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山乃養命之源

山乃養命之源

山乃養命之源

「登上崇山讓心靈得到啟迪。讓山野的寧靜流進你心,就如陽光散落在樹葉之上。山風振奮了你,暴風傳你力量,此刻的掛慮,就如秋葉片片飄落。」——約翰·繆爾,美國作家及博物學家。

誠如百多年前約翰·繆爾所說,崇山峻嶺,自有魅力,足以牽動心靈。山嶺雄偉壯麗,叫人肅然起敬;山區生物繁多,令人讚嘆不已;山林寧謐恬靜,使人平靜舒懷。每年千萬遊人訪遊崇山峻嶺,觀賞迷人的景致,開闊心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署長克勞斯·特普費爾說:「遠古以來,山嶺就隱藏著難以抗拒的魅力,是人類社會和文化的靈感來源。」

不過,如今山岳正受到威脅。多年來,山區由於位處荒僻,人跡罕至,才不致被過度開發。聯合國最近的一個新聞稿指出:「由於人類大興土木,開墾耕地和其他導致長遠後果的因素,使餘下的荒山野地也迅速消失。」

在地球的陸地面積當中,大部分都是山岳。全球差不多一半人口依靠山區的資源為生。此外,數以百萬計的人也住在山區。對人類來說,崇山峻嶺不僅是平靜遼闊草原的配襯而已。現在讓我們探討一下山岳對人類的貢獻。

山岳貢獻良多

天然水庫。世上不少大河源於山上,許多水庫也收集山嶺的水。位於北美洲壯闊的科羅拉多河和格蘭德河都發源於落基山脈。全球約有一半人口住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在這裡的喜馬拉雅、喀喇昆崙、帕米爾和西藏地帶,群山連綿不絕,落在這些山脈的雨水,成了東亞和南亞居民的養命之源。

特普費爾解釋:「山是天然水庫,對所有生物十分重要,關係到人類的福利。山頂出現問題,低地、淡水湖泊,以至海洋裡的生物也會受影響。」在很多地方,冬季頂峰積雪,春夏兩季融化,雪水漸次釋放出來,滋潤大地。在乾旱地方,耕地都依靠遙遠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來灌溉。被森林覆蓋的山坡像海綿一樣吸收部分雨水,讓其餘的雨水從山坡慢慢流進江河,不致造成洪水泛濫。

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多元生態。山區荒僻偏遠,土地不宜耕作,很少受到人類干擾。由於這緣故,有些可能在低地消失了的動植物群,倒可以在山區生存。例如,馬來西亞基納巴盧國家公園位處山林地帶,面積比紐約市小,卻有4500種植物在其中生長,超過全美國植物種類的四分之一。中國的大熊貓、安第斯山的禿鷲、亞洲中部的雪豹和無數瀕危絕種的動物,都以山岳為家。

《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據生態學家估計,「目前已知的陸地植物和脊椎動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種類集中在地球不到百分之2的土地上」。有些地區人跡罕至,土地肥沃,大量物種在那裡繁殖,科學家稱為生物熱點。這些熱點大都位於山區,動植物種類多樣化,我們人人都能得益。一些主要的農作物,如墨西哥高地的玉米、秘魯安第斯山脈的馬鈴薯和番茄(又叫西紅柿)、高加索山脈的小麥等,都是來自野生植物,這些野生植物現今仍在山上生長。

度假與觀光。山岳風景秀麗,當中有雄偉的瀑布、美麗的湖泊。山巒氣勢磅礴,確是世界奇觀。所以,世上三分之一受保護地區都在山區裡。這些保護區吸引了不少遊客。

國家公園即使地處偏遠,也能吸引世界各地數百萬的遊客慕名而來。遊人不惜渡海越洋,到阿拉斯加的迪納利國家公園,只為一睹北美最高山峰——麥金利峰的真貌。遊人登臨大裂谷,遠眺巍峨的乞力馬扎羅山和梅魯火山,觀賞在這兩座雄偉山嶺之間的野生動物群。遊人蜂擁而來,山區居民固然受惠,但旅遊業若不受到管制,就會破壞脆弱的生態系統。

知識寶庫

千百年來,山區居民在惡劣環境下學會了掙扎求存。兩千年前,山區居民在山坡開闢梯田,這些梯田至今仍作耕地用。他們馴養一些適應在高山居住的動物,如羊駝和犛牛。山區居民的傳統知識一代傳一代,對於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山岳十分寶貴。

世界監察協會的艾倫·德寧解釋:「各大洲都有遼闊而且人煙稀少的偏遠山區,這些山區有賴當地居民的守護。他們擁有豐富的環保知識,……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的貢獻能媲美現代科學。」我們不但要保護山上的天然資源,也要保存山區居民累積的環保知識。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辦了2002年國際山岳年,強調人類的存活跟山岳息息相關。山岳年的口號是「我們都是山岳之民」,目的是要提高人們關注山岳正面對的問題,以及尋找保護方法。

現今人人都急需關注山岳的問題。2002年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比什克舉行的全球山岳高峰會上,一個重要的演說指出:「我們只顧享用山岳豐足的資源,卻忽視了山區居民的苦況,也不關心保護山岳的生態系統。」

山岳和山區居民面對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怎樣影響到我們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