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木筏——巴西別具一格的帆船
帆木筏——巴西別具一格的帆船
巴西《警醒!》撰稿員來稿
幾百年來,許多帆木筏船員不畏艱辛,在巴西東北部炎熱的海岸,駕著結構簡單、但外觀悅目的帆木筏航行。我曾實際乘坐這種別具一格的帆船,讓我把感受說出來吧。
當人第一眼見到帆木筏,可能會以為這種木筏是由遭遇船難的人,用棄置的物料草草建成的。可不要上當啊。帆木筏時速達12公里,甚至可用來比賽競渡。帆木筏設計簡單,卻可在海上停留數天。即使在離岸60公里,橫越大西洋的郵輪旁邊,也找得到這些木筏的蹤跡。 *
帆木筏最早出現的時間是17世紀末,當時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把三角帆安在原住民使用的輕木筏上,人們就駕著這種新的漁船,在外海水域捕魚。「帆木筏」(Jangada)這個詞的原文,本意是「放在一起」。最早使用這個詞的是葡萄牙人,他們在抵達巴西以前,先到了印度,然後採用這個源於泰米爾語的詞。
自那時以來,帆木筏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改變。本來木筏的主體是用五至八片輕質木塊建成的,其中一種木料是類似西印度輕木,稱為皮優瓦 (piúva)的木材。造船工人用鋼紙把船體連合起來,完全不用一枚螺栓或釘子。到了今天,大部分帆木筏的主體,都採用建造大船船身的木材,使帆木筏的主體更耐用。另有一個新裝置,在木筏上加設一個箱子,是用鋅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裡襯的,以
存放漁產。至於帆木筏的大小則沒有改變,長5至8米,寬1.8米。近幾十年來,受到現代化漁船競爭的影響,許多帆木筏漁民被迫另謀生計,例如用帆木筏載旅客遊覽。巴西東北部海岸還有一些小型的傳統漁民社區,他們過著簡樸的生活。在許多家庭裡,丈夫出海捕魚,妻子則製造精美的網眼織物,以幫補家計。
我首次登上帆木筏遊覽的地方,就是在穆庫里皮海岸一個漁民社區。
帆木筏上的一天
早上四點,我在海灘上先認識了四個同筏的船員。在帆木筏上負責掌舵的是阿西斯。帆木筏本來停在一排排棕櫚木條上,船帆揚起後,我第一項任務就是幫忙把木筏推離木條,向大海前進。木筏一進入海中,就載滿了水,眼看就要沉沒了。幸好,這只是我的錯覺而已。船員說,木筏有時會翻船,但帆木筏是不會沉入海裡的。這時,身經百戰、體格強壯、熟諳水性的船員,就得跳到海中,把船扳過來。我們也不管那麼多,就把船駛向海中,任憑海浪不斷打上甲板。
阿西斯坐在船尾,操帆掌舵。一名船員站在船頭。兩名船員把自己綁在船杆上,伸展身體以平衡船隻。我從旁觀看,覺得最好還是緊握船杆。像我這樣第一次坐木筏的人,通常都會暈船,我雖然想吐,不過還是盡量強忍著。
航行了兩小時,帆木筏終於到了目的地。船員把帆降下收好,就下錨停船,這個錨是個木框,中間綁有一塊石頭。船停好後,船員開始捕魚。他們用魚絲釣魚,不用釣竿。難怪船員的手掌滿是疤痕和厚繭。除了捕魚以外,他們有時也會使用一種稱為曼蘇亞 (manzuá)的誘捕器捉龍蝦,這種器具由竹子和尼龍繩製成。豔陽高照,有的船員戴著寬邊草帽防曬,有的則只戴鴨舌帽遮遮陽光。
對帆木筏船員來說,與海鹽為伍、汗流浹背、烈日當空,令生活倍感艱辛。幾百年來,他們把駕船捕魚的絕活代代相傳,保存下來。可是近年來願意學習這門絕活的年輕人,數目正不斷下降。
下午過了一半,在其他帆木筏的伴隨之下,我們啟程回航。碧海藍天,襯托著片片白帆。雖然遭遇驚濤駭浪,靠著這些白帆,船員卻能一一克服。這種場面真是驚險萬分,許多人受此啟發,不禁寫下許多詩篇和樂章。
帆木筏靠岸後,我幫忙把木筏推回沙灘上停泊的地方。帆木筏一般約重300公斤,可是我們實在疲累不堪,木筏好像重了不少。船員把漁產賣給經銷商,經銷商會把漁產公開銷售。我們的旅程很短,捕到的漁產也只有幾公斤。可是帆木筏能負載的漁產重量可達1000公斤。我向船員道謝,一一話別,回家路上雖然筋疲力盡,卻心滿意足。晚上,我躺在床上還沒入睡,似乎仍然感覺到帆木筏在搖晃。帆木筏雖然結構簡單,卻真是巴西別具一格的帆船。
[腳注]
^ 4段 1941年,四個船員駕著帆木筏,從福塔萊薩前往里約熱內盧,航行了3000公里。由奧森·韋爾斯導演的紀錄片《真實記錄》,就曾把他們駕帆木筏遠渡重洋的故事搬上銀幕。
[第25頁的圖片]
傳統木製的帆木筏,現已不再使用
[第25頁的圖片]
帆木筏一般約重3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