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開普勒——揭開了太陽系的奧秘

開普勒——揭開了太陽系的奧秘

開普勒——揭開了太陽系的奧秘

《警醒!》德國撰稿員來稿

在16世紀,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發現了一顆彗星。那個年頭,歐洲人對彗星又好奇又害怕。因此,當彗星在夜空中出現時,卡塔琳娜·開普勒就叫醒6歲的兒子約翰內斯,一起觀看。二十多年後,第谷去世了。皇帝魯道夫二世任命誰接任皇家數學家一職呢?就是約翰內斯·開普勒。當年才29歲的他,已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家數學家。開普勒一直擔任這個職務,直至去世為止。

開普勒不僅在數學方面極有威望,還在光學和天文學領域享負盛名。開普勒身材矮小,但聰慧過人,而且性格堅毅。就算面對巨大的壓力,他也不肯歸信羅馬天主教,為此飽受歧視。

數學天才

1571年,約翰內斯·開普勒在德國黑林山邊一個叫魏爾的小鎮出生,家境貧寒。靠著貴族捐贈的獎學金,開普勒得以接受高等教育。他在蒂賓根大學修讀神學,打算在路德會當牧師,但他在數學方面天賦極高,備受注意。1594年,奧地利格拉茨的路德會中學有數學老師去世,就聘用了開普勒任教數學。在格拉茨,他出版了第一部重要著作《宇宙的神秘》。

第谷是同時代的天文學家。他花了許多年時間觀測行星,並把觀察所得詳盡地記錄下來。第谷讀到《宇宙的神秘》,發現開普勒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天資極高,於是邀請他到布拉格附近的伊澤拉(現今捷克共和國境內)一起工作。當時,開普勒遭到宗教歧視,不得不離開格拉茨,就接受了第谷的邀請。就如上文所說,第谷死後,開普勒繼承了他未竟的事業。皇室雖少了一位認真嚴謹的天文觀察家,卻多了一位數學天才。

光學豐碑

要完全明白第谷的行星觀測資料,開普勒就得進一步了解光的折射。行星所反射的光進入地球的大氣層時是怎樣折射的呢?開普勒的解釋記錄在「對威蒂略的補充,天文光學說明」一文中。該文對中世紀的科學家威蒂略的書作了補充說明。開普勒的著作令光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也是第一個解釋視覺如何運作的人。

儘管這樣,開普勒一心要鑽研的是天文學,不是光學。早期的天文學家相信天空是一個空心的球體,而像鑽石般閃閃發光的星就黏附在球體的內表面上。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則相信行星全都繞著靜止的太陽運行,第谷就推測行星都繞太陽轉,太陽繞地球轉。由於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其他行星都是天體,所以當時人們認為行星都是完美的,它們的運行軌道必定是正圓,運行速度則恆常不變。開普勒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當起皇家數學家來。

開創近代天文學

開普勒利用第谷的行星觀測資料,研究宇宙運動規律,再根據自己的觀察作出結論。他不光有數學天賦,還有堅強的意志和無窮的求知慾。在研究火星的觀測數據時,開普勒做了7200個複雜的運算,可見他的工作能力卓爾不群。

研究期間,首先引起開普勒注意的就是火星。他孜孜不倦地研究觀測資料,看出火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不可能是正圓,只能是橢圓,太陽則位於橢圓的兩個焦點之一,這樣才符合觀測結果。雖然如此,開普勒意識到,要揭開天體的奧秘,就該研究地球,不該研究火星。馬克斯·卡斯帕教授說:「開普勒甚具創意,研究方法別開生面。」舉個例,開普勒運用星表的方式與眾不同。他不是用星表來研究火星,而是假設自己站在火星上觀看地球。他計算出地球運行的速度跟它至太陽的距離成反比。

開普勒終於明白,太陽不僅是太陽系的中心。太陽像是一塊大磁鐵,繞自己的軸心轉動,其引力影響著其他行星的運行。卡斯帕寫道:「這是個偉大的新觀念。自那時起,開普勒就一直朝這個方向進行研究,結果有所發現,後來命名為開普勒定律。」開普勒認為,行星和諧並存,全都受一套律則所支配,而研究火星和地球得出的定律,應當適用於所有行星。於是,他作出結論:所有行星都繞太陽運行,軌道為橢圓形,運行速度跟它們至太陽的距離有關。

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

1609年,開普勒出版了《新天文學》一書。這本書被認為是近代天文學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天文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部名作記錄了開普勒的頭兩個行星運動定律。1619年,開普勒在奧地利林茨出版的《宇宙和諧論》,則記錄了第三定律。這三大定律闡述了行星運動的基本規律,包括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形狀,行星運行的速度,及行星至太陽的距離跟其公轉周期的關係。

同期的天文學家對開普勒的發現有什麼反應呢?他們沒有領會開普勒定律的重要性,有些甚至大感驚訝,不敢置信。這也許怪不得他們。開普勒的著作以拉丁散文詩的風格寫成,叫人好像霧裡看花,不得要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開普勒的定律終於被人肯定。大約七十年後,牛頓根據開普勒的著作,提出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的概念。今天,開普勒是公認的偉大科學家,他使天文學脫離中古世紀的模式,進入近代天文學的發展。

歐洲陷入宗教戰爭

開普勒闡明第三定律的同一個月,三十年戰爭爆發。在那段時期(1618-1648年),歐洲發生宗教屠殺和劫掠,死傷枕藉,德國更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人們廣泛搜捕行巫術的人。開普勒的母親被控行巫術,但得以死裡逃生。可是,據說開普勒的薪俸在戰前就沒有如期發放,戰爭期間更是被一拖再拖。

開普勒是個路德會信徒,一生受盡宗教迫害和歧視。由於不肯歸信羅馬天主教,他被迫離開格拉茨,落得一無所有。在伊澤拉,又有人來遊說他改信。但開普勒認為崇拜偶像和聖人是不對的,是魔鬼想出來的主意。在林茨,一些路德會信徒相信上帝無所不在,開普勒不認同這個想法,結果不可以參加主的晚餐。(見本刊20,21頁)開普勒對宗教歧視深惡痛絕。他認為既然天體和諧並存,人類也該和諧共處。他信念堅定,不把迫害當一回事。他說:「為了信仰,為了基督的榮耀,而要和許多弟兄一起受苦,忍受迫害和羞辱,撇下房屋、田地、朋友、家人,我感到無上光榮。」(《開普勒傳》,恩斯特·肯納著)

1627年,開普勒出版了《魯道夫星表》。他認為這是自己在天文學方面的重要成就。《魯道夫星表》和他早期的著作不同。它受到廣泛的讚譽,不久就成為天文學家和航海學家必備的指南。1630年11月,開普勒於德國雷根斯堡去世。開普勒死後,他的同事仍不住地驚嘆他「對最深邃的秘密,能提出如此確鑿的證據,擁有如此淵博的知識」。開普勒揭開了太陽系的奧秘,對這樣的讚譽實在當之無愧。

[第26頁的精選語句]

開普勒是公認的偉大科學家,他使天文學脫離中古世紀的模式,進入近代天文學的發展

[第27頁的精選語句]

開普勒對宗教歧視深惡痛絕。他認為既然天體和諧並存,人類也該和諧共處

[第27頁的附欄]

開普勒的占星學和宗教信仰

約翰內斯·開普勒在天文學方面有許多重大發現,因而聲名大噪。儘管他摒棄「許多關於星宿主宰命運的說法」,還是寫了大量有關占星學的書,可見他多少也受到當日流行的宗教思想影響。

對一般基督教所主張的三位一體,開普勒深信不疑。「他堅信天體幾何象徵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可見的受造宇宙實際反映三位一體這個神聖的奧秘(父上帝是中心;子基督是圓周;聖靈是介於兩者的空間)。」(《不列顛百科全書》,英語)

牛頓爵士又怎樣看三位一體這個教義呢?跟開普勒恰恰相反,牛頓不接受三位一體。他提出的主要理由是,他曾想要證實教會的說法和有關三位一體的信條,但發現聖經並不支持這個教義。牛頓堅信聖經說耶和華上帝是至高的統治主,而耶穌基督的地位是低於他父親的。 *哥林多前書15:28

[腳注]

^ 30段 參看《守望台》1977年10月15日刊628-631頁。

[第24-26頁的圖解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今天,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仍被視為近代天文學的開端。行星運動定律的概略如下:

1 所有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

← 太陽 ←

↓ ↑

↓ ↑

行星 ● ↑

→ → →

2 行星越接近太陽,運行的速度就越快。無論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遠是近,聯繫行星和太陽中心的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

行星運行的速度加快

行星運行的速度減慢

A ● B

↓ ↑

↓ 太陽

A

● B

A

● B

換句話說,假設在每個例子中,行星從A 點運行到B 點的時間 都是相等的,那麼陰影部分的面積 也是相等的

3 行星繞太陽運行一週所需的時間,稱為行星的公轉周期。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至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比例

[圖表]

行星 水星

與太陽的距離 *0.387

公轉周期(年) 0.241

周期的平方 0.058 *

距離的立方 0.058 *

行星 金星

與太陽的距離 0.723

公轉周期(年) 0.615

周期的平方 0.378

距離的立方 0.378

行星 地球

與太陽的距離 1

公轉周期(年) 1

周期的平方 1

距離的立方 1

行星 火星

與太陽的距離 1.524

公轉周期(年) 1.881

周期的平方 3.538

距離的立方 3.540

行星 木星

與太陽的距離 5.203

公轉周期(年) 11.862

周期的平方 140.707

距離的立方 140.851

行星 土星

與太陽的距離 9.539

公轉周期(年) 29.458

周期的平方 867.774

距離的立方 867.977

[腳注]

^ 61段 相對於地球至太陽的距離而言。例如,火星至太陽的距離是地球至太陽的距離的1.524倍。

^ 63段 請注意在這個圖表中,每個行星的這兩個數字都相等或十分接近。行星離太陽越遠,兩個數字的差異就越大。後來,牛頓發現了正確的計算方法,就是把太陽和行星的質量也都計算在內,於是在萬有引力定律中修正了開普勒第三定律。

^ 64段 請注意在這個圖表中,每個行星的這兩個數字都相等或十分接近。行星離太陽越遠,兩個數字的差異就越大。後來,牛頓發現了正確的計算方法,就是把太陽和行星的質量也都計算在內,於是在萬有引力定律中修正了開普勒第三定律。

[第24頁的圖片]

木星

[第24頁的圖片]

哥白尼

[第24頁的圖片]

第谷

[第24,25頁的圖片]

開普勒

[第25頁的圖片]

牛頓

[第25頁的圖片]

金星

[第26頁的圖片]

海王星

[第26頁的圖片]

開普勒的望遠鏡和著作

[第27頁的圖片]

土星

[鳴謝]

Courtesy of NASA/JPL/Caltech/USGS

[第24頁的圖片鳴謝]

哥白尼和第谷: Brown Brothers; 開普勒: Erich Lessing/Art Resource, NY; 木星: Courtesy of NASA/JPL/Caltech/USGS; 行星: JPL

[第25頁的圖片鳴謝]

金星: Courtesy of NASA/JPL/Caltech; 行星: JPL

[第26頁的圖片鳴謝]

望遠鏡: Erich Lessing/Art Resource, NY; 海王星: JPL; 火星: NASA/JPL; 地球: NASA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