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生態網絡
微妙的生態網絡
「我們擁有多元化的生物世界,就好像買了保險,生命和生活才有保障。」——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地球上的生物數不勝數,種類繁多。物種包羅萬象,最小的有細菌,最大的有紅杉;地下有蚯蚓,天上有飛鷹,「生物多樣性」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這一切生物都包含在一個息息相關的巨大網絡中。這網絡也包含了非生物的成分。大氣、海洋、淡水、岩石和土壤等非生物成分,都是維持生命所不可少的。這個生氣蓬勃的大整體叫做生物圈,人類是其中的骨幹成員。
生物多樣性包括所有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眾所周知,全賴許多微生物產生非常重要的化學作用,生態系統才得以繼續運作。生物多樣性或者生態網絡,也包括綠色植物在內。通過光合作用,綠色植物一方面製造氧氣,一方面收集來自太陽的能量,以糖分形式儲存,成為大部分其他生物的動力之源。
品種流失
生物世界如此多嬌,可惜不少研究人員指出,人類正以快得令人不安的速度,把許多物種推向滅亡。以什麼方式呢?
▪ 破壞棲息環境。這是生物絕種的頭號原因。破壞方式包括伐木、採礦、為放牛而砍伐樹木,還有在山川荒野,築堤開路。隨著生態系統萎縮,物種失去賴以為生的資源。自然環境不是被消滅,就是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鳥類移棲和魚類回游的路線被阻擋,導致物種基因差異縮小,局部地區的生物失去對疾病和其他災害的復原能力。結果物種一個接一個地逐漸滅絕。
某些物種滅絕甚至會誘發連鎖反應,使其他品種也跟著消失,因為生態網絡失去了一部分,其他部分可能也很難不受影響。
某些擔負著關鍵作用的生物,例如傳播花粉的動植物一旦消失,大量相關的品種也很可能相繼滅絕。▪ 引入外來品種。人類把外來生物帶進某個生態系統中,外來品種可能會反客為主,奪去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外來品種對生態系統所帶來的改變,可能大得足以間接淘汰本地品種。外來品種也可能傳播不同的疾病,是本地品種缺乏免疫力的。尤其是海島上的物種,由於長期對外隔絕,加上土生的品種從沒有接觸過外來的新品種,這類物種也許會因為無法適應改變,而不能生存下去。
一個典型例子是叫做「奪命」海藻的蕨藻科植物,地中海有很多海洋生物也因為受到這類植物的侵襲而死去。一次意外使這種海藻散落在摩納哥沿岸海域中,現在已經開始在海底蔓延。這種海藻是有毒的,現在還不知道有沒有剋制這種海藻的生物。法國尼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教授亞歷山大·邁納茨說:「我們現在可能正目睹著一場生態浩劫的序幕。」
▪ 過度開採獵殺。有幾種生物就因為這原因才絕種。一個經典例子是候鴿。在19世紀初,候鴿是北美洲數量最多的鳥類。每到移棲的時候,數十億候鴿鋪天蓋日,使地上好幾天都不見光明。可是到了19世紀末葉,候鴿給捕獵得幾乎完全絕跡。到了1914年9月,在辛辛那提動物園中,連最後一隻候鴿也死了。生長在北美洲大平原上的野牛也有同樣的遭遇,捕獵活動令這種野牛幾乎絕跡。
▪ 人口增加。19世紀中葉,世界人口有10億。過了一個半世紀,人口增加了50億,人們開始擔心,人口增加的幅度會不會超過資源所能負荷的程度。隨著人口每年越發增加,生物絕種的速度也越發令人不安。
▪ 全球氣溫上升。各政府之間的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認為,全球氣溫有可能在這個世紀之內上升攝氏3.5度。對某些生物來說,這升幅大得足以對生命構成威脅。研究人員認為,導致珊瑚礁(大量海洋生物的依靠)死亡的其中一個因素,看來是水溫上升。
科學家說,水位只要上升一米,世界各地大部分沿岸沼澤就會消失,使大量生物失去棲身之所。有些人相信,全球氣溫上升的影響也許已經波及格陵蘭和南極洲的大冰原。冰原一旦融化,生態浩劫就會接踵而來。
絕種之災
物種流失有多快?沒有一個答案說得上是精確的。其實科學家對大部分瀕臨絕種的生物仍然一無所知。他們第一步應該先確定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伯克利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生態學家約翰·哈特說:「全世界有名目的生物大概有150萬種,不過我們知道還沒有列入名目的,為數也不少,兩者加起來的總數可能介乎500萬到1500萬之間。」有人估計全球物種的數量可能高達5000萬,或甚至更多。科學家安東尼·雅內托斯認為,要提出一個確定的數目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大部分生物早在取名和編類之前就已經絕種了」。
對於這個微妙的生態系統如何使大自然暢順運作,現代科學才叫做剛剛有了一點眉目。但是,如果人類還弄不清究竟有多少種生物,又怎能理解這複雜的生態網絡,以及生物絕種對這網絡所構成的影響呢?試問又怎能說明物種滅絕對地球的維持生命系統,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科學家試圖猜測物種滅絕速度的意見,雖然眾說紛紜,卻多數是令人不安的。有作家這樣說:「不出一百年,全世界有一半動植物就會絕種。」哈特提出更悲觀的預測:「生物學家估計,在未來75年之內,隨著熱帶雨林的消失,現存的生物至少有一半會絕種。」
《國家地理雜誌》參考田納西大學科學家斯圖爾特·皮姆的計算,指出:「在全世界接近一萬種鳥之中,有百分之11,也就是1100種,正在瀕臨絕種;大部分能否安然度過[21世紀]實在很難樂觀。」同一本雜誌說:「一組很有分量的植物學家最近指出,每8種植物就有一種可能絕種。皮姆說:『可能絕種的生物不單是海島上或雨林中的品種,不只是鳥類,不只是動人的巨型哺乳類動物。可能絕種的生物無所不包,隨處可見。……簡直是一場蔓延全球的絕種災病。』」
一種都不能少嗎?
我們應該關注物種流失這問題嗎?我們應該保存所有種類的生物嗎?許多有分量的專家都堅持說「應該」。地球擁有大量物種,為人類供應糧食和有用的化學物質,也供應其他許多物產和服務。請也考慮一下未被發現的物種可能為人類帶來的貢獻。例如據估計,全美國最常用的150種醫生處方藥物中,有120種是天然化合物。所以,
少了幾種植物,人類就少了幾個發現新藥或者新化學物質的機會。倫敦基尤公園主管吉耶萊安·普蘭斯爵士說:「每失去一種生物,我們的未來就失去一種選擇,我們有可能錯過根治愛滋病的藥物,也有可能錯過有抗病毒能力的農作物。因此無論如何我們也要制止物種流失,這樣做不只是為了地球,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我們也需要自然生態系統為所有生物提供的基本服務,例如製造氧氣、淨化水源、過濾污染物和防止土壤流失,這些都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該發揮的重要功能。
昆蟲傳播花粉。魚、鳥、青蛙控制害蟲數目。蚌類和其他水族生物淨化我們的水源。植物和微生物滋養我們的土地。以上服務都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據保守估計,全世界的生物每年帶來的金錢效益大約等於3萬億美元,所說的是1995年的價格。
儘管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依靠,看來絕種危機正威脅著我們的世界。微妙的生態網絡已經受到危害。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生物多樣性所肩負的重大角色,但是就在這一刻,人類引發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絕種!可是,人類有能力挽救這場災禍嗎?地球上各種生物的前景會怎麼樣呢?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生命何價?
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各方的討論似乎表達了以下的看法:既然其他生物對人有益處,我們就應該關心牠們的生死存亡。可是,有些人認為這種想法未免過於偏狹了。正如古生物學家奈爾斯·埃爾德雷奇指出,生命自是有其價值:「人類珍視周遭的生命,其實也是因為牠們本身的價值,例如,我們懂得欣賞美麗動人的物種,追尋未受破壞的壯麗原野景色等。在我們內心深處,人類很明白自己跟大自然是息息相關的,每次我們置身於大自然的美景中,心裡總有一份深刻的安寧和喜悅。」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瀕危物種名單》
《瀕危物種名單》由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出版,主要就各類瀕臨絕種生物的實況作出評估。在2000年發布的《瀕危物種名單》中,包括以下幾種動植物:
漂泊信天翁
這是全球16種瀕危信天翁中的一種。據報,大量信天翁意外被一些延繩釣船的魚鉤鉤住,因而溺斃。
[鳴謝]
Photo by Tony Palliser
海南葉猴(靈長目疣猴科,又名花斑葉猴)
這種樣子討好的亞洲葉猴生長於越南中南部和寮國部分地區,現正因被獵殺和棲息地受破壞,面臨絕種的威脅。獵人除了為肉食而獵猴之外,還拿牠的器官來製成傳統藥物。
[鳴謝]
Monkey on pages 7 and 32: Photo by Bill Konstant
科西嘉蝸牛(大蝸牛)
這種瀕臨絕種的蝸牛本來棲息於科西嘉西南岸阿雅克修市的郊區,面積只有7公頃。由於當局計劃在該區興建新機場和一條海濱公路,令蝸牛頓時陷於絕種的危機。
[鳴謝]
Photo by G. Falkner
金黃柄鱗菊
這種美麗的花朵是在1987年於南非開普市首先發現的。由於當地經常發生山火,加上外來植物侵佔這種花卉的原棲地,使金黃柄鱗菊的生存正不斷受到威脅。
[鳴謝]
Photo by Craig Hilton-Taylor
淡水鋸鰩
這種瀕危魚類生於印度洋、西太平洋、鄰接的海灣、河口灣和江河。由於牠極容易被捕魚的人所傷,數目曾一度驟降。此外,棲息場所大受破壞,生存環境日益惡劣,也是淡水鋸鰩面臨絕種的因素。
[鳴謝]
Photo courtesy of Sun International Resorts, Inc.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海洋生物大災難
人類一直以為,海洋的寶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惜事實並不然。古生物學家奈爾斯·埃爾德雷奇在《博物學》雜誌中,就海洋資源被過度開採的問題評論說:「現代科技確實令捕魚業十分成功,以致在大片大片的海床裡,海洋生物幾乎絕跡,情形就像森林裡的樹木被人伐光一樣。不但這樣,捕魚新科技其實也極盡浪費之能事:每一次拖撈船經過或者拖網時,無數的海龜、海豹,以及許多不宜在市場出售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也因此遭殃,白白送死。」
《國家地理雜誌》就「人類捕蝦,殃及池魚」的現象報導說:「在墨西哥灣沿海地區,漁船為捕撈1磅的蝦,就得犧牲其他10來磅的海產,其中不少是幼小的魚類。」這些一併被拖網捕來的魚類和甲殼類海產叫次漁獲。一位美國聯邦生物學家嗟嘆說:「次漁獲的平均比例是4比1。」就這樣,我們的海洋竟成了瀕臨絕種生物的殺戮場呢!
[第9頁的附欄或圖片]
雨林深處,臥珍藏寶
森林裡生機處處,生物種類多不勝數,其中不少尚未被人發現。生態學家約翰·哈特指出:「熱帶雨林雖然約佔地球面積百分之2,可是,地球上至少有一半,甚至高達九成的生物,都是以這些雨林為家的。我們認為這個數字可能高達九成,是因為現時有關的記錄極為殘缺不全,以致無法準確核實在熱帶地區發現的生物類別。據估計,未來被發現的新物種應該主要來自熱帶地區。誠然,生物其他棲息地的資料也只是零零星星,顯示未來也許會有大量物種被人陸續發現。這些地區包括溫帶的樹林,如位於美國西北太平洋,那些潮濕,老樹林立的雨林就是其中之一。」
人類一旦著手探索這些雨林的秘密,天曉得將有什麼驚喜在等待著我們呢!
[第5頁的圖片]
候鴿,現在已經絕種
[鳴謝]
U.S. Fish & Wildlife Service, Washington, D.C./Luther C. Gold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