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拜占廷帝國——往日光輝還記否?

拜占廷帝國——往日光輝還記否?

拜占廷帝國——往日光輝還記否?

在某些語言中,「拜占廷」一詞往往隱含著陰謀、瞞騙和背叛的意味。可是,很少人知道,這個形容詞本來是一個龐大帝國的名字。拜占廷帝國從出現到衰亡,經歷了差不多十二個世紀。

從高加索到大西洋,從克里米亞到西奈,從多瑙河到撒哈拉,這些地方全都是拜占廷帝國鼎盛時期的領土。許多歷史家認為,拜占廷帝國興起於公元4世紀,在15世紀覆亡。這個帝國不但把希臘羅馬的文化保存下來,對傳播所謂的基督教也貢獻良多。拜占廷帝國所創立的政治、社會和宗教體系,至今依然大行其道。

事實上,這個強大的帝國並沒有明顯的起點。根據歷史記載,拜占廷帝國是東羅馬帝國的延續,但究竟在何年何月何日正式誕生,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有些歷史家認為,拜占廷的第一個皇帝是戴克里先(公元約245年-約316年),其他的則認為是君士坦丁大帝(公元約275年-337年),也有說是查士丁尼一世(公元483年-565年)的。不過大部分人都同意,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年把首都由羅馬遷移到拜占廷城的時候,拜占廷帝國就開始正式成形。他以自己的名字給拜占廷城重新命名,改稱為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爾)。

值得一提的是,上至統治者,下至老百姓,從沒有人說過自己是拜占廷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羅馬人。「拜占廷」一詞要到公元14世紀以後才開始有人使用。

繁華之都

一位歷史家說過,古時的君士坦丁堡「名盛財更盛」。這個城位於歐洲和亞洲接壤的波斯普魯斯海峽,橫跨金角灣。這個海灣既是有利於防守的半島,又是有天然屏障的港口。公元前657年,希臘的開拓者把這個地方命名為拜占廷城,以記念叱吒風雲的領袖拜薩斯。一千多年以後,拜占廷城變成了新羅馬。在公元6世紀到11世紀的全盛時期,城裡有50萬居民。

西方旅客東來,看見這個大都會兼世界主要商貿中心,無不目瞪口呆。港口擠滿船隻。在市場上出售的貨品包括:絲綢、毛皮、寶石、香木、象牙雕、釉彩首飾和香料。不用多說,君士坦丁堡招來了比鄰強國的妒忌,強敵多次企圖攻城。這個城最後在1453年被奧斯曼人征服,但在此之前只失守過一次,當時破城而入的敵人就是第四次東征的「基督徒」十字軍。來自克拉里的十字軍戰士羅伯特驚嘆說:「自創造世界以來,從來沒有人看見過,或者奪取過這麼大量的財寶。」

豐厚遺產

你也許感到意外,拜占廷的政體、法律、宗教理念和禮儀,到今天仍然影響到數十億人的生活。例如,查士丁尼把各種法律原則彙編成著名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今天歐洲大陸奉行的羅馬法奠下基礎。拜占廷的法律原則也通過《拿破侖法典》而傳入拉丁美洲和其他國家,至今在當地依然影響深遠。

拜占廷的建築師懂得在四方院子上蓋造大圓頂。這種建築風格後來傳播四方,遠達俄羅斯。有些人甚至認為,用叉進食的習慣得以在西方社會普及,是拜占廷人的功勞。公元11世紀,在威尼斯,人們看見拜占廷公主用雙齒叉而不是用手進食,不禁瞠目結舌!可是幾百年後,富貴人家也開始流行用叉進食。連羅馬教宗也抗拒不了拜占廷的影響,他戴的三重冕其實是仿照拜占廷皇帝的冠冕製造的。英國君主所用的王權寶球和權杖,都是抄襲拜占廷皇帝的。

法紀嚴明

拜占廷帝國還留下一系列出色的治國政策,供後世的政府參考。例如,政府會安排窮人到國營麵包工廠和市集工作,因為皇帝利奧三世(公元約675年-741年)相信:「人無所事事,就會作奸犯科。」酒館在晚上八點鐘就要關門,因為政府認為,醉酒會導致不法行為和騷亂。《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人犯了亂倫、殺人、私自織造或售賣(皇室專用的)紫色布、向敵人傳授造船技術等罪行,就可能被判斬首、釘死或溺死(罪犯跟公豬、公雞、毒蛇和猿猴一起被放進粗布袋裡,溺水身亡)。雜貨商人使用欺詐的砝碼,就處以斷手之刑。縱火的人則用火刑燒死。」

值得注意的是,拜占廷帝國的福利制度也相當完善,跟現代福利國家為國民一生所提供的福利相去不遠。皇帝和有錢人慷慨解囊,大力資助醫院、貧民院和孤兒院。政府還設立收容所給改過自新的妓女。有些洗心革面的妓女後來更被封為「聖人」。還有一所專為墮落的貴婦而設立的教養院。

以商立國

優厚的福利反映出帝國的繁榮。價格、薪酬和租金的漲落幅度全由國家調控。穀倉儲存了大量小麥,以備失收時期之需。官員定期視察商店,檢查度量衡工具、帳目和商品素質。囤積居奇的、走私的、詐騙的、偽造貨幣的和逃稅的,都嚴加處罰。

皇帝是帝國中最大的貿易商兼製造商。鑄造錢幣、軍械工業和著名的拜占廷奢侈品買賣,都為皇帝所壟斷。查士丁尼得到一批從中國走私入境的桑蠶卵,創辦了享負盛名的絲綢工業。

保險和信貸服務也發展起來。銀行帳目無不經過嚴密審查。君士坦丁以黃金鑄造拜占廷的蘇勒德斯貨幣,幣值維持了整整十個世紀也不變,是有史以來最穩定的貨幣!

深宮風雲

那麼,「拜占廷」一詞究竟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跟陰謀、瞞騙和背叛聯繫在一起呢?歷史家威廉·萊基說,拜占廷的皇室,外表璀璨耀目,背後卻是一幕幕「大同小異的宮廷慘劇。教士、宦官和妃嬪串通一氣、下毒殺人、密謀叛亂。恩將仇報、手足相殘的事件也沒完沒了」。

作家默爾·西弗里說:「皇帝身旁的官員,不是密謀行刺,就是企圖篡位。無能者絕不能久坐皇位,執掌神賜的皇權。由君士坦丁一世到君士坦丁十一世,一共有88個皇帝。他們當中有13個遁身於修道院,另有30個皇帝死於非命——有的餓死,有的中毒身亡,有的被弄瞎了,有的被棒打致死、勒死或刺死,也有的被肢解或斬首。尼斯福魯斯一世的頭蓋骨,最後成了保加利亞的克魯姆汗的酒杯。克魯姆汗就在眾貴族面前,舉起這個鑲上銀邊的杯子來祝酒。

連「聖人」君士坦丁大帝也殺死自己的大皇子,又把王妃溺死在浴盆中。伊林娜皇后(公元約752年-803年)權欲熏心,為求奪取皇位,不惜把兒子弄瞎。

日暮途窮

可是,拜占廷帝國卻不是因為以上的政治陰謀而覆亡的。在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以及隨後的科學發展,使西歐的面貌不斷改變。但是,在拜占廷的皇帝看來,任何形式的改變不僅是異端,更是叛國大罪。

此外,政治氣候的改變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公元7世紀,伊斯蘭人吞併了安提阿、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由於斯拉夫人進侵巴爾幹半島,倫巴第人攻克義大利,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聯繫因此中斷了。羅馬得不到拜占廷帝國的支援,於是跟在西面崛起的日耳曼人結盟。拜占廷帝國的版圖不斷縮小,希臘文化對帝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後來在1054年,希臘正教的牧首和羅馬天主教的教宗因教義上的分歧而互相把對方逐出教會。東正教和天主教之間,於是出現了一道至今還不能彌補的裂痕。

1204年,拜占廷帝國受到更大的打擊。在這一年的4月12日,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在進軍耶路撒冷的途中,洗劫了君士坦丁堡。歷史家史提文·朗西曼把他們的劫掠行為稱為「有史以來最兇殘的暴行」。十字軍奉基督之名到處放火,肆意姦淫擄掠。他們摧毀了這個城以後,就把戰利品帶到威尼斯、巴黎、都靈和其他西歐大城市去。

五十多年以後,拜占廷帝國終於奪回了君士坦丁堡。這時候,帝國已失去了舊日的光輝,只剩下一點兒殘影。貿易活動也完全受制於威尼斯和熱那亞。不久以後,拜占廷帝國開始受到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人威脅。

奧斯曼人侵入國境,使拜占廷帝國走上絕路。1453年4月11日,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動用了十萬大軍和強大的艦隊,圍攻拜占廷的首都。守衛君士坦丁堡的士兵不足八千人,他們死守頑抗了七個星期。到了5月28日,在護城河一處防守薄弱的渡口,侵略軍蜂擁入城。第二天,首都已落入奧斯曼人手裡。穆罕默德把城征服了。據報導,他進城的時候,流淚悲嘆說:「我們竟然把這個大好的城市洗劫一空,破壞無遺!」拜占廷帝國覆亡了,但這個帝國所發揮的影響到今天仍然存在。

[第13頁的附欄或圖片]

拜占廷帝國與聖經

修道院制度是拜占廷帝國的宗教主流。修道院是聖經抄本的抄寫中心和藏書中心。現存最重要和最完整的三部聖經抄本——《梵蒂岡抄本1209號》、《西奈抄本》(小圖)和《亞歷山大抄本》(背景)——可能是在拜占廷的修道院和教區裡完成的,也可能是由那裡的人保存下來的。

[鳴謝]

Both manuscripts: Photograph taken by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第15頁的附欄或圖片]

拜占廷帝國的宗教

諾曼·戴維斯在《歐洲歷史》一書裡,評論教會和國家關係親密時指出:「政教合一,不分彼此。皇帝……和牧首是維護神權的兩個柱石,分別在世俗和教會事務上代表神的權威。帝國負責捍衛東正教會,而教會則為帝國歌功頌德。這種『政教合一制度』在西方並不存在。」

[圖片]

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教堂以往是拜占廷帝國最大的教堂,在1453年改建成清真寺,然後在1935年轉變為博物館

[第14頁的附欄]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大事錄

286年 戴克里先開始在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掌權統治

330年 君士坦丁把拜占廷城定為國都,把城改稱為君士坦丁堡

395年 羅馬帝國從此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1054年 宗教分裂導致希臘正教和羅馬天主教分庭抗禮

1204年 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洗劫君士坦丁堡

1453年 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廷帝國在土耳其人的鐵蹄下陷落

[第12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黑海

君士坦丁堡

尼科米底亞

尼西亞

以弗所

安提阿

耶路撒冷

亞歷山大

地中海

陰影部分顯示鼎盛時期的拜占廷帝國(公元527年-565年)

[第12頁的圖片]

學者爭辯第一個拜占廷皇帝究竟是(1) 戴克里先,(2) 君士坦丁大帝,還是(3) 查士丁尼一世

[鳴謝]

Musée du Louvre, Paris

[第15頁的圖片]

一幅畫在抄本上的圖畫顯示,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04年被圍攻時的狀況

[鳴謝]

© Clich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第15頁的圖片]

公元321年的一個垂飾,中間鑲著蘇勒德斯金幣

[鳴謝]

Photograph taken by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