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讲话的”
“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讲话的”
大家都赞赏他,非常惊诧他说出这么中听的话。——路加福音4:22
1,2.(甲)奉派去抓耶稣的差役,为什么空手而回?(乙)什么例子表明,除了差役,耶稣的教导还打动了其他人?
差役空手而回。他们奉差去抓耶稣基督,却没有下手。祭司长和法利赛派的人劈头盖脸地问:“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耶稣根本不会动武反抗,差役为什么没有抓住他呢?差役回答说:“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讲话的。”耶稣的话句句都说到差役的心坎上。他们实在不忍心逮捕这个安分守己的人。 *(约翰福音7:32,45,46)
2 除了差役,耶稣的教导还打动了其他人。圣经说民众蜂拥而来,一心要听耶稣讲话。耶稣家乡的民众听见“他说出这么中听的话”,都非常惊诧。(路加福音4:22)耶稣不止一次坐在船上,教导加利利海边的群众。(马可福音3:9;4:1;路加福音5:1-3)另一次,有“一大群人”一连几天都留在耶稣身边。他们情愿饿着肚子也要听耶稣讲话。(马可福音8:1,2)
3.耶稣的教导卓尔不群,主要原因是什么?
3 耶稣的教导卓尔不群,主要原因是什么?他的教导是以爱为本的。 *耶稣爱他所传达的真理,也爱他所教的人。耶稣的教导技巧非常高超,特别能够打动听众。在这三篇研读文章里,我们会探讨耶稣所用的一些有效方法,看看怎样向他学习。
浅显明白
4,5.(甲)为什么耶稣用平易的言语教导人?他用这种方式教导人,为什么令人惊讶?(乙)“登山宝训”怎样表明耶稣的教导浅显明白?
4 饱学之士的话通常很深奥,远远超越听众的理解水平。可是,如果别人听不懂我们的话,又怎能吸收我们所传达的知识呢?耶稣教导人,从不用艰深的言语。想想看,耶稣掌握的词汇有多丰富!他虽然知识广博,却没有卖弄学问,总是为听众着想。耶稣知道听他讲话的,许多都是“没有学问的普通人”。(使徒行传4:13)为了打动听众,耶稣用他们能理解的言语。他用词浅显,所传达的真理却有深刻的含义。
马太福音5:3-7:27所记载的“登山宝训”为例,耶稣可能只花20分钟就讲完了。他用的时间虽然不多,却把道理讲得很深很透,抓住了通奸、离婚、物质主义等问题的核心。(马太福音5:27-32;6:19-34)耶稣说的绝不是复杂难懂或浮夸动听的空话。他用词十分平易,就连小孩也听得懂!难怪许多农民、牧人、渔夫,以至其他人听完耶稣讲话,“都对他的教导方式感到惊讶”!(马太福音7:28)
5 就以6.请举例说明,耶稣怎样用简单的言语表达深刻的意义。
6 耶稣说话浅白,词句简短明确,但意义很深刻。因此,尽管当时耶稣的话没有印成书刊供听众阅读,但他的教导已深深印在听众的脑海里,铭刻在他们心上。请留意以下的例子:“一个人不能做两个主人的奴隶。……你们不能又做上帝的奴隶,又做财富的奴隶。”“你们不要再定人有罪,免得你们被定为有罪。”“你们凭着他们的果实,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生病的人才需要。”“凡拿剑的,都会死在剑下。”“凯撒之物要还给凯撒,上帝之物要还给上帝。”“施与比接受更快乐。” *(马太福音6:24;7:1,20;9:12;26:52;马可福音12:17;使徒行传20:35)这些金玉良言是耶稣在差不多二千年前说的,直到今天仍然深入人心,令人难忘。
善用问题
7.耶稣为什么要问听众问题?
7 耶稣善于运用问题。虽然直接说出答案可以节省时间,耶稣却经常问听众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时耶稣用尖锐的问题把敌人的不良动机揭露出来,使他们哑口无言。(马太福音12:24-30;21:23-27;22:41-46)但更常见的是,耶稣花时间问听众问题,好传达真理,让听众表达心声,激发门徒的思想,锻炼门徒的思考力。现在我们会探讨两个事例,看看耶稣怎样用问题引导彼得。
8,9.关于纳不纳圣殿税,耶稣怎样用问题引导彼得,让他得出正确的结论?
8 第一个事例是,收税的人问彼得,耶稣纳不纳圣殿税。 *彼得冲口说:“纳。”可是过了一会儿,耶稣就用问题引导彼得,说:“‘西门,你认为怎样?地上的王向谁征收物品税或人头税呢?是向儿子呢?还是向外人呢?’他说:‘向外人。’耶稣就对他说:‘那么,儿子其实是免税的了。’”(马太福音17:24-27)耶稣提出这些问题,用意很明显,彼得应该一听就明白。为什么呢?
9 在耶稣的日子,众所周知,皇室成员不用纳税。因此,耶稣既然是人在圣殿里崇拜的天上君王的独生子,自然也不用纳税。请留意,耶稣不是直接说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平心静气地用问题引导彼得,让他得出正确的结论,也让他看出说话前要三思。
10,11.公元33年逾越节晚上,彼得削掉了一个人的耳朵,耶稣有什么反应呢?我们怎样看出,耶稣深知问题的价值?
10 第二个事例发生在公元33年逾越节的晚上,当时有一群暴民来逮捕耶稣。门徒想保护耶稣,于是问他可不可以拿剑砍。(路加福音22:49)耶稣还没回答,彼得就拔出剑来,削掉了一个人的耳朵(也许彼得原先打算造成更大的伤害)。彼得行事跟主人的意思背道而驰,因为耶稣已做好准备,把自己交在敌人手中。耶稣有什么反应呢?他不厌其烦地问了彼得三个问题:“父亲赐给我的杯,难道我不该喝吗?”“难道你以为我不能求我的父亲,立刻给我派十二个军团以上的天使来吗?要是这样,圣经说事情必然这样发生,又怎能实现呢?”(约翰福音18:11;马太福音26:52-54)
11 请想想当时的情景。耶稣被一群愤怒的暴民包围。他知道自己快要牺牲生命,也知道自己身负重任,既要除去天父圣名所受的污蔑,也要拯救世人。尽管这样,耶稣仍然用问题引导彼得,把
重要的真理铭刻在他心上。这不是清楚表明,耶稣深知问题的价值吗?生动有力的夸张法
12,13.(甲)夸张法有什么效用?(乙)耶稣怎样用夸张法来强调,我们不该愚妄地挑剔弟兄的毛病?
12 耶稣传道期间常用的另一个有效的教导方法,就是夸张法。为了强调要点,耶稣刻意用夸张的表达方法,使听众在脑海里构想出一幅轮廓分明、难以忘怀的图画。让我们看看一些例子。
13 在“登山宝训”里,耶稣向听众强调“不要再定人有罪”,说:“你为什么留意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思量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马太福音7:1-3)你能想象这个情景吗?爱挑剔的人提议替弟兄拔除“眼中”的刺。他这样做等于声称,弟兄看事物看得不够清楚,因此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可是,爱挑剔的人忘记了自己眼中有“梁木”(用来支撑房顶的横木),他的判断实际上比弟兄还要差。这么强烈的对比,实在令人难忘!耶稣由此强调,我们不该愚妄地挑剔弟兄的毛病,因为我们自己的缺点可能要大得多呢!
14.耶稣指责法利赛派把蚊虫滤出来,反倒把骆驼吞下去。这种夸张说法为什么特别生动有力?
14 另一次,耶稣公开指责法利赛派是“瞎眼的向导”,蚊虫就滤出来,骆驼反倒吞下去。(马太福音23:24)这个夸张的表达方法,特别生动有力。为什么?因为在听众的心目中,骆驼是庞然大物,跟微小的蚊虫相比,天差地远。据估计,一匹骆驼的重量相当于7000万只蚊虫的重量!耶稣知道法利赛派用绢筛滤酒。他们恪守规条,小心翼翼地滤酒,以免吞下蚊虫而在礼仪上不洁净。可是在比喻的意义上,他们却把不洁净的骆驼吞下去。(利未记11:4,21-24)耶稣要强调的重点,不言而喻。法利赛派一丝不苟地恪守律法的字面条文,反而漠视了更重大的事,就是“公正、慈悲、忠信”。(马太福音23:23)耶稣把他们的真面目揭露无遗。
15.耶稣用夸张法教导人认识什么道理?
15 耶稣传道教人,经常采用夸张法。请留意以下的例子。信心“哪怕只有芥籽那么小”,也能移山。耶稣用这个比喻来强调,人即使只有很小的信心,也能成就大事,真是恰到好处。(马太福音17:20)身形巨大的骆驼要穿过针眼——这个比喻充分表明,富有的人崇尚物质,要事奉上帝可真不容易!(马太福音19:24)耶稣所用的比喻生动有力,言简意赅,不是令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论据合乎情理,无可反驳
16.耶稣总是在什么方面发挥敏锐的思考力?
16 耶稣有完美的头脑,善于以理服人,但从不好辩争胜。耶稣总是在教导中发挥敏锐的思考力,显扬真理。有时,耶稣用有力的论据把宗教领袖的指控驳得体无完肤。但更常见的是,耶稣用合乎情理的论据,帮助门徒明白重要的道理。耶稣在这方面造诣精深,让我们看看一些例子。
17,18.耶稣用什么有力的论据去驳倒法利赛派的指控?
17 有一次,耶稣治好一个受邪灵操纵、马太福音12:22-26)耶稣的意思是:“如果我真的像你所说,是撒但的爪牙,奉派跟撒但作对,那么撒但就是作茧自缚了,很快就会灭亡。”这个论据不是合情合理、无可反驳吗?
又瞎又哑的人。法利赛派的人听见就说:“这个家伙驱逐邪灵,无非是靠着邪灵的首领别西卜罢了。”法利赛派的人承认,人必须有超人的力量,才能驱逐撒但手下的邪灵。可是,由于不想群众相信耶稣,他们竟然说耶稣的力量来自撒但。耶稣指出法利赛派的论据站不住脚,说:“凡一国分裂内讧,就终归荒凉;凡一城一家分裂内讧,就站立不住。照样,要是撒但驱逐撒但,他就是分裂内讧了;那么他的王国又怎能站立得住呢?”(18 耶稣进一步反驳法利赛派的指控。他知道法利赛派的弟子也曾驱逐邪灵,于是问了他们一个简单而尖锐的问题:“如果我驱逐邪灵是靠着别西卜,你们的弟子驱逐邪灵又是靠着谁呢?”(马太福音12:27)耶稣的意思是:“如果我驱逐邪灵是靠撒但,那么你们的弟子也是靠撒但驱逐邪灵啰!”法利赛派的人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他们永不会承认,自己的弟子是靠着撒但驱逐邪灵的。耶稣用无可反驳的论据来表明,法利赛派的指控十分荒谬。
19,20.(甲)耶稣提出合乎情理的论据,怎样使听众得益?(乙)门徒求耶稣教他们祷告,耶稣怎样用“不是更要”这句话跟门徒推理?
19 耶稣不但把反对的人驳得哑口无言,还提出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论据来教导人认识真理,认识耶和华感人的特质。不少事例表明,他首先陈述听众熟知的事实,然后用“不是更要”这句话进一步跟听众推理,增强他们对天父的信心。让我们看看其中两个例子。
20 门徒求耶稣教他们祷告,耶稣就讲了一个比喻,说一个人因“大胆坚持”而如愿以偿。这人的朋友起初不愿帮他,但最后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耶稣也指出,做父母的无不乐意“送好东西”给儿女。他总结说:“你们虽然邪恶,尚且懂得送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不是更要 把圣灵赐给恳求他的人吗?”(路加福音11:1-13)耶稣不是强调世人跟天父相似的地方,而是强调两者的差异。如果一个不愿意帮忙的人尚且被说服伸出援手,如果不完美的父母尚且乐意满足儿女的需要,何况仁爱的天父,不是更要把圣灵赐给那些谦卑地恳求他的人吗?
21,22.(甲)耶稣怎样劝听众不要为物质忧虑?(乙)从耶稣所用的一些教导方法,我们不难看出什么事实?
21 耶稣也用类似方法劝听众不要为物质忧虑。他说:“你们仔细看看,渡鸦不路加福音12:24,27,28)飞鸟、花草,耶和华尚且照顾,他不是更会照顾自己的仆人吗?耶稣的话非常有力,既合理又有温情,难怪听众被深深打动了。
撒种,也不收割,无库无仓,上帝还养活它们。你们不是 比飞鸟贵重得多 吗?你们细心看看百合花怎样生长。百合花既不劳碌,也不纺纱……野地的草木,今天还在,明天就投进火炉里,上帝尚且赐草木这样的衣裳,何况你们呢?他不是更要 赐你们衣裳吗?你们的信心太小了!”(22 从耶稣所用的一些教导方法,我们不难看出,差役为自己辩白的时候,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讲话的。”可是,在耶稣所用的教导方法中,最著名的要算比喻了。他为什么用比喻教导人呢?他用的比喻为什么卓有成效?下一篇文章会探讨这些问题。
[脚注]
^ 1段 差役很可能是公议会派遣的,由祭司长统辖。
^ 6段 “施与比接受更快乐”引自使徒行传20:35,虽然只有使徒保罗引述这句话,可是这种精神在四卷福音书里都是清楚可见的。保罗可能听其他门徒或者复活了的耶稣说过,也可能受上帝启示而知道这句话。(使徒行传22:6-15;哥林多前书15:6,8)
^ 8段 犹太人每年都要纳两银元(大约两天工资)的圣殿税。顾名思义,圣殿税是用来保养圣殿,资助圣殿所提供的服务,支付每天为族人献祭所需的开销。
你还记得吗?
• 什么例子表明,耶稣的教导浅显明白?
• 为什么耶稣在教导中运用问题?
• 夸张法有什么效用?耶稣怎样运用这种修辞法教导人?
• 耶稣怎样用合乎情理的论据教导门徒认识真理,认识耶和华感人的特质?
[研读问题]
[第9页的图片]
耶稣用词浅显,普通人都能明白
[第10页的图片]
法利赛派的人把蚊虫滤出来,反倒把骆驼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