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巴西殖民地時期——教會進退兩難

巴西殖民地時期——教會進退兩難

巴西殖民地時期——教會進退兩難

《警醒!》巴西撰稿員來稿

1996年11月30日,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召開世界宣教會議,代表雲集巴西薩爾瓦多的一個碼頭。舉行會議的地點意義深長。過去幾百年中,數百萬非洲人就是在這裡被賣為奴。一個教士談到被俘奴隸的辛酸旅程說:「這片汪洋匯聚了他們的淚水。」在這個特別的紀念日,與會代表對教會參與奴隸買賣一事深表遺憾,一名講者更斥之為可恥的醜行。在巴西的殖民地時期,教會是怎樣參與奴隸買賣的呢?

「拯救罪人」

1441年,大約在巴西被人發現之前60年,葡萄牙航海家安唐·貢薩爾維斯俘擄了一批非洲黑人,首次把他們運返葡萄牙。當時正值中世紀,很少人以為把戰俘扣押為奴有什麼不妥之處;戰俘要是被教會列為「異教徒」,扣押為奴就更順理成章。可是,在隨後的20年中,奴隸貿易就沒那麼名正言順了,因為被賣為奴的並不是戰俘。既然這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有些人就托詞說,將非洲人販賣為奴是為了「拯救罪人」,幫助這些異教徒改弦易轍,擺脫錯誤的生活方式。

1455年1月8日,教宗尼古拉五世簽署教宗詔書,正式認可方興未艾的奴隸買賣。由此可見,教會並沒有抵制奴隸制度。相反,正如巴西歷史家小若昂·多爾納斯指出,有些教士甚至大力倡導奴隸制度。當葡萄牙殖民者移居巴西時,遂將奴隸制度引入了這片土地。

「惟一的選擇」

1549年,耶穌會傳教士剛剛抵達巴西,發現當地的勞動力主要由非法俘擄的奴隸構成,這使他們大感不安。土地所有者抓獲奴隸,然後強迫他們在農場和甘蔗園勞動。1550年,耶穌會會長諾布雷加說:「土地所有者大多因擁有奴隸而感到內疚。」儘管扣押奴隸使土地所有者感到內疚,甚至還冒著可能不被教會赦罪的風險,他們還是不肯放走手下俘擄得來的勞動力。

可是沒過多久,巴西的耶穌會卻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由於經濟拮据,他們推行慈善活動時感到力有不逮。解決方法之一是耕種政府贈予他們的土地,然後用出售土產的收益來資助宗教活動。不過問題是,哪來人手耕種農田呢?葡萄牙歷史家若熱·科托說:「黑奴是惟一的選擇。雖然這個方法引起道德上的爭議,巴西的耶穌會會長卻決心罔顧良知。」

越來越多的土地所有者大聲疾呼,要求從非洲輸入黑奴,耶穌會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印第安奴隸看來抵受不住繁重的農務,他們不是起來反抗,就是乾脆逃到森林裡去 *。非洲黑奴就大為不同。葡萄牙在大西洋也有殖民地,黑奴曾在那些海島的甘蔗園裡勞動,往往都能刻苦耐勞。當時一位作家說:「他們從不會逃跑;事實上,他們也無處可逃。」

在教士的支持下,運進巴西的非洲黑奴數目日增。大西洋海岸的奴隸買賣成了巴西的經濟支柱。到1768年止,耶穌會經營的聖克魯斯農場擁有1205個奴隸。本篤會和加爾默羅會也得到土地和大批奴隸。19世紀主張廢除奴隸制度的若阿金·納布科慨嘆說:「連修道院內也到處都是奴隸。」

由於農業競爭相當激烈,管理教會農場的奴隸主常常催逼奴隸沒日沒夜地幹活,叫他們沒有喘息的機會。歷史學教授斯圖爾特·施瓦茨評論,許多反對虐待奴隸的教士本身也「鄙視非洲黑奴」,「認為只有紀律、懲罰、苦工才可以消除奴隸的迷信、惰性和無禮」。

「奴隸神學」

奴隸制度的核心是肆無忌憚的剝削,跟基督教的標準背道而馳,教士為了自圓其說,創出一套理論,從道義上對奴隸制度表示支持,這就是某神學家所謂的奴隸神學。由於前往新大陸的奴隸船擁擠不堪,疾病肆虐,許多奴隸死在船上,教會便在啟航之前要求黑奴先行受洗。 *當然,改信的人在受洗之前,絕少得到宗教指導。——參看附欄「兒戲信徒」。

既然奴隸工作時間長,壽命急劇縮短,他們少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新信仰。不過,教會用「靈魂跟身體分離」的主張,淡化了這個問題。教士這樣辯護道,「非洲人誠然受嚴苛奴役所苦,但他們的靈魂 卻是自由的……。因此,奴隸應該欣然接受其卑微地位,視之為天主的安排,好使他們得著天堂的榮耀」。

與此同時,教會也提醒奴隸主,他們有義務讓奴隸做禮拜、守宗教節日和自由嫁娶。教士一方面譴責虐待奴隸,一方面又叫人不要放縱奴隸。一個耶穌會教士這樣建議:「笞刑、鐐銬、腳鐐,只要用得其所、適可而止,當能遏止奴僕的反叛傾向。」

用奴隸制度使非洲人歸信是殘酷的,但很少人想過用較溫和的方式達到這個目的。剛相反,大力支持奴隸制度的人,包括巴西主教阿澤雷多·科蒂尼奧,使人覺得奴隸販子其實是幫了非洲人一個大忙!1796年,科蒂尼奧出版了一本為奴隸制度歌功頌德的書,在書中他質問讀者:「要是基督徒袖手旁觀,任憑[非洲人]在異教和偶像崇拜中死去,而沒有幫助他們成為我們神聖宗教的一分子,這樣講得過去嗎?」同樣,耶穌會首席傳教士安東尼奧·維埃拉也勸戒非洲人說:「你們要不斷感謝天主……把你們帶到[這片土地]來。在這裡,你們受教成為基督徒,得蒙救贖。」

奴隸制度的代價

教會認可奴隸制度,希望藉此「拯救罪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做法只為教會播下了分裂的種子。非洲人對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習俗難以割捨,所以,今天很多巴西人所奉行的宗教,其實是由非洲部落宗教和天主教攙雜而成的。

在巴西殖民地時期的某些人看來,教會認可奴隸貿易可能是明智之舉。可是,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對教會造成的不良影響不容置疑。奴隸買賣造成的痛苦和死亡使人質疑教會的道德標準,而教會卻一直未能提出合理的解釋。一位歷史家說,美化奴隸制度的人跟以賽亞先知譴責的人如出一轍,他們「稱善為惡、稱惡為善」。(以賽亞書5:20

聖經絕不贊成殘酷的奴隸制度

聖經清楚表明,耶和華上帝絕不贊同「人轄制人,使人受害」的行為,這就包括了殘酷的奴隸制度。(傳道書8:9)例如,上帝給以色列人的律法規定,販賣人口和綁架人的,都要被處死。(出埃及記21:16)誠然,上帝古代的百姓也有奴隸,可是這跟本文提到的那種殘酷的奴役大相徑庭。事實上,有些以色列人的奴隸即使可以自由離去,卻寧願繼續跟隨主人,這足以表明上帝子民當中的奴隸制度絕非苛酷不仁。(申命記15:12-17)因此,用以色列的奴隸制度做藉口,為歷代以來喪盡天良的奴隸制度辯護,實在是歪曲了聖經的教訓。 *

耶和華上帝在他的話語聖經裡應許,所有奴役人的事都快要終止。在上帝的新世界裡,人不用擔驚受怕,沒有人會受殘暴的主人所奴役。反之,「人人都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不受驚嚇」。這個前景實在令人欣慰!(彌迦書4:4

[腳注]

^ 10段 《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英語)記載:「大批印第安人感染到歐洲傳入的疾病而死去;還有不少因襲擊葡萄牙人而被殺。」

^ 14段 有時,洗禮儀式會在奴隸抵達巴西時重複舉行。

^ 22段 羅馬帝國的經濟制度容許蓄奴,因此,有些基督徒也擁有奴隸。不管羅馬的法律容許人怎樣做,聖經清楚顯示基督徒並沒有苛待他們雇用的人。相反,他們彼此以「弟兄」相待。(腓利門書10-17

[第15頁的精選語句]

耶和華上帝應許,所有奴役人的事都快要終止

[第15頁的附欄或圖片]

大發熱心還是利欲熏心?

16世紀葡萄牙學者費爾南·德奧利韋拉宣稱,人並不是為了熱心傳揚福音才販賣奴隸,只是他們利欲熏心才幹出這樣的事來。商船從歐洲出發到非洲港口,用帶來的貨物交換俘擄得來的奴隸,再把奴隸運往美洲。在那裡,商人用奴隸來交換食糖,然後把糖運返歐洲出售。這條三角貿易航線不但為商人和葡萄牙王室帶來豐厚的利潤,就是連教士也分得一杯羹,因為黑奴出發到美洲之前,教士會按人頭收費,為他們施洗。

[第14頁的附欄]

兒戲信徒

歷史家休·托馬斯在《買賣奴隸》一書說:「17世紀初,奴隸離開非洲前,總會按慣例受洗……。奴隸在受洗前通常都不會受到任何宗教指導,也許大部分的奴隸根本就不知道天主是什麼一回事。因此,洗禮儀式實在兒戲得很。」

托馬斯教授指出,一般來說,奴隸會給帶到教堂去,由一個黑奴充當「宗教導師」,用土語向他們講解一下新信仰。托馬斯教授說:「奴隸正感困惑的時候,神父就在他們面前,逐一給他們新名字,名字是預先寫在紙上的。接著,神父在奴隸的舌頭上撒鹽,然後給他們灑聖水。最後,通過傳譯員對奴隸說:『你們已是天主的兒女了。你們將要啟程往葡萄牙人的地方去,在那裡學習敬拜天主。要把家鄉的一切忘掉,什麼狗、鼠、馬都不准吃。要安分守己!』」

[第13頁的圖片]

教宗尼古拉五世

[鳴謝]

Culver Pictures

[第15頁的圖片]

當眾鞭笞——由19世紀目擊者約翰·魯根達斯描繪

[第15頁的圖片鳴謝]

13,15頁的奴隸畫像:De Malerische Reise in Brasilien de Johann Moritz Rugendas, cortesia da Biblioteca Mário de Andrade, São Paulo,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