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的盐户
撒哈拉沙漠的盐户
我们的四驱车在路上疾驰,窗外一根又一根桩子从车旁掠过。要是沙暴发生,路上能见度会很低,这些桩子就能充当路标。在撒哈拉沙漠,风卷黄沙,遮天蔽日,是很常见的。
我们沿着昔日骆驼走过的路线飞驰。这条路线从尼日尔北部城镇阿加德兹伸延至阿尔及利亚国境及以外的地方。我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叫做泰吉丹泰苏姆的偏远小村庄,位于阿加德兹西北200公里。村内50个家庭,仍沿用一种古老的方法,从撒哈拉的黏土里析出异常珍贵的盐。
人造小丘和彩色盐池
汽车驶过沙漠平原,眼前冒出一座座小山丘,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汽车停在一座10米高的小山丘旁边,导游邀请我们登上高处,饱览整个村庄。我们一边往山上走,一边听他介绍这个地方。原来这些小山丘,是由多年来采盐余下的残渣堆积形成的人造土墩。
从小山丘俯视村庄,景色令人陶醉。村庄里几乎所有东西,不论是地面、墙壁还是房顶,全都是晒干的黏土的颜色。那里唯一不同颜色的景物就是村口和村尾的两棵绿叶树,它们仿佛村庄的两个哨兵。村内的房屋和围栏是黏土造的,到处的建筑物都是一个颜色,跟附近数以百计色彩鲜艳的盐池形成强烈的对比。村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在这里辛勤劳动。
非一般的采盐方法
沿着小山丘往下走,导游为我们介绍盐户使用的古老采盐方法。他说:“盐池其实只有两种。大池直径约两米,用来沉淀盐水,小池则用作蒸发池。村内20处水泉的盐分都比较高。不过,那里的盐主要不是采自水,而是采自泥,正是这个特点,才使当地的采盐工作那么与众不同。”但盐又是怎样从泥土里析出的呢?
我们看见一个男人把一堆泥土倒进一个注满泉水的大池里。然后在池里用双脚把泥土往水里踩踏,像踩踏葡萄压榨机似的。他看见泥和盐水混合好,就会让它待几个小时。他身边是一个个这样盛满泥巴调合物的大池,池内的东西都呈褐色,而每个大池的色泽会随着泥土沉淀的情况出现深浅变化。
在附近,另一个男人拿着一个用葫芦壳造成的器具,从一个池中舀取盐水,倒进一些小池里。这个程序一般由男人处理,他们也负责修补池子。有些池子是天然的泥坑,有些则是从岩石挖掘而成的。要是挖掘不可行,他们就在岩石上用黏土围一个圈,用手把黏土筑成池边,然后用一根棒拍打,直至黏土变硬。用这个方法造成的池子要每年修补或重建。
女子又负责哪个工序呢?她们负责搬运含盐的泥土,令原材料供应充足。她们也要清理蒸发池里的盐结晶。之后,再把所有池子清洗干净,为生产下一批盐做好准备。
这其间,小孩子也忙着在小水池之间奔走,他们负责监督蒸发的过程。水池的水在蒸发的时候,表面会形成晶体,如果任由它结晶,晶体就会凝聚成一层盐块,使池水不能继续蒸发。所以孩子们要在水池面洒水,使盐块裂开,晶体就会沉到池底。这样,水会继续蒸发,直到取得宝贵的盐为止。
为什么那些池会呈现多种颜色呢?导游解释:“这地区的泥土或黏土基本上有三类,放入水后,池水就会出现某一类泥土的颜色。此外,水的咸度也对色泽产生影响。而有些池子因为长了水藻,也会增加了另一些颜色。”我们发现,炙热的阳光从不同角度射向池水,池水会反射不同的色彩和色调。
以盐当金钱
在村庄里,妇女会利用未经加工的盐做成盐块或盐饼,放在炽热的阳光下晒干。由于盐没经过精炼,盐饼仍然是褐色的。我们发觉妇女们把盐饼做成卵形、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妇人说,卵形和圆形的盐饼会出售,三角形的就保留做礼物。
哪些人会买盐呢?途经泰吉丹泰苏姆的游牧民族和盐商会以食物和其他物品换取这里的盐,他们通常把盐带到沙漠边缘一些较大的城镇,在那里的市场出售。这些盐通常不是供人食用,而是添进家畜的饲料。
回到车上,我们看见一个男子从一个空的沉淀池里挖掘残余的黏土,再拉到一个堆放这些废料的地方倾倒,人造的小山丘又见增高了。我们开车离开时,一直想着,这些小山丘不就是泰吉丹泰苏姆盐户世世代代在这里安居乐业、度过晚年的见证吗?——外稿
[第22页的精选语句]
“那里的盐主要不是采自水,而是采自泥,正是这个特点,才使当地的采盐工作那么与众不同”
[第21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撒哈拉沙漠
尼日尔
阿加德兹
泰吉丹泰苏姆
[鸣谢]
Based on NASA/Visible Earth imagery
[第23页的图片]
从撒哈拉黏土析出珍贵的盐
[鸣谢]
© Victor Englebert
[第23页的图片]
多种颜色的盐池
[鸣谢]
© Ioseba Egibar/age fotostock
[第23页的图片]
在骄阳下晒制而成的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