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核戰——威脅猶在?

核戰——威脅猶在?

核戰——威脅猶在?

《警醒!》日本撰稿員來稿

“每個有思想的人都為核戰憂心忡忡;每個科技發達的國家都為核戰部署。每個人都看出捲入核戰是愚蠢之舉;每個國家都有堂而皇之的藉口。”——天文學家卡爾·薩甘

1945年8月6日,一架美國軍用飛機向日本廣島投放了一枚原子彈,片刻間無數生命財產化為灰燼。這是戰爭中使用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過後,方圓13平方公里的廣島市區幾乎夷為平地,超過三分之二的建築物被毀。市內34萬3000名居民中,至少7萬人死亡,6萬9000人受傷。三天之後,第二枚原子彈落在長崎,導致3萬9000人死亡,2萬5000人受傷,市內大約一半建築物損毀。人類歷史上從未使用過威力如此強大的武器。世界從此改變,進入核子時代。幾年之後,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又研製出更具破壞力的氫彈。

共產國家和非共產國家之間的冷戰,刺激了超級核子武器及其運載系統的發展。當洲際彈道導彈問世時,整個世界陷入恐慌。這種導彈能夠在幾分鐘而非幾小時之內,向5600公里開外的目標國家發動核子攻擊。一艘潛艇裝載的核子導彈就足以炸毀192個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目標。據估計,當時的核武庫裡貯備了多達5萬個核彈頭!冷戰期間,人類處於核子大決戰的邊緣,這會是一場沒有勝利者,只有失敗者的戰爭。

冷戰結束

20世紀70年代,冷戰的緊張局勢趨於緩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說,「緩和的趨勢體現在兩次『戰略軍備限制談判』。在談判中,兩個超級大國就反彈道導彈,以及能夠裝載核武器的戰略導彈的使用作出限制」。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冷戰逐漸緩和,冷戰終於結束。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份報告稱,「冷戰的結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經年累月的核軍備競賽及對抗有望偃旗息鼓」。核裁軍的努力取得了成果,近年來拆毀了數百個核武庫。1991年,美蘇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條約不僅首次要求兩個核子超級大國限制生產戰略核彈頭,還要求兩國把已經部署的戰略核彈頭分別削減至6000枚。2001年底,美國和俄羅斯聲稱均已遵從條約要求,把戰略核彈頭削減至議定數目。在2002年簽署的《莫斯科條約》中,雙方就進一步削減核武器達成協議。條約規定,雙方須要在今後十年,把戰略核彈頭分別削減為1700枚到2200枚。

儘管這樣,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說:「核戰的威脅依舊存在,值此關頭,我們切不可疏忽大意。」他補充說:「21世紀初期,核衝突爆發的可能性依然是人類面臨的嚴峻現實。」廣島、長崎經歷的災難慘絕人寰,令人遺憾的是,一場比這慘劇更嚴重的核子災難仍在威脅著我們。是誰在威脅著人類社會?更重要的是,核子災難是無可避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