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凱米奧浮雕——小巧玲瓏的工藝品

凱米奧浮雕——小巧玲瓏的工藝品

凱米奧浮雕——小巧玲瓏的工藝品

《儆醒!》意大利撰稿員來稿

我們專程來到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灣的托雷-德爾格雷科,要看看這一帶的著名工藝品的製作過程。我們所說的是凱米奧貝雕,也就是在貝殼上進行浮雕。托雷-德爾格雷科有不少刻製凱米奧浮雕的工場,我們打算參觀其中一個。但出發之前,讓我們先說說凱米奧浮雕是什麼,以及它的歷史有多悠久。

凱米奧浮雕,就是在寶石、硬石或貝殼上刻製浮雕的藝術。瑪瑙、縞瑪瑙、纏絲瑪瑙和某些海螺殼,由於具有顏色不同的層次,可造成悅目的對比,所以特別適合用來進行這類雕刻。據說,刻製凱米奧浮雕的技巧跟一般浮雕大同小異,只是雕刻的東西小得多罷了。

在波斯和希臘羅馬時期刻製的凱米奧浮雕寶石或硬石,不少都存留至今,證明這類浮雕在古代相當流行。至於凱米奧浮雕貝殼,歷史則沒有那麼久遠。在14,15世紀,法國、德國和弗蘭德斯的人用珍珠母來刻製浮雕。有藝術修養的法國王室貴族,看來對這些貝殼工藝品愛不釋手。那時候,不少人也揚帆遠航,四出探險,於是各種奇珍異寶,像巨型龜甲、獨角鯨的長牙、翡翠、琥珀,以及罕見的貝殼等,紛紛流入歐洲。這些東西不但引起了人們對博物學的興趣,還啟發了心靈手巧的工匠和寶石商人的創作靈感。大概在16世紀,人們就發現冠螺科和寶貝科的介殼,是刻製凱米奧浮雕的上好材料。

到了所謂的新古典主義時期,許多人對古代藝術重拾興趣。18世紀期間,凱米奧貝雕工業一度興旺,但有些人不喜歡浮雕貝殼,認為這些只是仿製品,跟浮雕寶石相比,價值天差地遠。此後,凱米奧貝雕工場的數目就一直下降。今天,只有兩個地方仍保存著凱米奧浮雕藝術:一個是德國的伊達爾-奧伯施泰因,專門以機器生產瑪瑙浮雕;另一個是意大利的托雷-德爾格雷科,當地至今仍然用人手雕刻貝殼。

現在,你對凱米奧浮雕多少算是有點認識了。讓我們一起看看,人們在今天是怎樣製作凱米奧浮雕貝殼的。

製作工場

我們打算參觀的工場,位於托雷-德爾格雷科鎮中央一條狹窄的街道上。工匠的工作檯上亂七八糟地堆放著工具,以及一個個還沒雕好的貝殼。工匠正在雕刻的是田園景色,當中還有幾個人或物的造像。這件貝雕複雜精美,叫我們嘆為觀止。

用來刻製凱米奧浮雕的貝殼,有的來自巴哈馬群島,有的來自加勒比海一帶,也有的來自東非海岸。貝殼的類型不同,刻出來的貝雕顏色也不一樣。例如,纏絲瑪瑙浮雕的底層呈深棕色,浮雕本身是白色的,而光玉髓則呈棕紅色,但深淺程度不一。顏色的對比愈大,貝殼就愈珍貴。

首先,工匠用水冷式的圓盤刀把貝殼用來雕刻的部分旋出來。凱米奧浮雕貝殼的形狀一般是圓形或橢圓形的。工匠在旋出來的部分裡面繪畫出心目中成品的形狀,然後把它切削成一些面積較小的多邊形,留待稍後加工。一個普通大小的貝殼,通常只能製成一個大和兩個小的浮雕貝殼。工匠要是經驗豐富,就能洞悉貝殼的潛質,也就是說,知道該怎樣切削。且舉個例,貝殼外面有三個凸起的地方,或許可以給刻成三個物像。工匠用砂輪把呈多邊形的貝殼磨成心目中的形狀,接著把它們附在短木條上,方便進一步加工,而貝殼粗糙的表面也給打磨成適中的厚度。這時候,工匠再仔細看看貝殼的形狀輪廓,想想該雕些什麼,迅速地用鉛筆在貝殼上勾畫草圖,然後開始雕刻。

工匠用電軋機(裝上了刀片的螺旋轉機)把多餘的部分削掉,他的構思設計已具雛形。接著,他就利用大小不一、極為鋒利的雕刻刀,正式著手雕刻。構思設計一定要跟貝殼由淺到深的顏色配合。要是工匠技法高超,刻出跟顏色配合的層次,浮雕就會呈半透明。工序完成後,底層的顏色較深,而精巧細緻的物像就會突顯出來!

浮雕的題材多不勝數。你可能看過刻有優雅女士側面像的浮雕,這是不少人都喜歡的。刻有側面像或花朵的小浮雕,常常給鑲嵌成指環或耳環。面積大一點,少於75毫米的,可用來做胸針或垂飾,而描繪的東西也可以複雜一點,像田園景色或古典式設計等。面積最大的(可能長達差不多200毫米),則可以用框架鑲起來,或以底座承托。凱米奧浮雕貝殼的價值有多高,主要取決於手工的精細程度,至於面積大小、鑲嵌或襯托材料則屬次要。有些凱米奧浮雕貝殼是不折不扣的藝術品。

工匠要因材施藝,因材取形,所以凱米奧浮雕貝殼絕不能以機器生產,也沒有兩個是一模一樣的。真的,每一個凱米奧浮雕貝殼都獨一無二,賞心悅目;每一個都小巧玲瓏,是工匠的精心傑作。

[第16頁的圖片]

凱米奧浮雕貝殼的製作過程

用來製作凱米奧浮雕的貝殼

部分貝殼給旋出來,好製成浮雕貝殼

在貝殼裡繪畫出成品的形狀

貝殼給切削成心目中的大小

工匠把貝殼打磨好了之後,就在工作檯上忙個不休

[第17頁的圖片]

奧古斯都之寶,製成於公元10到20年之間,大小約19厘米×23厘米

[鳴謝]

Erich Lessing/Art Resource, 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