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你是否患上了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

你是否患上了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

你是否患上了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

夜深人靜,你正舒舒服服的躺在床上。突然之間,你的腿像是有什麼在裡面鑽似的。你無法置之不理。你只好起床,來回走動,要驅走不適的感覺。走動一下看來好多了,可是等到你再躺下來,難受的感覺又來襲了。你就是徹夜難眠。你若嘗過這種難受的滋味,要知道你絕對不是唯一的一個。例如,美國人口中約有百分之15的人正受同類症狀所苦。

到目前為止,上述的症狀是醫生難作診斷,也無法根治的。雖然這樣,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腿多動綜合徵)卻不是什麼新疾患。1685年,一位醫生也曾描述過類似的症狀,就是患者上床就寢以後,手腳就開始「靜不下來」。這位醫生寫道:「患者無法入睡,感覺像是被人用酷刑虐待一樣難受。」

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之所以難以診斷,是因為連實驗室的化驗也無法確定一個人是否真的患病,只能靠病人發病時的症狀去判斷。在行的醫生也許會問求診者:「你是一條腿還是雙腿都感到不適呢?你的手有沒有類似的毛病?你起來走走,洗個澡或者按摩雙腿後,不適的感覺能否紓緩?你坐著的時間比較長,如坐車或坐飛機以後,是否也有類似的不適感覺?這種症狀是否最常於晚上出現?你的家人有沒有同樣的問題呢?你的配偶有沒有發覺你睡著以後,雙腿不時抽搐呢?」對於以上的問題,如果你的答案有部分是肯定的,那麼醫生也許會斷定,你患上了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

患者的苦況

對一些人來說,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只偶然發病,而且症狀輕微。可是,對另一些人來說,不適的症狀卻十分嚴重,令患者長期失眠,日間則疲憊不堪,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一名患者說:「我感覺老是有蟲在我的腿裡鑽。我須要不停擺動雙腿,才能令自己稍為舒服一點。」

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患者不分男女,老人患病的可能性最高,而且病情比較嚴重。五十來歲的人是高危組別,症狀卻可能早在數十年前已經出現。有時,有關症狀甚至在孩童時代已隱現,只是一般人沒想到孩子患上了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由於孩子老是坐不定到處跑,患上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的孩子也只是被人當成是「過度活躍」罷了。

現時,專家只知道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屬於神經組織失調的一種,成因不明。至少從大部分病例看來,這種疾患的誘因並不明顯。然而,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跟以下一些因素卻肯定互相關聯。例如: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是經家族遺傳,一代傳一代的。一些孕婦於懷孕期最後幾個月,也曾出現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症狀,分娩後不適症狀卻又自動消失了。有些人則因為身體缺乏鐵質或某種維生素,誘發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所引起的不適。此外,慢性病如腎衰竭、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叢性神經病,手腳周圍神經失調等,都可能誘發有關的症狀。

尋找治病良方

說來遺憾,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不但沒法根治,而且症狀還會不斷惡化。然而,喜訊還是有的:病患者無須吃藥也可以減輕不適的症狀。方法倒不是單一的:對一個患者來說奏效的療法對另一個人來說也許無效。因此,患者必須親自探索一下怎麼樣的生活習慣、活動或藥物對病情有或好或壞的影響。

首先要確定一下,誘發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的原因是否跟你的身體狀況有關,而這種身體狀況又是否可以改變的。比如說,對於缺乏鐵質或維生素的人來說,服用鐵質或維生素B12的丸劑,也許已足以紓緩不適的症狀。可是,服用過量的維生素或礦物質對身體只會有害無益。因此,在決定服用維生素或鐵質補充劑前,最好先向你的保健醫生請教。

對某些患者來說,咖啡因能令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的症狀惡化。咖啡、茶、巧克力,及汽水等都含咖啡因。因此,減少或戒掉含咖啡因的飲品或食物,也許能夠減輕或消除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的症狀。此外,喝酒往往也延長症狀出現的時間,增加不適的感覺。因此,減少喝酒甚至滴酒不沾也能收紓緩不適之效。

不治本卻可治標

如果你不幸患上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改變一下生活模式也許對你有幫助。由於精神疲勞或身體困倦可令不適的感覺加劇,定時休息大大有助減輕病情。要盡量使睡眠的環境保持安靜、涼快和舒適。要作息有序,定時上床,定時起床也是奏效的方法。

要睡得香甜,就得經常運動。然而,上床前六小時內做劇烈運動,效果卻只會適得其反。有些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患者發覺,臨睡前做點溫和的運動有助他們入睡。要試試不同形式的運動,看看哪一種最適合自己。

想動的時候就要動。你老不活動活動去,不適的症狀只會有增無減。最好是起來,到處走走。有些人發覺跑跑路、舒展筋骨、洗個澡(熱水冷水均可)、按摩雙腿也有助紓緩不適的症狀。如果你需要長時間坐著,例如坐長途車,則可以看看書來振作精神。

那麼,服用藥物又怎樣?總部設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的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基金會認為:「有些患者也許需要接受藥療。」由於目前沒有萬應靈丹可以治癒足部神經失調綜合徵,你的保健醫生也許要為你尋找合適的藥物。有人認為把不同藥物配合使用療效最佳。此外,一種藥物曾經奏效,不等於它永遠有效。事實是:服用藥物,尤其是混合藥物,總有一定的風險。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先跟保健醫生商量,以求決定哪一種藥最能配合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