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岂有芳邻似旧时!

岂有芳邻似旧时!

岂有芳邻似旧时!

现代社会没有邻居这个观念。——19世纪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累里

为了改善生活素质,老一辈的古巴人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他们设立一些街坊组织,叫做“祖父母小组”。一份1997年的报告指出,每五个年长的古巴人中,就有一个加入了这些小组。在小组里,他们找到友伴,可以彼此鼓励,互相帮助,生活因而过得健康快乐。《世界卫生》杂志说:“每当社区里的家庭医生想请人帮助推广防疫注射计划,就可以联络‘祖父母小组’,因为小组的成员不但愿意帮忙,而且能帮很大的忙。”

很可惜,在世上许多地方,这种邻里间互助互爱的情景已不复见。沃尔夫冈·迪克斯的悲惨故事就是一个例子。沃尔夫冈住在西欧一幢公寓大楼里。几年前,《堪培拉时报》报道,跟沃尔夫冈共住同一幢大楼的17个家庭,都发觉他已很久没有露面,“却就是没有人想过按门铃找他”。后来房东来到沃尔夫冈的家,“发现电视机前坐着一具骸骨”,膝上放着一份电视节目表,上面的日期是1993年12月5日。沃尔夫冈死去已经五年了。这桩事件可以印证,邻里间守望相助的精神,已经淡薄得令人惋叹。难怪一个随笔作家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写道,他住的那个社区,像其他社区一样,“聚居着一群互不认识的人”。你的社区也是这样的吗?

没错,在乡村里,村民间依然享有真挚纯朴的乡里情谊;而在城市里,有些居民也发起行动,关注邻居的需要。可是,许多住在城市的人觉得自己与世隔绝。他们像“隐姓埋名”一样,不闻不问。为什么呢?

不相闻问

多数的人都有邻居。每当见到隔壁电视机的屏幕忽明忽暗,窗子后有影子晃过,灯亮灯灭,或听见车子驶进驶出,门廊里有人噔噔走过,钥匙在匙孔里发出咯嚓的声音,我们就知道邻人仍然“健在”。然而,如果左邻右舍互相不通姓名,或大家因生活太忙碌而忽略了邻人,邻里间就没有什么情谊可言了。有些人可能觉得没需要跟邻居打交道,也不必对他们负起什么义务。澳大利亚的《先驱太阳报》也承认这一点,说:“一个人跟邻居来往越少,邻人的事就越显得与他无关,他要拒绝应酬那些他认为言语无味的邻人也较容易。”

社会上出现这种趋势,并没有什么出奇。在一个人们“专爱自己”的世界里,邻里关系欠佳,实在拜人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所赐。(提摩太后书3:2)结果,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甚至互相猜疑。如果社区内常有暴力事件或罪案发生,情况就会更严重,邻居互不信任,最后连一点怜悯人的心也没有了。

不论你社区里的邻里关系是好是坏,相信你也同意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同心同德,事必有成。下一篇文章会解释为什么有好邻居也是一种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