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人物故事

「我從來都不孤單」

「我從來都不孤單」

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可能會感到孤單,比如獨自一人的時候,痛失親人的時候,或者身處陌生環境的時候。這些情況我都經歷過,但回顧這一生,我看出我一點都不孤單。接下來,讓我說說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父母的榜樣

我們一家住在聖胡安-德爾蒙特,那裡是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的郊區。我的父母本來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們從聖經得知上帝的名字是耶和華後就改變了,後來他們成為了熱心的耶和華見證人。我的父親不再雕刻耶穌像了,但他用他的木工技術把我們家的一樓改建成王國聚會所。這個聚會所成了聖胡安-德爾蒙特的第一個王國聚會所。

跟父母和家人在一起

我有四個哥哥和三個姐姐,爸爸媽媽一直很用心地教他們學習聖經。我在1952年出生以後,他們也同樣悉心地教導我認識耶和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爸爸鼓勵我每天讀一章聖經,他也跟我一起研讀了上帝組織的很多出版物。有時候,爸爸媽媽還會主動接待分部代表和從事探訪工作的弟兄。我們整家人都從他們分享的經歷獲得了很多快樂和鼓勵,這激勵我們把崇拜上帝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

爸爸媽媽對耶和華很有信心,為我立下了優良的榜樣。媽媽因病去世後,爸爸和我在1971年開始做先驅。但到了1973年,爸爸也去世了,當時我只有20歲。失去雙親令我感到又孤單又失落,但聖經的希望「又確定又牢靠」,就好像船錨一樣,幫助我在情緒和信仰方面保持穩定。(希伯來書6:19)爸爸去世後不久,我就接受委派到科倫做特別先驅,那是巴拉望省的一座偏遠小島。

隻身面對挑戰

搬到科倫的時候,我21歲。我從小在城裡長大,到了那裡我才發現,這座小島上大部分地方竟然都沒有電,沒有自來水,就連汽車和電單車也很少。雖然那裡有幾個弟兄,但我沒有先驅同伴,有時候只能獨自一個人傳道。在那裡的第一個月,我非常想念家人和朋友。到了晚上,我看著星空,眼淚就會不自覺地流下來。我覺得我做不下去了,很想回家。

在那段孤單的日子,我常常向耶和華傾吐心聲。我會想起聖經和出版物裡一些鼓舞人心的話,比如我常常會想起詩篇19:14。我從這節經文學到,如果我沉思耶和華喜歡的事,比如他的作為和美好特質,他就會成為「的磐石,的救贖主」。另外,我把〈你永不孤單〉 a這篇《守望台》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從中得到很大的力量。雖然在那段日子我經常都是自己一個人,但這讓我有機會多跟耶和華單獨相處。我可以好好禱告、研讀和沉思。那是一段寶貴的時光。

我到科倫後不久,就被委任做長老。由於我是島上唯一的長老,我每個星期都需要主持所有聚會節目,包括傳道訓練班、傳道工作聚會、書籍研究班和《守望台》研究班。此外,我每個星期都要發表公眾演講。你覺得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還有可能感到孤單嗎?我根本沒時間啊!

我在科倫傳道的時候很有成效,一些聖經學生後來都受了浸,我很喜歡在那裡傳道。不過,我也遇到不少困難。有時候,我必須走上半天才能到達傳道地區,但到了那裡,我也不知道晚上可以在哪裡睡覺。另外,會眾的傳道地區包括很多小島,要去那些地方就必須乘搭汽艇,可是海面上常常有大風大浪,而我又不會游泳,這對我來說真的很不容易。不過,耶和華一直保護我、扶持我。後來我看出,耶和華那時正在幫助我做好準備,接受下一個更有挑戰的服務崗位。

巴布亞新幾內亞

在1978年,我被派到巴布亞新幾內亞。這個國家位於澳洲以北,境內有很多山,國土面積跟西班牙差不多大。我到那裡之後才發現,當地的人口雖然只有大約300萬,但語言竟然超過800種。幸好大部分的人都會說巴布亞皮欽語,又稱美拉尼西亞皮欽語。

我暫時被派到首都莫爾茲比港的一群英語會眾。後來,我搬到一群巴布亞皮欽語會眾,並且上了一個語言學習班。在傳道時,我會把上課學到的內容都用出來,這使我更快地掌握這種語言。不久後,我就能用巴布亞皮欽語發表公眾演講了。在到了巴布亞新幾內亞還不到一年的時候,我竟然就受委任做分區監督,負責探訪巴布亞皮欽語的會眾!我的分區非常大,涵蓋了好幾個大省。

由於各群會眾之間的距離很遠,我需要組織好幾場分區大會,也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往各地。一開始,我覺得很孤單,因為我在一個新的國家,說著新的語言,也要適應新的文化和習俗。當地有很多山,而且道路崎嶇難行,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我幾乎每週都需要坐飛機去探訪會眾。有時,我坐的飛機是很簡陋的小飛機,而且只有我一個乘客。對我來說,這樣的旅程跟之前坐汽艇一樣驚險!

當地幾乎沒有什麼人有電話,所以我要通過書信跟會眾聯絡。在很多時候,我人都已經到了,但信還沒有到,結果我不得不到處問問當地的人,看看弟兄姊妹在哪裡。但每一次我找到弟兄姊妹的時候,他們都熱烈地歡迎我,這令我覺得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親身體驗到耶和華以很多方式扶持我,我跟他的友誼也因此變得更加牢不可破。

我在一個名叫布干維爾的島上第一次參加聚會的時候,有一對夫妻笑著朝我走來,他們問我:「你還記得我們嗎?」我想起來,我剛到莫爾茲比港的時候曾向他們傳道,他們開始學習後,我把他們交給一個當地的弟兄。現在他們兩個都受浸了!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生活的三年中,我獲得了很多福分,這就是其中一個。

忙碌的一家人

跟阿黛爾的合照

我在1978年離開科倫之前,認識了一位名叫阿黛爾的姊妹,我被她深深吸引。她很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一邊做正規先驅,一邊撫養兩個孩子,塞繆爾和雪莉。同時,她也要照顧年邁的母親。1981年5月,我回到菲律賓跟阿黛爾結婚。婚後我們一起照顧家人,也一起做正規先驅。

我跟阿黛爾以及我們的孩子塞繆爾和雪莉,一起在巴拉望服務

儘管有家人要照顧,我還是在1983年再次受委任做特別先驅,並且被派到巴拉望省的利納帕坎島服務。我們全家一起搬到了這個沒有弟兄姊妹的偏遠地區。大約一年後,阿黛爾的媽媽去世了。不過,我們繼續忙於傳道工作,這幫助我們克服喪親之痛。我們找到了不少聖經學生,很多學生進步得很快,不久後我們就需要王國聚會所,於是我們自己蓋了一間。我們到那裡才短短三年,就有110人參加耶穌犧牲紀念聚會,當中的很多人在我們離開後都受了浸。我們真的很高興看到這樣的成果!

1986年,我被派到庫利昂這座小島上服務,那裡有一個專門收容痲瘋病人的地方。之後,阿黛爾也被委任做了特別先驅。一開始,我們想到要向患有痲瘋病的人傳道,就很緊張。但當地的弟兄姊妹告訴我們,這些人都已經接受了治療,傳染的機率已經很低了。我們也得知,有些痲瘋病人甚至還在一個姊妹家參加聚會。很快,我們就適應了那裡的傳道工作,也覺得跟這些痲瘋病人分享聖經的美好希望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們被疾病折磨,也覺得自己被上帝和身邊的人拋棄,但得知將來有一天能恢復完美的健康,他們的人生就重新有了希望。看見他們快樂,也令我們感到非常快樂!(路加福音5:12,13

我們的孩子在庫利昂過得怎樣呢?有兩位來自科倫的年輕姊妹接受我和阿黛爾的邀請,也搬到庫利昂,所以孩子們有很好的友伴。塞繆爾、雪莉和這兩位年輕的姊妹非常享受在那裡的傳道工作。他們教很多小孩學習聖經,而我和阿黛爾就教這些孩子的父母。曾有一段時間,跟我們學習的家庭總共有11個。很快,我們就有很多進步良好的聖經學生,可以成立一群新會眾了!

一開始,我是那個地方唯一的長老,所以伯特利派我每週為庫利昂的八個傳道員主持聚會,然後再去馬里利村為那裡的九個傳道員主持聚會。從庫利昂到馬里利,要乘船大約三個小時。每次在馬里利主持完聚會以後,我們整家人就會走好幾個小時的路,穿過一片山區,到一個叫霍爾西的村子主持聖經課程。

後來我們在馬里利和霍爾西都有了非常豐碩的成果,於是我們在那兩個地方都蓋了王國聚會所。就跟利納帕坎島的聚會所一樣,建造這兩個聚會所的大部分人力和物力,也都是由弟兄姊妹和感興趣人士提供的。馬里利的聚會所可以容納200個人,而且這個聚會所是可以擴展的,所以我們也可以在那裡舉行大會。

克服悲傷和孤單的感覺,保持喜樂

孩子們都長大之後,我和阿黛爾從1993年開始在菲律賓做分區探訪的工作。接著在2000年,我參加了組織事務訓練班,並且受到培訓在日後做這個訓練班的導師。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勝任這個新的服務崗位,不過阿黛爾總是鼓勵我。她提醒我,耶和華一定會給我力量,幫助我好好執行這個新的任務。(腓立比書4:13)她這麼說是因為她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她在完成工作的同時,也要應付健康的難題,而她總是能感受到耶和華給她幫助。

2006年我還在做導師的時候,阿黛爾被診斷出患有柏金遜症,這令我們非常震驚。我對阿黛爾說,我想離開崗位,專心照顧她。但她說:「找一個醫生給我治病就好,我知道耶和華會幫助我們堅持下去。」在接下來的六年中,阿黛爾繼續為耶和華服務,沒有任何怨言。她不能走路之後,就坐輪椅出去傳道;她連說話也變得很艱難時,就在聚會裡用一兩個詞回答問題。弟兄姊妹經常發訊息給阿黛爾,感謝她在忍耐方面立下好榜樣。2013年,阿黛爾去世了。30多年來,我身邊一直有這樣一位又忠貞又有愛心的妻子陪伴。但她去世後,悲傷和孤單的感覺再次把我淹沒了。

阿黛爾一直都希望我留在崗位上,我就這樣做了。我保持忙碌,這幫助我克服孤單的感覺。從2014到2017年,我受委派去傳道工作受禁止的地區探訪他加祿語會眾。之後,我又探訪了台灣、美國和加拿大的他加祿語會眾。2019年,我在印度和泰國做英語的王國傳福音者訓練班導師。這些崗位都帶給我很大的快樂。當我全心全意為耶和華服務時,我感到非常滿足。

耶和華總在我身邊

不論在什麼崗位服務,我都跟弟兄姊妹培養了深厚的友誼,所以要離開他們的時候我都很不捨。這時候,我就會全心信賴耶和華。我總是能感受到來自他的扶持,這幫助我樂意接受任何改變。現在,我在菲律賓做特別先驅,我的會眾很溫馨,弟兄姊妹都很關心我,我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感覺。我也很高興看到塞繆爾和雪莉像他們的媽媽一樣信心堅定。(約翰三書4

我在會眾裡有家的感覺

回顧一生,我經歷了很多考驗,包括看著愛妻因為惡疾纏身而日漸衰弱,最終離世。我也要適應各種各樣的新環境。但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耶和華「離我們每個人都不遠」。(使徒行傳17:27)耶和華隨時向他的僕人伸出援手,即使他們身處偏遠地區,他也總是會幫助他們。(以賽亞書59:1)我非常感激耶和華,他是我的磐石,一直陪伴在我身邊,我從來都不孤單。

a《守望台》1973年3月1日刊137-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