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甘蔗——草中巨株!

甘蔗——草中巨株!

甘蔗——草中巨株!

《儆醒!》駐澳大利亞通訊員報導

沒有糖,我們怎麼辦?如果說,沒有糖的世界會完全癱瘓也許有誇大之嫌,可是沒有糖,我們的飲食習慣就肯定要大為改觀了。不錯,今天,在世界大部分地區裡,食糖成了生活必需品,製糖業也是世界性的重要工業。

種植甘蔗的農戶有千百萬人,從古巴到印度,從巴西到非洲都有。事實上,製糖業曾是全球最大型,最賺錢的工業。可以說,甘蔗對世界的影響深遠,程度遠遠超過其他的農作物。

你想多知道這株異草的底蘊嗎?且讓我們一起參觀澳大利亞昆士蘭省一個甘蔗種植區吧。這個種植區雖然面積不大,卻採用了成效卓越的種植方法和製糖工序,而且成為赤糖的主要出口商之一。

甘蔗國之遊

空氣悶熱而潮濕。熱帶的豔陽烤曬著一田正待收割的甘蔗。形狀像小麥收割機的巨型機器正緩緩穿過高高的甘蔗林,割下的甘蔗應聲落在旁邊的拖車裡。甘蔗滲出點點汁液,陣陣帶香甜的潮濕空氣隨風飄送。從這株異草提煉而成的蔗糖,就此踏上了從農地到餐桌的旅程。

不久前在澳大利亞,收割甘蔗的艱苦工作是利用人力的,就像今天許多國家仍然採用的方法一樣。請想像收割時節的這番景象。農工用人手收割甘蔗。他們一排一排的,汗流浹背,在甘蔗林中緩緩前進。他們以行軍般的效率,一手把高高的甘蔗往一邊撥開,露出相連的主幹,動作快而準。唰唰,砍下啦!唰唰,砍下啦!工人以強壯的手臂,揮動大砍刀,在離地面不遠處把甘蔗砍下。甘蔗整齊的堆放在一起,現在就輪到另一捆甘蔗了。現今,上述景象在世界各地已不大常見,因為越來越多國家已改用機械化的方法收割甘蔗。

在澳大利亞,甘蔗產區主要是在跟著名的大堡礁差不多平行的沿海地區,長約2100公里。(請參閱1992年1月8日刊《儆醒!》「大堡礁之遊」一文。)這一帶終年氣候溫暖潮濕,最適宜種植甘蔗。大約六千五百個農戶以家庭式操作農莊,遠看就像一串一串散落在海邊的葡萄似的。

我們開車走過一段不短的路程,終於遠遠看見昆士蘭省沿海區中部的產糖市鎮班達伯格。我們從小山坡往下駛近時,一幅美不勝收的景致呈現眼前:縱目處盡都是甘蔗,隨風擺動搖曳,五彩繽紛!一片片的甘蔗田正處於不同階段的成長期,翠綠金黃互相輝映,拼綴成鮮豔奪目的圖案,中間還夾一塊一塊褐色的農田,就是剛被犁過的休耕地。

7月是年中最涼快的月份,也是收割和榨甘蔗工作的開始。隨著甘蔗一批一批的成熟,收割工作要到12月才完成。現在,我們真的急不可待,想要到製糖廠去參觀一下把甘蔗製成食糖的過程。然而,專家建議我們應該先了解有關甘蔗的知識。因此,我們決定先到附近一個蔗糖實驗場走一趟。這裡的科學家正研究發展甘蔗的新品種,以及提高農藝和甘蔗產量的方法。

原產地和種植法

在蔗糖實驗場內,一個農藝師向我們耐心講解有關甘蔗的知識以及甘蔗的種植法。原來最初發現甘蔗的地點是在東南亞和新幾內亞的雨林。甘蔗屬禾本科,是草中的巨株,同屬禾本科的植物種類繁多,其中包括青草、禾穀和竹樹。其實這些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都能在樹葉內製糖。然而,甘蔗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糖分產量大,而且還以汁液形態貯存在莖部的纖維內。

在古代,印度人早已懂得種植甘蔗。公元前327年,在亞歷山大大帝手下南征北討的大軍中,有些負責文書工作的人發現當地人歡喜「嚼食一種奇特的蘆葦,這種蘆葦草無須借助蜜蜂就能自行製造蜜糖」。後來,到了15世紀,在探險熱潮和社會發展的勢頭推動下,種植甘蔗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起來。時至今日,甘蔗種類多不勝數,數以千計,產糖國不下80個,每年產糖量達10億噸之巨。

在世界各地,種植甘蔗仍然是耗費人力物力的作業。成熟的甘蔗被切成約40厘米的插條,每隔1.5米栽植一株。每一插條分別可長成為8至12株的甘蔗,成熟期由12至16個月不等。走進濃密的甘蔗林可以是陰森的經歷。成長的甘蔗高達4米,甘蔗葉又特別茂密;沙沙作響的究竟是風聲,還是毒蛇或老鼠呢?為安全計,還是走為上著!

科學家現正研究方法,對付侵蝕甘蔗的害蟲和病毒。有的方法奏效,有的則不然。例如在1935年,為了把那些侵蝕甘蔗的討厭甲蟲殲滅,當局特地從夏威夷運來一批蟾蜍,把牠們放進昆士蘭省北部地區去。結果,蟾蜍偏偏捨甲蟲不吃,專吃其他供應充足的美食。後來,蟾蜍還不斷繁殖,反成了澳大利亞東北部的主要農害。

火燒收割?

當天晚上,農戶放火燃燒那片等待收割的甘蔗田,看得我們萬分詫異。數秒之間,整片甘蔗田變成火海,烈焰照亮了夜空。這樣做是要把多餘的樹葉和雜草清除掉,以免妨礙收割和處理甘蔗的工序。然而,近年越來越多人已不再採用這種先燒後割的方法了。新方法稱為綠色甘蔗收割法。新方法不但增加產量,也同時為土壤留下覆蓋層,有助防止土壤受侵蝕以及雜草叢生的問題出現。

今日在許多甘蔗產國裡,收割工作仍然利用人手,然而,越來越多國家正改用大型機器去代勞。這些大型收割機在高高的甘蔗林中穿梭,先砍下甘蔗,清除多餘的樹葉,還隨即把甘蔗切成較短的甘蔗條,隨時可送往工場進行加工。以人手收割計算,每個工人平均每天可收割5噸甘蔗,可是甘蔗切割機每天卻可輕易收割約300噸的甘蔗。甘蔗田每年都出產蔗糖,數年後糖量就減少,到時就得栽植新株。

甘蔗一經割下,糖分很容易變壞,所以必須迅速加工處理才行。為了方便農作物盡快運往加工場,昆士蘭省在甘蔗種植區沿路,架設了一條長約4100公里的窄軌電車軌。看著顏色奪目的小型電車,拖著十來部滿載甘蔗的拖車在郊野穿梭往來,又是另一種風光。

遊覽製糖廠

遊覽製糖廠是個有趣的經歷。一輛輛載滿甘蔗的拖車隨處可見。大型的破碎機和輾壓機先把甘蔗的汁液擠壓出來。剩下的甘蔗渣子曬乾後,被用作工廠的發電燃料。其餘的殘渣就賣給製紙商或建築材料製造商,好廢物利用。

接著,工人濾掉蔗汁中的雜質,使它成為純淨的蔗汁。濾出來的殘渣更可作肥田料。另一種稱為廢糖蜜的副產品則可用作飼料或者作為蒸餾糖蜜酒和工業用乙醇的原料。看見甘蔗的用途這麼廣泛,製糖工序這麼有效率,實在令人讚嘆。

最後,蔗汁經過加熱,把水分揮發掉,就可放進小小的糖晶粒,使汁液濃縮成糖漿。糖晶粒慢慢增大,大小適中時就被拿出來弄乾。這樣,就成了赤砂糖。經過提煉之後,赤砂糖可製成白砂糖,也就是我們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糖。

經過這一次既富趣味,又富教益的旅程之後,也許下一次你喝茶喝咖啡的時候,會覺得它分外甘香。當然,如果你患有糖尿病,就最好改用代糖了。

不錯,能夠設計出這種用途廣,產量多,卓越不凡的甘蔗,那位設計師實在是匠心獨運的奇才,叫人嘖嘖稱奇。甘蔗,不愧是草中巨株!

[第22頁的附欄]

是糖蘿蔔抑或是甘蔗?

食糖主要是從兩種農作物提煉而成的。甘蔗主要生長在熱帶地區,佔全世界糖產量至少百分之65。其餘百分之35的食糖則是由糖蘿蔔提煉出來的。糖蘿蔔生長於較寒冷的地區,如東西歐及北美洲等地。兩種食糖在構造上大致相同。

[第23頁的圖片]

甘蔗田先被燃燒,然後收割

[第23頁的圖片]

收割甘蔗的機器。拖拉機後面拉著拖車

[第21頁的圖片鳴謝]

All pictures on pages 21-4: Queensland Sugar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