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人物生平

“在你右手里,永远有可喜的福乐”

“在你右手里,永远有可喜的福乐”

洛伊丝·迪杜尔自述

“我真后悔曾这样做!”这样的话你说过多少遍呢?我全职为耶和华服务五十年了,实在说不出在他右手里有什么令我遗憾的事。请听我说说吧。

我在1939年出生,跟四个姐妹和一个弟弟一起,在加拿大人口稀少的萨斯喀彻温省长大。在大草原的农场上生活很愉快。一天,耶和华见证人来探访爸爸。我问他们:“上帝有名字吗?”他们打开诗篇83:18的经文,说上帝的名字是耶和华。看了经文后,我很想多点认识上帝和他的话语。

那段日子,农村的孩子们都到一所只有一个教室的村校读书,课程只办到初中二。孩子们上学时不是骑马就是走路,路程很远。老师的生活所需都由农村的家庭轮流照顾,有一年轮到我爸妈负责接待新老师到家里住,他名叫约翰·迪杜尔。

原来这个年轻汉子也对圣经很感兴趣。那时爸爸推崇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一次,我在大谈这些主义多么好。约翰听见了,平静地说:“任何人都无权管辖别人,只有上帝才有权。”他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常常讨论这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约翰生于1931年,小时候听过不少打仗的事,知道战争岁月多么艰苦。1950年韩战爆发,约翰问过不少教士,信仰上帝的人参战对不对,教士全都说参战没什么不对。后来,约翰向耶和华见证人提出同样的问题,他们以圣经回答,解释早期基督徒对战争有什么看法。约翰在1955年受浸成为耶和华见证人,第二年我也受了浸。我俩都很希望一生一世事奉耶和华。(诗篇37:3,4)1957年7月,我和约翰结为夫妇。

我们的结婚周年纪念,常常碰上大会举行。能够在大会里跟成千上万尊重婚姻的人一起,我们实在高兴。1958年,我们第一次参加国际大会,一行五人从萨斯喀彻温省出发,开车前往纽约市。整整一个星期,我们白天开车,晚上睡在帐篷里。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我们遇到一个弟兄,他竟然主动邀请我们到他家过夜,叫我们多么惊喜!多亏他这么仁慈,我们几个人才能干干净净地到达纽约市。那次国际大会规模巨大,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事奉耶和华多么可喜!正如诗篇执笔者说:“在你右手里,永远有可喜的福乐。”(诗篇16:11

先驱工作

一年后,即1959年,我俩一起做先驱,住在萨斯喀彻温省一个草原的山丘上,以小小的活动房屋车为家。在山丘上放眼望去,是一片伸延至远方的大草原,部分范围是我们的传道地区。

一天,分部办事处寄来一封信。我感到很意外,马上跑去找约翰,他正在拖拉机上工作。分部邀请我们去安大略省的雷德莱克做特别先驱!我们连忙找出地图,看看雷德莱克到底在哪里。

雷德莱克跟广阔的大草原完全不同!那里有大森林,又有小市镇在金矿附近。第一天到那里,要找住的地方。有个小女孩听到我们跟她邻居的对话,就跑回家告诉妈妈。她妈妈很友善,愿意让我们留宿一宵,睡床就在简陋的地窖里。第二天,我们找到了一个有两个房间的木屋,里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家具,只有一个烧柴的铁皮炉。我们从二手店买了些家具和用品,觉得也蛮不错。

当时,在大约200公里的范围内,连一群会众也没有。不少欧洲人来到这里的金矿打工,他们都想有自己母语的圣经,问我们能不能帮忙。很快,我们就有30个圣经学生,他们进步得很好。不出6个月,就建立了一群小小的会众。

我们跟一个妇人讨论圣经,她丈夫打电话请教士来帮助她“重归正途”。教士来了,就说我们应该教人三位一体和其他教义。妇人拿出家里的天主教圣经,请教士用圣经支持他的主张。教士恼羞成怒,把圣经扔在桌上,说他根本不用证明什么。他一边离开,一边用乌克兰语对夫妇两人说,应该把我们踢出门,永不让我们再回来。教士不知道原来约翰听得懂乌克兰语!

过了不久,由于约翰要受训探访会众,我们于是离开雷德莱克。约莫一年后,约翰在区域大会发表浸礼演讲,竟然在准备受浸的人当中看见那个妇人的丈夫!就是因为教士当日所做的事,令做丈夫的开始亲自查看圣经。

探访会众的工作多姿多彩

我们从事分区工作期间,很多家庭都曾经接待我们。住在不同弟兄姊妹的家里,跟他们建立亲密友谊,这个福分又特别又可喜。一个冬天,我们探访时住在一个年长姊妹楼上的客房,里面没有暖气。大清早,我们在床上依稀听到老人家的声音,她静悄悄地走进客房来,把小火炉点着。不久,她又端着一盆热水回来,让我们起床后有热水可用。这个姊妹作风低调,对人体贴入微,很值得我学习。

跟丈夫一起从事分区探访的工作,让我跟耶和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艾伯塔省一个分区有个采矿小镇位于遥远的北方,那里住了个姊妹。既然她住在那么偏远的地区,耶和华的组织会不会忽视她呢?每隔六个月,我们都会坐飞机到那里一个星期,跟她一起传道和举行聚会,就像探访大城市的会众一样。我再一次看出,耶和华多么悉心地照顾羊群中的每只小羊,实在令我大感温暖。

约翰和我跟不少接待过我们的弟兄姊妹都保持联系。说到这里,就想起约翰送给我的第一份礼物,是个彩色的盒子,里面盛着信纸。我们就是用那些信纸写信给朋友,维系着大家的情谊,我们很重视这些朋友。那个空盒子我一直珍而重之。

我们在多伦多的一个分区里探访会众期间,接到加拿大伯特利一个弟兄的电话。他问我们想不想到伯特利服务。什么时候要答复呢?明天最好!第二天我们就接受了。

伯特利服务

每次改变服务岗位,我们都能从新的层面体尝到耶和华右手所赐的可喜福乐。自1977年以来的伯特利生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跟一些受膏基督徒相处,不但能熟悉他们,看到他们的美好特质,也能亲自看见他们怎样深深尊重上帝的话语。

我们在伯特利的新生活也称心愉快。以往,我们的衣服只放在行李箱里,现在可以放在衣柜里。还有,我们现在属于一群会众。除了本身的工作以外,我也带访客参观伯特利。我会向访客介绍伯特利各部门的工作,听听访客的心声,回答他们的问题,工作得很开心。

转眼间到了1997年,约翰获邀到纽约帕特森,参加分部委员会成员训练班。课程完成后,弟兄问我们可不可以搬到乌克兰服务,并鼓励我们认真考虑,祈求上帝指引。那天傍晚,我们就拿定主意接受这个任务。

改到乌克兰服务

我们曾经在1992年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国际大会,1993年再到乌克兰的基辅参加国际大会,这样的体验令我们更爱东欧的弟兄姊妹。还记得,我们接受委派刚搬到乌克兰的利沃夫时,住在一所旧房子的二楼,窗外是个小园子,有只大红公鸡,还有一群母鸡,景象很像萨斯喀彻温省的农场。我们十二个人住在同一幢房子,每天大清早都坐车穿越市区,到伯特利上班。

在乌克兰服务有什么感想呢?很多弟兄姊妹都饱历艰辛,有的受过压制,有的坐过牢,但仍然保持坚强的信心。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我们赞赏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我们是为耶和华做的。”这些弟兄姊妹从不觉得自己被弃。即使到了今天,如果你多谢他们帮忙,他们就可能说:“多谢耶和华吧。”他们乐于把功劳归给赐下一切美物的上帝。

在乌克兰,很多人都步行到聚会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边走边谈话,彼此鼓励。有些弟兄姊妹可能要步行1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到达聚会所。利沃夫有超过50群会众,其中21群共用一座综合王国聚会所。每逢星期日,参加聚会的弟兄姊妹一群接一群地来到这里,这个景象很感人。

乌克兰的弟兄姊妹都和蔼可亲,乐于助人。跟他们一起,我们很快就感到十分自在。到现在我有时也会不明白某些乌克兰用语,但弟兄姊妹对我都很有耐性,他们的眼神补足了一切。

2003年在基辅举行的国际大会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看出弟兄姊妹间的互信之情。我们刚下到一个繁忙地铁站的月台,就有个小女孩走过来,低声说:“我迷路了,找不到外婆。”她看见我们的胸章,知道我们是耶和华见证人。年纪小小的她没有怕,也没有哭。一个分区监督的妻子跟我们一起,姊妹温柔地拉着小女孩的手,带她回到会场里去,找失物认领部的弟兄协助。没多久,小女孩就找到外婆了。虽然在人海中走失了,小女孩仍显出对弟兄姊妹的信赖,这种信赖难能可贵,也深深打动了我。

2001年5月,乌克兰分部的新设施举行呈献礼,不少国家的弟兄姊妹都远道而来。星期日早上,大群弟兄姊妹在一个场馆听完特别演讲,就上了一道斜坡,步行到伯特利的新设施参观。此情此景实在令人难忘!看见大群弟兄姊妹这么安静,这么守秩序,我很感动。弟兄姊妹和睦共处,让我坚信事奉上帝实在是可喜的福乐。

遭逢巨变

2004年,约翰不幸确诊得了癌症,于是返回加拿大接受治疗,我也一同回去。第一阶段的化疗,已经使约翰的身体受不了,所以要留在加护病房几个星期,幸好他后来恢复知觉。虽然他不能说话,但当亲友来探望他的时候,他的眼神总是流露出感激之情。

很可惜,他始终都不能好过来,那年秋天他离世了。我顿时觉得,生命好像失去了什么重要部分似的。跟约翰一起事奉耶和华的日子很快乐。我以后有什么打算?我决定搬回乌克兰。伯特利家庭和会众给我很大的温暖和爱护,我心里一直都很感激他们。

回顾一生所做的决定,我们都无悔无憾。我们一生充满福乐,也结交了很多良朋益友。我很相信,耶和华显出的良善是无穷无尽的。我衷心渴望永远事奉耶和华,因为我深深体验到在他的右手里“有可喜的福乐”。

[第6页的精选语句]

“回顾一生所做的决定,我们都无悔无憾”

[第3页的图片]

跟约翰的结婚照

[第4页的图片]

我在安大略省的雷德莱克做特别先驱

[第5页的图片]

2002年跟约翰在乌克兰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