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使耶和华笑逐颜开”
第131届基列学校毕业典礼
他们“使耶和华笑逐颜开”
在2011年9月10日,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举行第131届毕业典礼,出席的毕业生、他们的亲朋好友和其他宾客共有9063人。当天的节目包括演讲、示范和访谈。典礼开始时,讲者和毕业学员都既兴奋又紧张,但聆听过精彩的节目后,在场所有人的心情都轻松了,而且笑容满脸。
斯蒂芬·莱特是耶和华见证人中央长老团的成员,也是毕业典礼的主席,他发表了第一个演讲。莱特弟兄运用一些圣经经文,指出耶和华上帝有一个“身体”,并仔细分析耶和华怎样运用他“身体”的不同部分,例如眼、耳、手和臂膀。
首先,莱特弟兄引用历代志下16:9,经文说:“耶和华的眼目环顾全地,要显大能帮助那些全心归向他的人。”他鼓励学员要继续全心事奉耶和华,也要效法上帝,着眼于别人的优点。接着,莱特弟兄引述彼得前书3:12,经文指出耶和华的耳倾听义人恳切的祈求。他劝勉学员要跟耶和华保持良好的沟通,也要紧记上帝很乐意垂听他们的祷告。
之后,莱特弟兄解释以赛亚书41:13,经文记述耶和华的一个保证:“我,就是你的上帝耶和华,正握着你的右手,对你说:‘你不要怕,我必帮助你。’”接着,莱特弟兄充满感情地说:“经文提到耶和华做了一个感人的举动,就是伸出他的手,握着我们的手。”他勉励学员,不管遇上什么困难,都要接受耶和华的帮助,千万不要拒绝。学员也要效法耶和华,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最后,莱特弟兄读出以赛亚书40:11,并请听众想象经文描述的情景,感受耶和华对我们的温情。莱特弟兄说:“耶和华张开臂膀招集我们,把我们抱在怀里。”我们应该怎样回应上帝的爱呢?他劝勉学员,任何时候都要像小绵羊一样温驯,这样耶和华就会愿意把他们抱在怀里。
“我们的这个珍宝,是放在瓦器里”
这是中央长老团成员戴维·斯普莱恩发表的演讲,内容根据哥林多后书4:7发展。经文提到的“珍宝”是什么?是知识?是智慧?他说:“都不是,使徒保罗所说的珍宝是指‘把真理显扬’的‘职务’。”(哥林多后书4:1,2,5)斯普莱恩弟兄提醒学员,他们在过去5个月努力学习,就是为了作妥准备去执行一个特别的传道任务。这个任务十分值得重视。
斯普莱恩弟兄解释,“瓦器”是指我们的血肉躯体。他把泥土造的瓦器跟黄金造的器皿作对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使用黄金器皿,但却常常使用瓦器。如果我们把贵重的东西放在金器里,别人就可能会把不少注意力放在那个器皿之上。斯普莱恩弟兄说:“你们不该令学生把注意力
放在你们身上。作为海外传道员,你们应该将自己视为平凡的瓦器,带领人归向耶和华。”斯普莱恩弟兄继续说,在圣经写作的时代,有些瓦器是防火的,有些更涂上厚厚的釉料,以防碎裂。同样,海外传道员(现称特派传道员)抵达传道地区后,很快就会变得像涂上厚厚釉料的瓦器。对于别人的批评或冒犯,他们会变得没那么敏感或在意。斯普莱恩弟兄说:“你们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坚强。”耶和华没有把宝贵的传道职务交托给天使,却交给了我们这些瓦器。“这显示耶和华对你们有信心,”斯普莱恩弟兄说。
“你能跟马赛跑吗?”
中央长老团成员塞缪尔·赫德问学员:“你们能跑多久?跑多快?”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赫德弟兄指出,学员的情况跟耶利米先知有相似之处。耶利米曾要应付很多挑战,感到十分吃力,但他之后还要面对更大的考验。因此,耶和华问他说:“你跟步行的人一起奔跑,尚且疲累,又怎能跟马赛跑呢?”(耶利米书12:5)
赫德弟兄把经文应用在学员身上,他说:“你们也许觉得要应付这么多考试,就好像在跟马赛跑,但其实你们只是在跟人赛跑。当你们到了新的传道地区,就真的是跟马赛跑了。到时你们会面对比想象中更大的挑战。你们能应付得来吗?基列的培训使你们获得装备,能够‘跟马赛跑’而不疲累。”他鼓励学员继续在属灵方面训练自己,保持良好的读经和祷告习惯。
赫德弟兄说,有些学员可能会在传道地区遇上冷淡的反应或其他令人灰心的事,有些则可能会受疾病困扰或自觉力有不逮。然而,他们一定会得到所需的力量,能够克服任何逆境而不致疲累。赫德弟兄说:“不论你们跟人还是跟马赛跑,都要信赖上帝。他那大能的手必定能带领你们冲过终点,使你们成为成功的海外传道员,为耶和华带来荣耀和赞美。”
其他演讲的摘要
“要尽量多借”约翰·埃克兰是美国分部委员会的成员,他分析了一段跟以利沙先知和一个寡妇有关的记载。(列王纪下4:1-7)在这个记载中,寡妇的债主要把她两个儿子抓去卖做奴隶。当时,寡妇家里只剩下一小瓶油,以利沙就叫她向邻居借空的容器,并说:“要尽量多借。”接着,耶和华通过以利沙施行奇迹,令寡妇借来的所有容器都盛满油。寡妇把油卖掉后,得到的钱不但足够还清债务,还可以维持家人的生活一段时间。
本届的毕业学员可以从这段记载学到什么呢?那个寡妇向人借容器时,想必没有左挑右选。埃克兰弟兄说:“看来凡是能够盛油的容器她都会借,而且越大越好。”他敦促学员要接受任何工作,不论工作是大是小,“千万不要左挑右选”。他也提醒学员,寡妇最终得到多少福分,主要视乎她有多努力按照以利沙的指示去做。这可以说明什么道理呢?我们会得到多少福分,主要视乎我们对工作显出多大的热心和信心。他说:“不要怕苦怕累啊。”
“他们是我们的食物”威廉·塞缪尔森是基列学校和各训练班统筹部的监督。他根据民数记14:9发表这个演讲,并强调约书亚和迦勒的好榜样。这节经文使用“食物”一词,意思是以色列人会很容易战胜迦南地的居民,而这个经历会强化以色列人的信心,使他们继续有力量执行上帝的旨意。学员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塞缪尔森弟兄说:“你们执行传道职务期间,要记住考验能够强化你们的信心,并使你们有力量继续履行任务。”
“他们信心稳固,能经得起未来的风暴吗?”萨姆·罗伯逊是基列学校的导师,他在演讲中分析使徒保罗提出的一个警告。保罗说有些人“信心尽毁,就像船遇海难沉没一样”。(提摩太前书1:19)罗伯逊弟兄鼓励学员帮助别人对耶和华上帝建立稳固的信心,就像下了锚的船一样稳固。他说:“你们好像一个铁匠。”为什么呢?铁匠会把一个个铁环焊接在一起,成为船锚的铁链,有了这条铁链,船就可以安全地停泊在海中。同样,海外传道员要帮助圣经学生培养各种属灵特质,从而得救。
罗伯逊弟兄说,彼得后书1:5-8所提到的八个特质,就好比这条铁链的环。海外传道员要是帮助圣经学生看出耶和华怎样显出这些特质,学生就更容易对耶和华养成深挚的爱。这种爱会使他们跟上帝的关系牢不可破,也能令他们抵受得住各种考验信心的风暴。
讲述经历和访谈
迈克尔·伯内特是基列学校的另一位导师,他请毕业学员讲述并重演一些最近的传道经历。本届学员曾在商场、机场和逐户传道时向遇到的人传讲圣经信息,甚至能够跟打错电话的人作见证。这些经历令与会者听得趣味盎然。
接着,美国伯特利家庭成员迈克尔·汉森,请三个拥有多年海外传道经验的弟兄说说感受。这三个弟兄是斯蒂芬·麦克道尔、马克·努玛尔、威廉·亚索夫斯基。他们分别曾在巴拿马、肯尼亚和巴拉圭做海外传道员。三位弟兄对海外传道工作的感想,跟这个环节的主题十分吻合,就是“因遵行耶和华的旨意而满心欢喜”。(诗篇40:8)马克·努玛尔忆述,他和妻子从海外传道工作得到什么喜乐。他们觉得,能够跟当地的弟兄姊妹缔结友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此外,看见弟兄姊妹乐意服从指示,在生活上作出很大的改变,并且得到耶和华赐福,这些也是喜乐的来源。努玛尔弟兄告诉学员,将来他们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喜乐。
之后,一个学员代表第131届毕业生读出一封感谢信,信的内容十分感人。在典礼结束前,莱特弟兄鼓励毕业生要行事明智。这样,他们就能“使耶和华笑逐颜开”。这些毕业生在他们的岗位上忠贞地事奉上帝,耶和华看见必定会高兴不已,眉开眼笑。(以赛亚书65:19)
[第31页的附栏或地图]
本届统计数字
学员来自的国家:10
平均年龄:34.7
受浸平均年数:19.0
全时服务平均年数:13.5
[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学员奉派前往以下国家
海外传道地区
贝宁
巴西
保加利亚
布隆迪
喀麦隆
加拿大
中非共和国
德国
加纳
香港
印度尼西亚
肯尼亚
利比里亚
立陶宛
马来西亚
莫桑比克
尼泊尔
巴拿马
巴拉圭
塞拉利昂
斯洛伐克
南非
美国
委内瑞拉
[第30页的图片]
毕业学员重演一个传道经历
[第31页的图片]
守望台基列学校第131届毕业生合照
以下名字由前排开始,从左到右排列。
(1) Lesch, C.; Lesch, N.; Shakarjian, P.; Shakarjian, T.; Budden, R.; Budden, K.; Nash, T.; Nash, L.
(2) Tremblay, E.; Tremblay, C.; Garvey, D.; Garvey, G.; Gaunt, R.; Gaunt, P.; Lau, J.; Lau, J.
(3) Davis, S.; Davis, S.; Sargeant, J.; Sargeant, J.; Fonseca, C.; Fonseca, S.; Thenard, E.; Thenard, A.
(4) Petratyotin, A.; Petratyotin, R.; Reyes, N.; Reyes, N.; Eisiminger, B.; Eisiminger, S.; Hacker, J.; Hacker, C.
(5) Hartman, E.; Hartman, T.; Goolia, W.; Goolia, K.; Thomas, J.; Thomas, E.; Okazaki, N.; Okazaki, M.
(6) Mills, C.; Mills, A.; Benning, L.; Benning, T.; Sobiecki, S.; Sobiecki, T.; Gagnon, L.; Gagnon, E.
(7) Hansen, B.; Hansen, M.; Fahie, A.; Fahie, M.; Dalgaard, J.; Dalgaard, J.; Andersson, M.; Andersso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