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小兄弟」回老家

「小兄弟」回老家

「小兄弟」回老家

《儆醒!》駐加拿大通訊員報導

每年春天,海鸚在茫茫大海上度過了七八個月的漂流日子後,就返回北極海域的老家。春天是繁殖的季節,海鸚彷彿穿了華服一樣,去迎接這件盛事。牠們的腳已轉為橙紅色,喙部長了一塊顏色鮮豔、後來則會脫落的盾片,身披一襲終年黑白分明的羽毛,看去活像個教士。也許正因為這樣,北極海鸚的拉丁語學名(Fratercula arctica)含有「北方小兄弟」 *的意思。

海鸚一小群一小群的飛向山崖的洞穴,每群二三十隻。牠們或在途上,或在抵達洞穴後,就開始覓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海鸚年復一年地返回同一個洞穴,並跟同一的配偶廝守。

海鸚雖然能飛,卻顯然不是什麼飛行高手。事實上,牠們著陸的一刻彷彿飛機緊急降落一樣!海鸚起飛的動作也相當笨拙,有時雙翼看來根本無法負荷胖墩墩的身體似的。有些海鸚甚至從水裡上來時也顯得有點吃力。可是,牠們一旦振翅飛行,時速卻能穩定地保持80公里,每分鐘振翅達400下。

海鸚在海上的行動較在陸上時靈活。可是,為要築巢育雛,海鸚必須到岸上來。牠們上岸後就開始清理洞穴(長50至200厘米),又在洞穴裡鋪上草、嫩枝和羽毛。有些海鸚在巨石下的縫隙或石縫間築巢。牠們用喙掘開泥土,然後用一雙有蹼的腳把泥土鏟去。

海鸚在水中求偶,動作千姿百態:雄鳥輕拂頭兒,鼓起胸膛,拍動翅膀,雌雄鳥兒又會再三互敲鳥喙。最後的這一步稱為接嘴,雌雄鳥兒甚至在交配後也繼續這樣做,看來是要鞏固彼此的關係。

雌鳥產下一枚卵後,雌雄親鳥都會輪著用翅膀蔭庇它。幼雛在六週後孵出,那時親鳥就開始忙個不休了。雛鳥渾身都是灰黑色的羽毛,十分柔軟。在隨後的一星期內,親鳥用翅膀把雛鳥全身覆蓋,好使雛鳥保持暖和。為了餵飽雛鳥,親鳥頻頻到海上覓食。捕魚行動不大危險,因為有許多許多的海鸚在海洋和洞穴之間往來,這個忙亂的景象也許令海鷗或其他獵食者難以襲擊。

海鸚既是游泳健將,又是潛泳高手。牠們以一雙有蹼的腳為舵,又用雙翼推進身體,能夠潛到近30米深的水域達30多秒之久。海鸚回巢時往往叼著一兩條小魚——也許是毛鱗魚,也許是玉筋魚。當然,魚兒越小,海鸚能夠叼到的就越多。有人看過一隻海鸚連續捕捉六十多條小魚!海鸚的口腔內有一些向後生長的棘狀物,有助牠們繼續捕捉更多魚兒,同時又能把魚兒叼緊。這是個很有利的特點,因為一隻雛鳥每天要吃50條魚。

大約六週後,親鳥就會飛出海洋。毛茸茸的雛鳥現在獨自留在巢裡,牠逐漸變瘦,以便較容易離開洞穴。每到黃昏,雛鳥就會鍛鍊一下翅膀的力氣。最後,在夜幕的掩護下,小海鸚蹣跚地走向海邊,噗通一聲,跳進水裡,然後奮力地游去。

小海鸚在兩三年後就會返回出生的地方,到四五歲時才覓偶。成熟的海鸚重約490克,體長約30厘米。雖然海鸚的體型比較細小,可是健康的海鸚能夠活上二十五年左右。有一隻北極海鸚活到39歲的「高齡」!

專家估計,世上大約有二千萬隻北極海鸚。這種鳥的確令人嘆為觀止。戴維·博格和邁克·亞歷山大在他們合著的《北極海鸚》一書裡說:「即使是海鸚最普通的舉動,也能為人帶來樂趣。」你如果住在大西洋或太平洋的北岸附近,也許可以欣賞到這種鳥兒。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年春天,「北方小兄弟」必定會返回老家,然後新一代烏油油的海鳥又隨之誕生了。

[腳注]

^ 3段 這個名稱也可能暗示海鸚從水裡上來時,一雙有蹼的腳互相扣住,狀似人禱告。

[第15頁的圖片]

紐芬蘭威特利斯貝的海鸚

[鳴謝]

Courtesy: Tourism,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photographer: Barrett and Mackay

[第14頁的圖片鳴謝]

Courtesy: Tourism,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第15頁的圖片鳴謝]

Tom Veso/Cornell Laboratory of Ornit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