷发掘文物时,发现了一座烧焦的房子。负责指导挖掘工作的纳曼·亚维格说:“任何受过这种工作训练的人,都很容易理解现场发生过什么事件:一座建筑被火焚毁,墙壁和屋顶都坍塌了。”在一个房间里,他们找到一截手臂的骨头[1],指头全都张开,状似伸手去抓住前面的台阶。

房间里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钱币[2],最晚期铸造的,是在犹太人反叛罗马的第四年,即公元69年。房子倒塌前,屋内已是乱七八糟。亚维格说:“眼前的一切使我们不禁想起约瑟夫斯的报道:罗马士兵攻陷耶路撒冷后就开始抢掠民居。”历史学家确定,罗马士兵洗劫耶路撒冷一事发生在公元70年。

骨头经过分析后,确定是属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圣经考古学评论》(英语)说:“罗马人攻入城后,房子着起火来,这个年轻女子被困在厨房里,不久就倒在地上,死前仍然竭力朝着门口的台阶爬去。但火势蔓延得太快了,她根本来不及逃命,结果被埋在掉下来的碎石碎砖里。”

这个场景让我们想起,在此之前约40年耶稣曾对耶路撒冷说预言:“你的敌人……会消灭你和你境内的居民,不让你境内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路加福音19:43,44

考古发现证明圣经是准确无误的,这些发现也包括了某些圣经人物的名字。有些批评圣经的人曾声称,圣经的执笔者杜撰了某些圣经人物,或是夸大了他们的声望,而考古发现证明这些批评虚谎无理。

圣经人物的名字

以赛亚书20:1提到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的名字,但一些著名的学者曾一度认为这人纯属虚构。然而,1843年,在今天伊拉克豪尔萨巴德附近的底格里斯河一条支流旁边,有人发现了萨尔贡的宫殿[3],宫殿占地约10公顷。结果,对不熟悉圣经的人来说,萨尔贡二世也不再是个陌生的名字了,如今,他是最为人知的亚述王之一。他在一个史册[4]里,宣称自己攻占了以色列的撒马利亚城。根据圣经年代学,撒马利亚于公元前740年被亚述攻陷。萨尔贡还记录他攻占了亚实突,这进一步证实了以赛亚书20:1的话。

古巴比伦城的遗址位于现今的伊拉克,考古学家进行发掘时,在伊什塔尔城门附近挖出了大约三百块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这些泥板谈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统治的时期,也雕刻了一连串的名字,包括“约户地的王,约敬”,指的是犹大王约雅斤。公元前617年,尼布甲尼撒第一次攻陷耶路撒冷,将约雅斤掳到巴比伦。(列王纪下24:11-15)泥板上也刻有约雅斤五个儿子的名字。(历代志上3:17,18

2005年,考古学家在另一个地方进行挖掘,希望找到大卫王的宫殿。他们发现了一座体积巨大的建筑,是用石头建成的。他们相信在2600年前,也正是上帝的先知耶利米生活的那段时期,巴比伦人将耶路撒冷夷为平地的同时,也摧毁了这座建筑。虽然这座建筑是否大卫的宫殿仍有待考证,但考古学家埃拉特·马萨尔却找到了一件有价值的文物,就是一个宽1厘米的封泥,封泥上的压痕[5]显示:“属于绍比的孙子,示利米雅胡的儿子犹哈”。压痕清楚表明,用来盖封泥的印章属于犹哈,即犹甲。圣经提到,他是犹大的首领,是耶利米的敌人。(耶利米书37:3;38:1-6

马萨尔说犹甲“在王室官员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沙番的儿子基玛利雅,在大卫城出土的封泥压痕上就有犹甲的名字。圣经指出,示利米雅(示利米雅胡)的儿子犹甲是犹大的首领。在发现这个封泥之前,除圣经以外就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犹甲。

以色列人会写会读?

圣经显示古以色列人会读书写字。(民数记5:23;约书亚记24:26;以赛亚书10:19)可是,批评家却不同意。他们辩称以色列人大多是通过口传这个不可靠的方法,将圣经的历史辗转相传。然而,考古发现使他们的理论站不住脚。2005年,考古学家在泰勒察热特(位于耶路撒冷和地中海之间)发现了一块石灰石,上面刻有一份古老的字母表。这或许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希伯来语字母表[6]

这份字母表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0世纪。有些学者说,这一发现显示:那时“耶路撒冷文化先进发达,当地的抄经士接受正规的训练;还有,以色列人有一个迅速发展的行政制度”。这跟批评家的论调正相反。看来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人就会读书写字,所以他们理应能够把自己的历史记录下来。

亚述的记录——又一佐证

亚述是古代一个强大的帝国。圣经的记载不时都提及亚述,而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了圣经所说的话准确无误。比如,发掘古尼尼微城(亚述的首都)时,考古学家在西拿基立的王宫里发现了一块石板雕刻[7],雕刻描绘亚述士兵在公元前732年攻陷拉吉后,押解犹太俘虏的情景。你可以在列王纪下18:13-15读到圣经的记载。

在尼尼微出土的西拿基立编年史[8],提到犹大王希西家的名字,并记述在希西家统治期间西拿基立发动的战争。另外,其他亚述王的楔形文字纪录不但提到犹大王亚哈斯和玛拿西,也提到以色列王暗利、耶户、约阿施、米拿现和何细亚。

西拿基立在他的编年史里,大肆吹嘘自己如何战绩辉煌,但值得留意的是,他从没提过他攻占耶路撒冷。圣经指出西拿基立来到耶路撒冷,没有攻城,因遭上帝大力挫败,就灰溜溜地返回尼尼微。西拿基立故意不记述这件事,反而证明了圣经准确可靠。根据圣经,西拿基立最后被自己的儿子刺死。(以赛亚书37:33-38)有意思的是,两份亚述铭刻也证实了他遭儿子暗杀。

由于尼尼微的居民怙恶不悛,耶和华的先知那鸿和西番雅均预告这座城会被彻底摧毁。(那鸿书1:1;2:8-3:19;西番雅书2:13-15)公元前632年,巴比伦王那波帕拉萨尔和米底亚王基亚克萨里斯联军包围并攻陷尼尼微,应验了先知的预言。今天,尼尼微重见天日,考古学家能够在遗址进行发掘,他们的发现再一次证明圣经的记载准确无误。

古时,努施城坐落在底格里斯河以东、尼尼微的东南方。1925至1931年间,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挖掘,发现了许多手工制品,包括约二万块泥板。泥板上刻的是巴比伦文,记载着许多详尽的资料,是关于当时的法律手续的,这些手续跟创世记族长时代的很相似。且举例说,泥板上的文字透露,“家族神像”(通常是泥制的小雕像)相当于地契。持有家族神像的人就拥有合法的继承权。这或许能解释,族长雅各和妻子拉结举家迁徙时,为什么拉结要带走她爸爸拉班的家族神像,而且,拉班为何要竭力追回神像。(创世记31:14-16,19,25-35

以赛亚的预言及居鲁士圆柱

图中的古老泥柱称为居鲁士圆柱[9],刻在柱上的楔形文字印证了另一个圣经记载。这圆柱在幼发拉底河的古西巴尔出土,距巴格达约32公里。圆柱记述了居鲁士大帝征服巴比伦一事,而就是这位居鲁士创立了波斯帝国。令人惊奇的是,耶和华通过先知以赛亚,在事前约莫二百年已提及一个名叫居鲁士的米底亚-波斯王,说:“‘他是我的牧人,会彻底执行我的旨意。’我谈到耶路撒冷说:‘这座城会被重建。’”(以赛亚书13:1,17-19;44:26-45:3

值得留意的是,圆柱也提及居鲁士遣返俘虏的政策,这一政策与其他古代征服者的政策迥然有别。圣经和世俗历史都证明居鲁士的确释放了犹太人,而且,犹太人也回乡重建耶路撒冷。(历代志下36:23;以斯拉记1:1-4

圣经考古学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信息。我们看出,许多考古发现都证明圣经是真实准确的,有时,连细枝末节也丝毫不差。

你想知更多吗?

圣经能够帮助你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吗?一部长达两小时的数码光碟(DVD)影片,名为《圣经——一本载有事实和预言的书》(现以32种语言发行),就谈到这个重要话题,并附有感人的访问。

《圣经——上帝的话语抑或人的话语?》

你需要更多证据,好相信圣经不是神话,而且内容和谐一致吗?圣经记载的奇迹真有其事?这本书有192页(现以56种语言出版),请看看书中提出的证据。

[鸣谢]

亚历山大大帝:Roma, Musei Capitolini

《辨明圣经的真理》

这本圣经研究课本(现以162种语言出版)共有19章,谈到所有重要的圣经道理,并说明上帝对人类和地球的旨意。

《我的圣经故事书》

这本书(现以194种语言出版)特别为孩子编写,有精美的插图,并按时间顺序谈及116个圣经人物和事件。

[第15页的图片鸣谢]

钱币:Generously Donated by Company for Reconstruction & Development of Jewish Quarter, Jerusalem Old City

[第15页的图片鸣谢]

Society for Exploration of Land of Israel and its Antiquities

[第16页的图片鸣谢]

3: Musée du Louvre, Paris; 4: Photograph taken by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5: Gabi Laron/Institute of Archaeology/Hebrew University © Eilat Mazar

[第17页的图片鸣谢]

6: AP Photo/Keith Srakocic;7, 8: Photograph taken by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第18页的图片鸣谢]

Photograph taken by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