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是福是禍?

是福是禍?

是福是禍?

工業國對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倚賴,深到哪個程度呢?丹尼爾·耶金在他的著作《令人羨慕的東西》裡說,石油和天然氣是工業國的命脈,也使工業國變成「碳氫社會」。提起這樣的社會,就令人想到燃料油、油脂、蠟、瀝青,以及其他常見的石油產品,例如飛機、汽車、船、黏合劑、油漆、聚酯衣服、膠底帆布鞋、玩具、染料、阿司匹林、除臭劑、化妝品、記錄磁盤、電腦、電視機和電話。在現代社會裡,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石油產品不下四千種。但自從人們的生活跟石油產品結下「不解之緣」後,禍患也隨之而來,情況的發展到底怎樣呢?

這個「君主」太無情

1940年底,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處於開戰邊緣。就在這時,納粹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迅速介入,以仲裁人身份居中調停。此舉是出於好意的嗎?希特勒的真正意圖,其實是要阻止蘇聯控制羅馬尼亞的油井而已。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多國聯手反擊伊拉克,為的也是石油。這些都絕非個別事件。歷史上多場戰爭衝突,皆因爭奪石油資源而起,受災地區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石油不僅是現代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政治爭鬥的核心所在,是少數政治強人為之瘋狂的對象。正如石油輸出國組織最近所說,石油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種戰略物資」。在國際政治角力的場合中,石油禁運往往是常用的制裁手段。油井、煉油廠和運油輪,也一直是恐怖分子的襲擊目標,因此而造成的生態大災難,並不罕見。

石油工業排放出二氧化碳,也被指破壞環境,令全球氣候反常。世界主要石油公司之一的墨西哥石油,就在一個報告中指出,在石油提煉的各個過程中,都有污染物排放出來。京都議定書簽署至今將近6年,汽油不錯已對環境減少污染,但不少成員仍覺得,這個由161個國家在京都開會達成的協議,對緩解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幫助不大。另一方面,石油輸出國組織卻說:「沒有石油,很多國家就沒有今天的經濟繁榮,沒有今天享有的大量財富。」但石油工業真的只有好處嗎?

有些人指出,鑽油和鋪設油管會破壞社會和生態環境。有些人則說,石油儲存量最豐富的沙特阿拉伯,也有越來越多人失業。石油輸出國組織主席阿里·羅德里格斯·阿拉克說:「工業國往往要求原油公司、煉油公司和消費者作出重大犧牲,得益的卻是政府。」

企業監察說:「石油仍然在位統治,但這個君主是冷酷無情的。」企業監察是個專責打擊企業問題活動的組織,包括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檢舉和訴訟,提出檢察起訴。

石油工業的前景究竟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