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魯魯——「太平洋魚子醬」
波魯魯——「太平洋魚子醬」
《警醒!》斐濟撰稿員來稿
你喜歡吃海鮮嗎?要是喜歡的話,就要跟我們一起往熱帶的斐濟群島去。在那兒一個外島的村落裡,有頓別具風味的晚宴正在等著我們呢。我們聽著淺潮輕浪徐徐拍打船身,同時注意到海灘附近有個刨好了的炊坑。坑裡放了特為生火而用的石頭,石頭燒熱後,主菜就放在上面慢慢烤熟。
咦,主菜在哪裡?是誰負責的?不用擔心,主菜會自自動動送上來。這時候,你可能心中有數,覺得這是個極不尋常的晚宴。你猜得一點也不假,我們一心要來享受的海鮮就是那些活生生、美味可口的磯沙蠶!磯沙蠶(雄性褐紅色、雌性藍綠色)享有「太平洋魚子醬」的美譽。在斐濟群島,這異乎尋常的美味佳肴叫做波魯魯。
下弦月時,磯沙蠶(波魯魯蟲)群浮到海面。這種情況一年出現一兩次,每次持續一至三個晚上。 *至今人還未完全明白,磯沙蠶為什麼每到預測的時間,就浮游到海面排精放卵。不過,科學家相信這跟月亮、潮汐、上升的海水溫度、日照的長度有關。因此,預測磯沙蠶出現的方法包括觀察天氣、某些植物開花的時間和海洋環境的變化。近年來,海洋生物學家根據月亮盈虧和默冬周期 *,預測磯沙蠶群浮的時間。
村落裡,在四弦琴和吉他伴奏下,歌聲蕩漾。突然,一片歡呼聲響徹夜空:啊,磯沙蠶群浮起來了!這時歌聲樂聲戛然而止,男男女女,甚至小孩,都往珊瑚礁走。讓我們也跟他們一起去看看吧。有些男女更穿起了色彩繽紛的傳統服飾(一塊圍著身子的大布),還戴上美麗芳香的花環。想到一下子就會在海裡涉水,他們又為什麼穿著得這麼講究呢?
有些人把獨木舟划到海中,參與這件盛事。但我們決定跟大夥兒一起步過沙灘,往溫暖的熱帶海裡走。不久,水深及腰。突然我們發覺成千上萬的磯沙蠶已浮上海面,把我們團團包圍。
這個現象被稱為「南太平洋博物學上最令人費解的奇觀」。難怪大家興奮若狂,連我們也受到感染。磯沙蠶一浮到海面,就立即給人捕獲了。人們捕撈的方法層出不窮:有的用水桶、網兜、蚊帳,有的用椰葉編成的籃子,有的只徒手捕撈。一個遊客看見一個斐濟男子所用的方法更別出心裁。這個男子長得一頭濃密鬈髮,他把頭朝下扎進滿是磯沙蠶的海水裡,然後抬起頭來,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好把糾纏在髮裡的沙蠶甩掉在船裡。有些人迫不及待,立即品嘗自己的成果。我們看見他們一面吃得津津有味,一面繼續捕撈沙蠶。
這個令人嘖嘖稱奇的現象來得匆匆,去也匆匆,晃眼大海又回復平靜,要待明年才有機會再一睹這個奇觀。有人邀請我們嘗嘗活生生的磯沙蠶,我們婉言謝絕;寧可跟朋友一同上岸去,等炊坑裡的「太平洋魚子醬」烤熟,慢慢品嘗。磯沙蠶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烹調方法有水煮、烘焙、油煎。經過烹調的磯沙蠶,可貯存至少一星期。這是我們首次品嘗「太平洋魚子醬」,我們不得不承認,磯沙蠶的腥味不是人人都喜歡的。
告別的時候又到了。主人家務盡地主之誼,熱情款待,我們向他們道謝才離去。回味這次旅程,想到磯沙蠶按時群浮海面,時間甚至可預測得到;又想到珊瑚礁的生物相互依存;也想到生物的生活周期,紛繁複雜。我們對造物主敬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啟示錄4:11)
你要是打算到斐濟群島逛逛,可能想嘗嘗這些美味的磯沙蠶。或者,你寧願自備午餐。不管怎樣,到磯沙蠶再出現的時候,你可以肯定島上居民會熱切等待,令他們著迷的「太平洋魚子醬」浮到海面。
[腳注]
^ 5段 磯沙蠶群浮的現象也見於太平洋南部和西部,例如庫克群島、薩摩亞、所羅門群島、湯加、瓦努阿圖等。另外,據報在世界其他地區,例如馬萊群島、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日本,也有多毛綱環節動物(沙蠶)在海面大量出現。
^ 5段 每19年為一個默冬周期。
[第11頁的附欄或圖片]
哎喲!真的吃沙蠶!
哦!原來捕撈得來的並不是磯沙蠶。你放心之餘也許又感到驚奇。讓我們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生殖季節來臨時,磯沙蠶的尾部發生重大形態變化,而且迅速發育,成為生殖器官,稱為有性節。有性節充滿叫做配子的生殖細胞。這體節還長有眼睛和槳狀的附肢;一旦從母體脫落,就浮游到水面。有些不幸成為其他生物的晚餐,有些卻給人類捕撈,作為桌上佳肴。沒有遭殃的,外殼會在水中自動溶解,排精放卵。卵子受精看似機緣湊巧,其實是個天衣無縫的安排。由於浮游在水面的磯沙蠶數目很多,即使部分給吃掉也無礙受精過程進行。受了精的卵子變成幼蟲,棲息在珊瑚礁中,沙蠶的生活周期就這樣開始了。
由此可見,我們吃的其實是磯沙蠶的尾部,真正的磯沙蠶還活在珊瑚礁裡呢!
[第10頁的圖片鳴謝]
上圖:Sekove Bigitibau; 左圖、中圖和11頁的插圖:Paul Geragh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