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聞點滴
世聞點滴
狗兒生活多不賤
《悉尼先驅晨報》報導,「澳大利亞人花在寵物身上的開支,比政府撥出的對外經濟支援還要高。澳大利亞人買給寵物的產品林林總總,有狗兒救生衣、鑽石飾物和口腔清新劑等,每年開支高達22億澳元」。寵物店東主賈森·克注意到,過去十年,人們對寵物的態度改變了。他說:「以前的狗,只會被人安置在屋外的後院裡,身上布滿蚤子,咀著骨頭把玩。今天呢,牠們已跟主人住在房子內,有自己的絨毛睡床,還佩戴起人造鑽石鑲嵌的頸圈。」他看出這是個賺錢的機會,既然主人把寵物當成家人,又在牠們身上大灑金錢,給牠們買許許多多的昂貴產品,商人就不愁沒有生意。然而,《悉尼先驅晨報》指出,雖然在一些主人眼中,寵物「也有人類的需要,甚至有審美情趣,我們卻看不出,一件50元的玩具,如何會比一件5元的玩具更容易討好狗兒。看來主人給寵物豐富的物質享受,無非想向寵物宣示愛心而已」。
噪音污染法不容
沒完沒了的噪音,使居於城市的人難享安寧。西班牙報刊(ABC)報導,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噪音甚至可以危害身體健康。西班牙憲法法院認同這個看法,因此裁定一家公眾娛樂場所違反了該市有關噪音污染的禁令。法院表示,製造過量的「噪音是侵權行為,它侵犯了個人的基本權利,使人無法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無法保障個人和家人的隱私,以及無法保障住所不受侵擾」。法院指出,噪音污染要是達到嚴重程度,更會使人出現「聽覺毛病、失眠、神經衰弱、高血壓,甚至暴躁的行為」。
戰火孤雛難度日
德國《萊比錫人民報》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計,在盧旺達死於種族屠殺的80萬人中,有30萬個是兒童。據估計,盧旺達有超過10萬個兒童沒有家庭,完全沒有成年人照料。該報指出,「他們一無所有,天天生活在赤貧中」。
能操雙語好防老
《多倫多星報》報導,「能說雙語的人即使年華漸老,也較容易保持『思想敏銳』」。約克大學心理學家艾倫·比婭莉斯托克請來了104個年齡由30至59歲和50個年齡由60至88歲的成年人,就他們的認知能力做個測驗。這兩批人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都很接近,而在各自的年齡組別中,都有一半的人是會說兩種語言的。每個接受測驗的人需要完成一個很簡單的任務,而這個任務牽涉到他們要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方案之間選擇一個,研究人員會記錄他們反應的快慢。該報報導,「測驗結果顯示,能操兩種語言的人反應較快」。比婭莉斯托克指出,在日常生活上,操雙語的人經常要在兩種語言之間作選擇,腦袋就要不停地操作,以決定用哪種語言回答別人。「這種長期的訓練,使腦袋得到保護,即使一個人年歲漸長,仍能保持思路清晰。」
聖經政治道不同
路透社報導,「英國一本剛出版的祈禱書,大幅修改了聖經中一些受人喜愛的禱告和詩文,希望這有助於信徒反思第三世界的債務和公平貿易等問題」。在《和平與公正》這本袖珍禱文中,耶穌在主禱文裡說的一句話,「我們今天所需的食物,求你今天賜給我們」,被竄改為「當我們努力保衛家國和爭取公平薪酬之際,求你賜我們所需的食物」。同樣地,在詩篇第23篇中,「我雖然走在漆黑的谷中」這句話也被刪去,以「主啊,即使爆發大規模的暴力衝突,我也不會害怕」來取代。據倫敦《每日電訊報》說,恪守傳統的人認為這本96頁的新書是「一本褻瀆上帝的劣作,庸俗兼含有侮辱成分」。
為增收入寧墮胎
《悉尼先驅晨報》報導,跟許多人的想法不一樣,「在澳大利亞,到醫院要求墮胎的病人中,大部分是中產階級的已婚[女子],而不是濫交的年輕人」。夫婦是否生育,背後原因往往是基於經濟考慮。雙方可能想到,有了子女後,丈夫還可以全職工作,妻子就只能撥出部分時間上班,導致家庭收入大減。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口統計學教授彼得·麥克唐納指出,「婦女做了媽媽後,就得犧牲事業和經濟了。沒有子女的[女性]收入水平相當高,但如果有了孩子,收入就會大減」。根據《悉尼先驅晨報》,澳大利亞每三個懷孕的女子中,就有一個選擇墮胎。
子交損友父母憂
《紐約時報》報導,在美國,「青少年所交的朋友中,如半數以上經常有性關係、喝醉酒、吸煙和服用大麻的話,他們醉酒、吸煙、吸大麻的可能性也比其他年輕人分別高31倍,5倍半和22倍半」。這個由哥倫比亞大學毒癮和濫用藥物研究中心進行的調查,訪問了500個家長和1000個年齡由12至17歲的年輕人。該中心的主管小約瑟夫·卡利法諾表示:「答案很清楚,父母如有12至17歲的子女,就該留意他們跟什麼人約會,試試認識他們的朋友。」他補充說:「父母跟子女一起進餐時,若主動談及約會、喝酒、毒品等事,可以提醒子女,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遠離毒品。」
求愛不遂竟自殘
倫敦《泰晤士報》報導,「英國成為歐洲自殘身體案例最多的國家」。英國急疹部門每年處理的蓄意自我傷害案例多達15萬宗,有些傷者用刀自割,他們大部分為年輕人。《泰晤士報》指出,「每8個自殘身體的年輕人中,7個是女性,只有一個是男性。雖然如此,男子自殘身體的案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升了超過一倍」。這些人自我毀傷,看來是「治療感情創傷的手段,也是對感情麻木的人作出控訴的方法」。精神健康基金會的安得魯·麥卡洛克表示,這些數字反映出,「我們的年輕人正面對越來越多的難題,而他們又不懂得怎去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