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緊缺,成因何在?
房屋緊缺,成因何在?
36歲的約瑟芬有3個兒子,最小的6歲,最大的11歲,他們住在非洲一個大城市的郊區。約瑟芬靠撿拾塑料瓶子,賣給附近一個廢料回收站來養家活口。她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一整天,卻連2美元也賺不到。在那個城市,像她這樣的微薄收入幾乎沒法讓一家人吃飽,也不夠孩子上學的費用。
到了晚上,約瑟芬回到這個所謂的家。房子的牆壁是用細枝條、黏土和曬乾的泥磚砌成。屋頂由幾片鏽跡斑斑的鐵皮加上錫皮和塑料覆蓋,還堆了幾塊石頭、木頭
和廢金屬板,免得屋頂被大風掀掉。「門」和「窗」就是幾個破舊的黃麻袋,不能抵禦惡劣天氣,更別說阻止人闖進來。可是,就連這樣一間陋屋也不算真正屬於她。約瑟芬和孩子們無時無刻不擔心會被驅逐。他們這簡陋的家所在之地,很快就會被用來擴建為鄰近的一條道路。可悲的是,這樣的情形比比皆是。
居住環境惡劣
羅賓·謝爾是國際住房援助計劃的高級官員,他說:「住在簡陋棚屋裡的孩子為自己的住所感到羞恥,……家裡總有人生病,……不知道哪一天政府官員或者土地的主人會來拆除他們的房子。」
這樣的居住環境迫使父母總是為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擔憂。雖然他們勞勞碌碌,卻仍無法改善生活狀況,因為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
一個局外人或許會很輕易地認為,窮人只要肯動腦筋想辦法,就能改善生活狀況。但僅告訴人要自力更生,並不能解決問題,導致房屋緊缺的強大因素是沒有人能控制的。研究人員認為人口增長、急速城市化、自然災害、政治動亂和長期的貧困都是主要原因。以上的五個因素就像五個手指,這些手指都緊緊握成一個拳頭,把世上的窮人擠壓得苦不堪言。
人口壓力
預計每年,世界有6800萬到8000萬人口需要解決住房問題。據聯合國人口基金報告,世界人口在2001年超過了61億,到2050年則會達到79億和109億之間。更值得留意的是,未來20年內百分之98的人口增長都會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激增,要提供足夠的合適住所確實是個很大的挑戰,更何況在大多數國家,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都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裡,令問題變得難上加難。
急速城市化
大城市如紐約、倫敦和東京等,時常被視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結果,人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從農村湧進城市裡。
以中國為例,其經濟正在快速增長。結果,據一份報告估計,在接下去的幾十年
中,單單在主要城市地區就需要新增2億所房子和公寓。這幾乎是現今全美國房子和公寓總數的兩倍。怎樣的房屋建築規劃能跟得上這樣的需求呢?世界銀行說,「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裡,每年大約新增1200萬至1500萬個家庭,這就需要有同等數量的住房」。由於這些窮人無力承擔住房費用,他們被迫在任何只能擋風避雨的地方住下來,通常這都是一些沒有人願意居住的地方。
自然災害和政治動亂
由於貧窮,許多人迫不得已要住在洪水、地震和泥石流多發的地區。舉例說明。據估計,在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就有50多萬人「棲宿在臨時搭蓋的房子裡,而這些房子位於陡峭的山坡上,常受到山泥傾瀉(泥石流)的威脅」。或許你還記得1984年在印度博帕爾發生的工業事故,當時有幾千人罹難,受傷的人更不計其數。為什麼傷亡人數這麼多?主要是因為附近的貧民窟不斷增建,擴展到離工廠地界還不到5米的地方。
內戰之類的政治動亂也使房屋緊缺問題日漸加劇。一個人權小組在2002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從1984到1999年,內戰迫使土耳其南部的150萬人要背井離鄉,許多村民顛沛流離,四處尋找落腳之處。他們通常跟親戚和朋友擠在臨時搭建的棚屋、租來的房子、農場或建築工地裡。據報,有幾個家庭住在馬廄裡,超過13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共用一個廁所,院子裡也只有一個水龍頭。其中一個難民說:「我們不想這樣過下去了,這地方本來是給牲口住的。」
經濟停滯不前
居住環境和窮人的經濟情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先前提到的世界銀行報告,單單在1988年,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裡就有3億3000萬貧民,在將來情況也不會怎麼改善。如果人窮得連衣食等必需品都買不起,又哪有錢租用或建造像樣的房子呢?
由於利率高和通貨膨脹,許多家庭都不敢妄想向銀行貸款。水、電、燃料費用昂貴,令人無法擺脫經濟困境。某些地方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20,許多家庭入不敷出。
除了上述的原因,還有其他因素,迫使世上各地的億萬貧民住在不合規格的居所裡。廢棄的公共汽車、集裝箱(貨櫃)和紙箱就是他們的家。樓梯底、塑料板和廢棄木材搭蓋的臨時居所,就是他們擋風避雨的地方。甚至荒置的工地也成了有些人的家。
作了什麼努力?
許多人、組織和政府對房屋緊缺的問題深表關注,而且致力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成立了幾個機構來幫助建造廉價房屋。在南非,始於1994年的房屋建築規劃,到現在已興建了超過100萬所有四個房間的房子。肯尼亞也制定了目標遠大的房屋政策,每年在市內要建造15萬所房子和公寓,而在農村更要多建一倍。其他國家,比如馬達加斯加,正致力研究怎樣建築廉價的房屋。
像聯合國人居署這樣的國際組織,成立的宗旨是要顯出各國政府決心要「防止和處理大規模城市化所引發的問題」。非盈利組織和民間組織也挺身幫忙。一個非盈利組織在各地總共幫助了15萬個家庭改善居住環境。該組織估計,到2005年他們
會幫助100萬人找到簡單、像樣、廉價的房屋。“許多這樣的組織非常樂意提供實用的建議,使居住在惡劣環境的人知道怎樣應付,甚至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處境。所以,如果你需要幫助,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安排。另外,還有許多事是你可以做的,好改善家居情況。(參看第7頁附欄「家居與健康」)
然而,無論你能否改善自己的處境,房屋緊缺問題也解決無望。導致房屋緊缺的各種因素好像一個握緊了的拳頭,任何人或組織都沒有能力把它鬆開。越來越多國家急需經濟發展和人道主義的援助,但國際社會卻束手無策。窮人的生活越來越艱苦,而每年數百萬的兒童就在貧困家庭中出生。那麼,房屋緊缺問題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呢?
[第7頁的附欄]
家居與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要促進健康,房子至少應有以下的設施:
▪ 能夠擋住雨水的房頂
▪ 能抵禦惡劣天氣、阻止動物闖進來的牆壁和門
▪ 門和窗都要裝上紗窗,防止昆蟲飛進來,尤其是蚊子
▪ 房子四面都有遮篷,這樣在炎熱的季節,陽光就不致直接照射在牆壁上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非洲的傳統茅屋
多年來,傳統的房子分散非洲各地,大小形狀各有不同。例如,在肯尼亞基庫尤人和盧奧人的社區裡,人就喜歡圓形的牆壁和圓錐形、蓋草的房頂。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馬賽人的社區,人就喜歡略呈長方形的房子。在東非沿岸地區,有些房子用茅草蓋頂,茅草垂到地面,看起來像一個蜂巢。
由於大多數建築材料都很容易獲得,很少人沒有房子居住。例如,泥土跟水和起來就有建築用的泥了,附近森林就可以找到木材、蘆葦、竹葉和草。因此,不論多貧多富,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房子。
當然,這樣的房子也有許多缺點。由於大部分房頂是用易燃材料建造,所以很容易著火。此外,如果有人要在泥牆上挖洞闖進來,也是輕而易舉的事。難怪許多非洲人逐漸建造較堅固耐用的建築物,取代傳統的茅舍。
[鳴謝]
資料來源:《非洲傳統建築物》
茅屋:Courtesy Bomas of Kenya Ltd-A Cultural, Conference, and Entertainment Center
[第5頁的圖片]
歐洲
[鳴謝]
© Tim Dirven/Panos Pictures
[第6頁的圖片]
非洲
[第6頁的圖片]
南美洲
[第7頁的圖片]
南美洲
[第7頁的圖片]
亞洲
[第6頁的圖片鳴謝]
© Teun Voeten/Panos Pictures; J.R. Ripper/BrazilPhotos
[第7頁的圖片鳴謝]
JORGE UZON/AFP/Getty Images; © Frits Meyst/Panos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