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第29章

認識基督的愛

認識基督的愛

1-3.(甲)甚麽推使耶穌渴望效法天父?(乙)我們會仔細看看耶穌愛心的哪幾個方面?

 你見過小孩子刻意模仿父親的一舉一動嗎?他學爸爸怎樣走路,也模仿爸爸的言談舉止。後來,連孩子的是非觀和信仰,也潛移默化地受到爸爸的影響。由於孩子深愛和敬重爸爸,所以很想跟爸爸一樣。

2 耶穌跟天父的關係是怎樣的呢?有一次,耶穌説:「我愛父親。」(約翰福音14:31)沒有誰比上帝的獨生子更愛耶和華,因為他跟父親在天上共處的時間最長,他被創造之後很久,耶和華才創造其他生物。這種真摯的愛,推使耶穌渴望效法天父。(約翰福音14:9

3 我們之前已經探討過,耶穌怎樣以完美的方式效法耶和華,表現力量、公正和智慧。那麽,耶穌又怎樣反映出天父的愛呢?現在讓我們仔細看看耶穌愛心的三個方面:自我犧牲的精神、親切憐恤的心和樂於寬恕的氣量。

「人的愛心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4.為甚麽説,在人類歷史上,耶穌所作的犧牲是愛心最偉大的表現?

4 在表現自我犧牲的愛方面,耶穌樹立了傑出的榜樣。自我犧牲是指無私地把别人的需要和福利放在首位。耶穌怎樣表現這種愛呢?他説:「人為朋友犧牲生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更大的了。」(約翰福音15:13)耶穌甘願為我們獻出自己的完美生命。在人類歷史上,耶穌所作的犧牲可以説是愛心最偉大的表現。耶穌的愛心也表現在其他方面。

5.對上帝的獨生子來説,為甚麽離開天上降世為人是極大的犧牲,也是愛心的傑出表現呢?

5 上帝獨生的愛子還沒降世為人之前,在天上曾擁有很高的地位。他跟耶和華以及千千萬萬天使的關係十分密切。儘管擁有這一切優勢,上帝的愛子仍然「放棄了一切,接受了奴隸的形態,成為一個人」。(腓立比書2:7)雖然全世界「都受那惡者控制」,他還是願意來到這個世界,生活在罪人當中。(約翰一書5:19)對上帝的愛子來説,這真的是很大的犧牲,他真的很有愛心!

6,7.(甲)在地上傳道期間,耶穌怎樣表現自我犧牲的愛心?(乙)約翰福音19:25-27記載了甚麽感人事跡,把耶穌無私的愛表露無遺?

6 在地上傳道期間,耶穌在許多方面都表現自我犧牲的精神。耶穌捨己忘私,一心一意傳道教人,放棄了一般人認為正常的舒適生活。他説:「狐狸有洞,天上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福音8:20)耶穌是個手藝高超的木匠,他本可花點時間,為自己蓋所舒適的房子,或者造一些精美的家具,賣給人多賺點錢。但是,他卻從沒有利用自己的技能來牟取物質財富。

7 約翰福音19:25-27的記載真的讓我們很感動。請想想,耶穌臨終那天的下午,精神負擔多麽沉重,有多少顧慮壓在他的心頭。耶穌被掛在苦刑柱上,心裏仍惦記着門徒,關心傳道工作;他最在意的是自己要忠貞到底,為天父的聖名的增光。老實説,人有沒有機會永遠活下去都取決於他能不能忠貞到底。雖然如此,在斷氣前,耶穌仍對母親馬利亞表達了真摯的關心。看來當時馬利亞已經守寡好長時間了。耶穌囑咐約翰代他照顧媽媽,要視她為親生母親一樣。從那時起,約翰就接馬利亞到自己家裏住。耶穌不但顧及母親的生活需要,也希望她在信仰上有人支持。這種無私的愛多麽感人!

耶穌「憐憫他們」

8.聖經原文用了一個希臘語詞來描述耶穌的深刻感情,這個語詞含有甚麽意思?

8 耶穌跟天父一樣,充滿憐憫之心。很多聖經記載都表明,耶穌深深明白及體諒别人的痛苦,主動關心陷於困境的人。聖經原文用了一個譯作「憐憫」的希臘語詞,有位學者説:「這個語詞描述人的内心深深受到打動。在希臘語裏,這是用來描述同情心的最强字眼。」現在讓我們看看,耶穌在哪些場合憐憫困苦的人,挺身幫助他們。

9,10.(甲)為甚麽耶穌和使徒們要找個安靜的地方休息一下?(乙)當耶穌受到打擾不能休息時,他有甚麽反應?為甚麽?

9 教導别人認識上帝馬可福音6:30-34的記載透露,耶穌憐憫别人的主要原因是甚麽。請想想以下情景:使徒們剛完成了一次傳道旅程回來,興奮地聚集在耶穌跟前,急着要把所見所聞告訴耶穌。但那時已有一大群人聚集起來,耶穌和使徒們連吃飯的空也沒有。耶穌善於觀察,看出使徒們很疲累,就對他們説:「來,我們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去休息一下。」他們上了船,駛往加利利海北端一個僻靜的地方去。但群衆看見他們離開,也知道了他們的行蹤,就紛紛沿着北面的海岸走到那個地方,竟然比他們的船還先到一步!

10 耶穌有沒有因為被打擾、不能休息而不高興呢?絶沒有!耶穌看見成千上萬的人聚集起來等着他,心裏大受感動。馬可報導,耶穌「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綿羊一樣。耶穌就教導他們許多事」。耶穌看出這些人非常需要上帝的指引。他們好像綿羊四處流離,沒有牧人帶領和保護。耶穌知道當日那些冷酷無情的宗教領袖,對一般平民毫不關心,沒有盡牧人的責任好好照顧羊群。(約翰福音7:47-49)耶穌於是憐憫民衆,對他們傳講「上帝的王國」。(路加福音9:11)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在還沒有看見群衆對他的教導有甚麽反應之前,已對産生了憐憫之心。換句話説,耶穌不是因為别人願意聽他的教導才憐憫他們,而是出於憐憫之心才付出努力教導他們。

耶穌「伸出手來摸他」

11,12.(甲)在聖經時代,人們對痲瘋病人有甚麽看法?耶穌對那個來向他求醫的「滿身痲瘋」的人有甚麽反應?(乙)耶穌親手觸摸痲瘋病人,這件事對這個病人有甚麽意義?一位醫生的經歷怎樣説明這點?

11 紓解别人的痛苦。患了各種各樣疾病的人,都感受到耶穌對人的憐恤之情,所以紛紛到他那裏求醫。有一次,一群人跟着耶穌,有個「滿身痲瘋的人」也跟着他。在這個場合,耶穌對人的憐憫之情表露無遺。(路加福音5:12)在聖經時代,痲瘋病人必須被隔離,以免把痲瘋傳給其他人。(民數記5:1-4)不過,猶太宗教領袖自行定出許多冷酷無情的規條,對痲瘋病人諸多限制 a請留意耶穌是怎麽做的,經文説:「有一個痲瘋病人來到耶穌那裏,跪下懇求他説:『只要你願意,就能使我痊癒。』耶穌很可憐他,就伸出手來摸他,説:『我很願意!你痊癒吧。』痲瘋立刻從他身上消失。」(馬可福音1:40-42)耶穌很清楚,按法律來説,痲瘋病人連公共場所也不該去。雖然這樣,耶穌卻很憐憫他,不但沒有叫他走,反而做了一件别人難以想像的事。耶穌竟然伸出手來摸他!

12 你能够想像耶穌的這個舉動,對那個痲瘋病人有多大意義嗎?看看以下的事例,你就會明白了。保羅·布蘭德醫生是個治療痲瘋病的專家,他講了在印度行醫時的一次經歷。他為一個年輕的痲瘋病人檢查,一邊用手搭着病人的肩膊,一邊通過傳譯講解病人要接受甚麽治療。病人突然放聲大哭。醫生問他:「我説錯了甚麽話,令你這麽難堪?」傳譯員用那個病人的母語問他,然後回答説:「醫生,你沒説錯甚麽。他只想讓你知道,他哭是因為你竟然用手搭在他的肩膊上。在你來這裏行醫之前,已經很久很久沒有人觸摸他了。」對那個走到耶穌跟前的痲瘋病人來説,耶穌的舉動意義更大。耶穌摸過他之後,長期令他受盡歧視的頑疾竟然痊癒了!

13,14.(甲)耶穌走到拿因城門口的時候,遇到了哪些人?為甚麽當時的情況讓人特别難過?(乙)耶穌憐憫拿因城的寡婦,於是做了甚麽?

13 對哀傷的人深表同情。耶穌看見别人痛苦哀傷,就很同情他們。讓我們看看路加福音7:11-15的記載。事情發生在耶穌展開傳道工作的中期,他來到加利利的拿因城附近的郊區。耶穌走近城門的時候,遇到一隊送殯的人。死者家屬的坎坷經歷實在讓人同情。一個年輕人死了,他是獨生子,母親是個寡婦。曾幾何時,她也在送殯的行列中,送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丈夫。這一次則是她的兒子,這個年輕人很可能是她唯一的依靠。送殯的群衆可能還包括一些哭喪的人和彈奏哀樂的人。(耶利米書9:17,18;馬太福音9:23)這個傷心欲絶的母親很可能走在死者的擔架旁邊,耶穌定睛看着她。

14 耶穌為這個母親感到難過,「十分可憐她」。他語氣堅定地告訴她:「不要哭了。」然後,他走到抬擔架的人身旁,上前按住擔架。大家就都站住了。耶穌以洪亮有力的聲音,對着死者説:「年輕人,我吩咐你起來!」接着有甚麽事發生呢?「死者就坐起來,開口説話」,就像從酣睡中醒來一樣!接着,「耶穌把他交給他的母親」。當時的場面肯定很感人!

15.(甲)聖經記載了很多耶穌憐憫别人的事例,這些記載顯示憐憫跟行動有甚麽關係?(乙)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怎樣效法耶穌?

15 我們從這些聖經記載學到甚麽呢?請留意,耶穌總是把憐憫化作行動。每當耶穌看到别人受苦受難,都會憐憫他們,並且採取行動幫助他們。我們可以怎樣跟從他的榜樣呢?我們既然是基督徒,就有義務要傳好消息和幫助人做基督的門徒。我們這樣做,主要是因為愛上帝。不要忘記,傳道工作也給我們機會對人表現憐憫。我們要是跟耶穌一樣關心别人,就會想盡力向他們傳講好消息。(馬太福音22:37-39)那麽,我們又該怎樣關心正在受苦或經歷傷痛的弟兄姊妹呢?當然,我們無法施行奇跡,醫好他們的疾病或把死者復活過來。不過,我們可以把憐憫化作行動,主動關心人,並提供切合實際的幫助。(以弗所書4:32

「父親啊,求你寬恕他們」

16.耶穌被掛在苦刑柱上的時候做了甚麽,表明他樂於寬恕人?

16 此外,耶穌也在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把天父的愛心以完美的方式表現出來,就是「樂意寬恕人」。(詩篇86:5)甚至在被人掛在苦刑柱上的時候,耶穌仍然樂於寬恕人。雖然耶穌要以受盡屈辱的方式死去,手腳都被人用釘子刺穿,他卻怎麽説呢?耶穌有沒有求耶和華懲罰那些折磨他的人呢?沒有,他在斷氣前反而説:「父親啊,求你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麽。」(路加福音23:34 b

17-19.彼得三次不認主,耶穌怎樣做表示自己寬恕了他?

17 耶穌樂於寬恕人,一個讓人非常感動的例子就是他怎樣寬恕使徒彼得。彼得深愛耶穌,這是毋庸置疑的。尼散月十四日,就是耶穌去世前的晚上,彼得對他説:「主啊,我已經準備好跟你一起坐牢,跟你一起死。」然而,短短幾個小時後,彼得竟然三次不認耶穌!當彼得第三次不認耶穌時,聖經説:「主轉過身來,看着彼得。」彼得頓時因自己犯下大罪而覺得無地自容,「就出去,痛哭了起來」。當天晚些時候耶穌就死了,使徒彼得很可能忐忑不安地想:「主會寬恕我嗎?」(路加福音22:33,61,62

18 彼得很快就知道答案了。耶穌在尼散月十六日早上復活了,看來就在當天,他私下去探望彼得。(路加福音24:34;哥林多前書15:4-8)這個人曾大言不慚,後來還再三不認耶穌,耶穌為甚麽還這麽關心他呢?耶穌想讓已經悔改的彼得知道,自己仍然深愛他、重視他。不但這樣,耶穌還進一步採取行動,讓彼得安心。

19 不久,耶穌在加利利向門徒顯現。這一次,耶穌三次問彼得愛不愛他(彼得曾三次不認主)。耶穌第三次問彼得時,彼得説:「主啊,你無所不知,你知道我對你的感情很深。」耶穌能够洞悉人的内心,知道彼得深愛他。不過,耶穌還是給他機會,讓他表明自己對耶穌的愛有多深。不但如此,耶穌還吩咐彼得要「餵養」他的「小綿羊」。(約翰福音21:15-17)之前,耶穌委派彼得向人傳道。(路加福音5:10)可是現在,耶穌把一個更重大的任務交給彼得,吩咐他好好照顧所有跟從基督的人,可見耶穌多麽器重彼得。不久之後,耶穌還讓彼得在基督徒的工作上發揮重大的作用。(使徒行傳2:1-41)彼得確知自己得到耶穌寬恕,繼續受他信任,無疑感到如釋重負!

你「認識」基督的愛嗎?

20,21.我們怎樣才能徹底認識基督的愛呢?

20 耶和華的話語以極其優美的筆觸描述基督的愛。那麽,我們可以怎麽做呢?聖經鼓勵我們要「認識基督那超越知識的愛」。(以弗所書3:19)我們從福音書有關耶穌生平及傳道工作的記載,已經對基督的愛有了不少認識。然而,要完全認識基督的愛,光是知道聖經怎麽説還不够。

21 在聖經原文裏,譯作「認識」的希臘語詞包含「通過實際的經歷去體驗」某件事的意思。如果我們像耶穌一樣無私地獻出自己,憐憫人,關心别人的需要,從心裏寬恕人,就能體會耶穌的感受。這樣,我們就能「認識基督那超越知識的愛」。千萬不要忘記,耶穌以完美的方式效法上帝,我們跟他越相似,就意味着我們跟仁愛的上帝耶和華越親近。

a 猶太宗教領袖規定,任何人都要跟痲瘋病人保持4肘尺(1.8米)的距離。如果刮起風來,痲瘋病人就要至少跟别人保持100肘尺(45米)的距離。據《米德拉西彙編》透露,有個猶太宗教導師一看見有痲瘋病人就會躲起來;另一個則向痲瘋病人投擲石子,驅趕他們。所以,當時的痲瘋病人都飽受被人鄙視和排斥的痛苦。

b 在一些聖經古抄本裏,路加福音23:34的前半節被删去了。但由於不少可靠的古抄本都有這段經文,所以《新世界譯本》和許多其他聖經譯本都收錄了這段經文。耶穌在經文裏説的,很可能是指把他釘在苦刑柱上的羅馬士兵。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麽,因為他們不知道耶穌的真正身分。耶穌指的也可能是那些想處死他但後來卻信從他的猶太人。(使徒行傳2:36-38)至於那些慫恿當權者處決耶穌的宗教領袖,由於他們處心積慮地作惡,罪責自然大得多,他們當中很多人是不會得到上帝寬恕的。(約翰福音11: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