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传扬王国,异地为家

传扬王国,异地为家

人物生平

传扬王国,异地为家

迪克·沃尔德伦口述

时维1953年9月某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跟太太,还有三个青年女子,来到西南非洲(现称纳米比亚)才几天,正打算在首都温得和克举行公众演讲聚会。我们原本在澳大利亚居住,为什么千里迢迢跑到非洲这儿来呢?因为我们是海外传道员,要向本地人传讲上帝王国的好消息。(马太福音24:14

1914年,万方多难的一年,我在遥遥千里之外的澳大利亚出生。少年时代,刚逢全球经济大萧条,环境逼人,我也得协助家人维持生计。但当时人浮于事,要找工作谈何容易。幸好,澳大利亚的野兔多如牛毛,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种捕猎方法,于是,野兔肉就成了家中餐桌上的一道常菜。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爆发前,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在墨尔本的电车和公共汽车上做事。当时大约有七百人轮班干活,我常常碰见不同的公车司机或电车售票员。我总爱问他们信奉什么宗教,并请他们谈谈自己的信仰。在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够对答得叫我满意。他是个耶和华见证人。他根据圣经向我解释,地球会成为乐园,敬畏上帝的人能永远活下去。(诗篇37:29

当时,妈妈也开始跟耶和华见证人学习圣经。我晚上下班回家,桌上放着的往往不只饭菜,还有一份称为《安慰》的杂志(现称《警醒!》)。我念着念着,觉得内容真有意思。渐渐,我认定耶和华见证人所信奉的就是正确的宗教。我开始跟他们密切来往,并在1940年5月受了浸。

墨尔本有个先驱之家,住了大约25位耶和华见证人的全时传道员。我搬了进去,跟他们一起住。日复一日,听到先驱们大谈传道时的种种经历,叫我大感振奋,心里萌生了当先驱的念头。后来,我真的申请当先驱。澳大利亚分部接纳了,请我到分部办事处服务。就这样,我成了当地伯特利家庭的成员。

系身囹圄,工作被禁

在伯特利,我曾被派到锯木厂工作。大战期间,汽油供应短缺,所以我们砍伐木材,制成炭,为分部的汽车制造燃料。在锯木厂工作的一共12人,全都在服兵役的年龄。基于信仰,我们拒绝服役,不久就被判入狱六个月。(以赛亚书2:4)我们给送到苦工营去。做什么苦工呢?竟然就是在伯特利受训时学到的——砍伐木材!

狱长见我们工作做得不错,就破例容许我们获得一些禁品,那就是圣经和圣经书刊。这段日子,我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上了宝贵的一课。在伯特利,有个弟兄跟我性格迥异,完全相处不来。但坐牢时,我跟谁关在一起呢?正是这个弟兄。在铁窗之内,我们渐渐认识对方,其后大家竟成了莫逆之交。

后来,澳大利亚政府禁止耶和华见证人的活动,捐款全给充公了,伯特利的弟兄都穷得叮当响。有一次,一个弟兄跟我说:“迪克,我想到镇上传道,但我只有干活时穿的鞋子,没有像样的。”我立刻慷慨相助。于是,他就穿着我的鞋子到镇上去了。

稍后,有人告诉我,他因为传道而被捕,给关了起来。我禁不住给他写了封短笺,说:“真替你难过。幸好被抓的不是我。”但没多久,我也因为保持中立,第二次被捕入狱。获释后,分部派我到农场工作,为伯特利家庭提供食物。当时,耶和华见证人已在法庭上获得胜诉,活动不再被禁。

志同道合,共谐连理

在农场工作时,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婚姻问题。我喜欢了科拉莉·克洛甘,一个年轻的先驱姊妹。科拉莉的外祖母是她家里头最先对圣经感兴趣的人。临终时,她叮嘱女儿薇拉,即科拉莉的母亲,说:“要好好把孩子抚养成人,教他们爱上帝、事奉上帝。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地上的乐园里重聚的。”后来,一位先驱拜访薇拉,向她介绍一份册子,题目是《现今活着的千百万人会永远不死》。看到册子的题目,薇拉顿时明白母亲的遗言。她看过册子后,深信上帝定意让人类在地上乐园里快快乐乐地生活。(启示录21:4)20世纪30年代初,薇拉受了浸,并且遵照母亲的遗言,教导女儿露西、琴恩和科拉莉爱戴上帝。可是,科拉莉的爸爸却强烈反对他们的信仰。耶稣预言过,信仰可能会导致家人失和。(马太福音10:34-36

克洛甘氏一家很有音乐才华,女儿全都会弹奏乐器。科拉莉擅长拉小提琴。1939年,科拉莉才15岁,已得了音乐文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叫科拉莉认真地想到前途问题。她得为日后定去向。当然,她可以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墨尔本交响乐团已邀请她加盟。但是,她也可以加入全时服务,向人传讲王国信息。深思熟虑过后,科拉莉于1940年跟姊姊们一同受浸,并准备投入全时的传道工作。

科拉莉决定加入全时服务后不久,就遇上劳埃德·巴雷弟兄。巴雷弟兄来自澳大利亚分部,肩负多项职责,后来还成为耶和华见证人中央长老团的一分子。当时,他在墨尔本刚发表过演讲。他跟科拉莉说:“我要坐火车回伯特利去了。你跟我一道回去,加入伯特利,好吗?”科拉莉高兴地应允了。

大战期间,见证人的活动被禁,伯特利家庭的姊妹,包括科拉莉在内,肩负重任,为澳大利亚的弟兄提供书刊。她们在马尔科姆·韦尔弟兄的督导下,印制了不少书刊,包括《新世界》《儿童》这两本书。活动被禁了两年多,《守望台》却从没脱过期。

为了逃避警方,印刷厂搬了差不多15次。某个时期,姊妹在一幢建筑物的地下室印制圣经书刊,表面上则在印制别的东西,以掩人耳目。一旦察觉危险,接待处的姊妹就按铃通知地下室的人,赶快把书刊藏起来。

有一次,警察前来巡查,有些姊妹发现桌上显眼的地方正放着一份《守望台》,吓得大惊失色。可警察一进来,就刚好把公文皮包放在杂志上面,然后才进行搜查。搜查过后没有发现,就一手拿起皮包离去了!

禁令撤销,分部的物业解封后,许多弟兄获委派做特别先驱。这时候,科拉莉自愿到格伦因尼斯去。1948年1月1日,我们结了婚,一起在那里服务。到我们离开时,当地已成立了一群会众,在灵性上欣欣向荣。

离开格伦因尼斯后,我们去了罗克汉普顿。由于找不着房子,碰巧有个经营农场的人对圣经感兴趣,我们就在农场的空地上搭帐幕,以帐幕为家,结果一住就是九个月。要不是雨季来临,一场热带风暴把帐幕弄得稀烂,豪雨又顺势把它冲走,我们住在帐幕里的时间可能更长呢。 *

离乡背井,障碍重重

在罗克汉普顿,我们获邀到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第19届),受训当海外传道员。1952年,基列学校毕业后,我们就奉派到当时称为西南非洲的地方来了。

我们展开传道工作不久,假基督教的教士就有所反应。一连六个星期天,教士都提醒信徒,在传道员探访时不要开门,也不要让传道员向他们读圣经,以免受到误导。在某个地方,我们分发了几份刊物,牧师却跟着我们,挨家逐户一一取回。一天,我们在牧师的书房里跟他讨论圣经,发现他竟藏着不少我们的书刊。

不久,政府当局也开始注意我们的活动。由于教士危言耸听,当局怀疑我们跟共产党有联系,不但给我们采指纹,还传召我们探访过的人问话。虽然遭受诸般反对,聚会人数却日渐增加。

初来乍到,我们就渴望向本土的奥万博人、赫雷罗人和纳马人,传讲圣经的信息。但说易行难。当时,西南非洲受南非政府统治,实施种族隔离政策。我们是白人,未经政府批准,是不能到黑人聚居地传道的。我们一再申请,却始终未能如愿。

在西南非洲待了两年,科拉莉意外地怀了孕。1955年10月,女儿夏洛蒂出生,我们无法再当海外传道员了。但我找着了一份部分时间工作,仍继续当先驱一段时间。

祷告多时,终蒙垂听

1960年,我们又一次面对考验。科拉莉收到家书,获悉母亲病重垂危,不马上回去的话,就可能再没机会见面。于是,我们打算迁回澳大利亚去。启程之前几天,当局却突然批准我们到黑人聚居地卡图图拉传道。我们该怎么办呢?过去七年,我们一直努力争取政府的批准,现在如愿以偿,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当然,我们也可以跟自己说,传道工作总会有人接手。可是,这不正是耶和华垂听了我们的祷告,赐福给我们吗?

我当机立断,决定留下不走。一旦举家离去,苦苦等待的永久居留权恐怕就无望了。第二天,我退了船票,并给科拉莉和女儿送行。她们这次回去澳大利亚,待上了好些日子。

她们一离去,我就开始到黑人聚居地作见证。许多人对圣经都感兴趣。科拉莉回来时,有些黑人已经常参加聚会了。

那时候,我常常开着陈旧的车子,载人到聚会去。每次聚会,都得跑四五趟,每一趟载七八个甚至九个人。有时,当人人都下了车后,科拉莉会跟我说笑,问:“座位下还藏着多少个人呢?”

圣经刊物要是能翻译成本地语言,传道工作的成效必然更大。我有幸负责安排,把《生活在新世界里》这份传单翻译成四种本地语言,即赫雷罗语、纳马语、恩东加语和夸尼亚马语。翻译传单的人,是我们的圣经学生,都是有学识的人。尽管这样,我仍得跟他们一起工作,以保证译文意思正确无误。纳马语的词汇有限。有一次,我想说明:“起初,亚当是完美的。”翻译员搔了搔头皮,说想不起纳马语“完美”该怎样说。最后他说:“行。‘起初,亚当像个成熟的桃子。’”

落地生根,心满意足

到纳米比亚来,已差不多49年了。今天,纳米比亚由新政府统治,不再实施种族隔离政策。到黑人社区传道,无需向政府申请。目前,温得和克有四群会众,传道员为数不少,王国聚会所也很舒适。

上基列学校时,导师曾说:“被委派到哪里去,就要视哪里为家。”这句话到今天言犹在耳。我们看出耶和华指引事情,深信他的旨意是要我们在纳米比亚落地生根,以此为家。我们爱这儿的弟兄,欣赏他们的文化。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笑过哭过。当年挤进我的车子去参加聚会的人,部分成了会众中的支柱。1953年,我们来到这片广大的土地,传讲好消息的本地人不足十个,今天却已超过1200人。耶和华的应许果然没有落空。我们给土地播种浇水,他则促成生长。(哥林多前书3:6

回顾过去,先是澳大利亚,现在是纳米比亚,大半生为上帝服务,叫我和科拉莉都深感满足。但愿耶和华继续赐力量给我们,使我们能遵行他的旨意,从今直到永恒。

[脚注]

^ 22段 英语版《守望台》1952年12月1日刊707-708页,曾报道沃尔德伦夫妇在当地如何克服种种艰辛,读来使人振奋。

[第26,27页的图片]

迁到澳大利亚的罗克汉普顿去

[第27页的图片]

坐船前往基列学校受训

[第28页的图片]

在纳米比亚向人作见证,深感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