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打通北极航道

打通北极航道

打通北极航道

以往的航海家都梦想能够发现一条北极的航道,可以由大西洋通往太平洋。不过,这个梦想最大的困难就是:北冰洋(北极海)被冰块阻塞,很难开辟航道。

虽然这样,人们还是很想找出一条捷径,可以航行通过北极。16世纪时,通往东方的海上贸易路线是要经由非洲和南美洲的最南端,而这些航线已经被葡萄牙和西班牙控制了。因此,其他国家的商人如果想到东方进行商业贸易就势必要探寻北方的航线。几百年来,有很多国家都尝试开拓这些航线,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

英国:1553年,休·威洛比爵士和理查德·钱塞勒带领英国第一支探险队向北极出发。出航之后遇上一个大风暴,结果探险队的船只就被吹散了,威洛比的船被吹向俄罗斯较北的科拉半岛,这个半岛的岸边十分荒芜,威洛比和船员被迫在那里过冬,由于他们没料到会碰上这么恶劣的情况,所以没有任何准备,结果全部的人都死了。而钱塞勒所带领的船则在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海港上岸,沙皇伊凡四世(人称可怕的伊凡)知道了就邀请钱塞勒到莫斯科作客。虽然钱塞勒没有找到通往亚洲的北方航线,却无意中打开了英俄间的贸易机会。

荷兰:1594年,威廉·巴伦支首先航行到北极的新地岛。可是,1596年当他第三次到新地岛,经过这个俄罗斯群岛的北端时,他的船就困在冰块中动弹不得,而且严重受损无法修补。为了生存,他们利用漂流木来搭建一些简陋的栖身之所,还猎杀北极熊来果腹,就这样他们熬过了一个严寒的冬天,后来他们分乘两艘小船回国,但巴伦支还没回到家就在途中去世了。

俄罗斯:俄罗斯的探险家对西伯利亚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探察研究活动。在1581-1641年这短短的60年间,探险家已从乌拉尔山脉到达太平洋了。与此同时,哥萨克人也搭乘帆船沿着西伯利亚的河流向北航行到北冰洋,并且宣称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领土,他们也是最先开发沿着西伯利亚东北海岸的海运航线。1648年,俄罗斯的船只经过一个海峡,就是今天的白令海峡,这个海峡是以丹麦航海家维图斯·白令的名字来命名的。

更进一步的探险活动

从1733年至1743年,差不多有一千人在白令指挥下分成七个小组,到北极圈、俄罗斯的太平洋海岸探勘。这些探险船很多次困于冰块中,很多水手都不幸死去。虽然有这么多不幸的事件,这个探险计划却得到一个很好的成果,就是将北冰洋的海岸线绘制出来。他们绘制的地图为日后到北极探险的水手,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图表、水深、冰的情况。

以上提到的探险家都是搭乘木制的船到北极探险。但从白令的探险活动可以清楚看出,木制的船实在是不适合在北海航道航行。 *1778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也作出同样的结论,因为他向西航行,经过白令海峡时,发觉船完全被冰块困住无法前进。100年之后,芬兰出生的尼尔斯·努登舍尔德驾着蒸气船成功地穿过白令海峡。

北冰洋的航海专家

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只有俄罗斯的船只才可以在俄罗斯的北冰洋航行,其他国家的船只都禁止通行。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就开发北海航道,也因沿海有些工业新市镇开始建立起来,所以也开发了一些新的海港,而俄罗斯也成为北冰洋的航海专家。

冷战期间,其他国家的船只仍然禁止航行北海航道。不过,后来因俄罗斯的政治情况改变以及经济转型,俄罗斯现在积极地向国际社会推荐北海航道。从以下的事情就可以看出航行北海航道有什么好处。

2009年夏天,有两艘德国货船经过白令海峡,向西沿着亚洲和欧洲的北岸往荷兰航行,而这个海岸已经没有什么冰块了。这是第一次有外国的船只航行整个东北航道。这个航程节省了10天的海上航程,大约三千海里,而德国的船公司估计这次通行北冰洋的捷径省下大约30万欧元(当时相当于45万美元)。

今天北冰洋的冰层溶解得很快,使得每年夏天都有一大片的海洋没有冰块阻挡,船只可以自由航行 *。有些人担心,如果冰层继续溶解,船只就不必在俄罗斯沿岸的浅水地带航行,反而可以通过北极航行更短的路线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这样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北极的生态环境。

[脚注]

^ 9段 “北海航道”这一称呼来自苏联,其他国家则称为“东北航道”。

^ 14段 由于冰层溶解及其他因素,每年可以在北冰洋航行的时间就更长了,在北极的东部可以航行的时间长了两倍,而在北极的西部则长了一倍以上。

[第15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航行路线

休·威洛比爵士和理查德·钱塞勒

威廉·巴伦支

维图斯·白令

尼尔斯·努登舍尔德

冰层范围

[地图]

北冰洋(北极海)

北极

永久冰层范围

夏天浮冰范围

冬天浮冰范围

北极圈

瑞典

格陵兰

加拿大

阿拉斯加

白令海峡

俄罗斯

西伯利亚

乌拉尔山脉

新地岛

科拉半岛

阿尔汉格尔斯克

莫斯科

[第16页的图片]

北冰洋的冰层正在快速地溶解

[第14页的图片鸣谢]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Samuel Gurney Cresswell collection/C-0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