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小心「白色雪龍」!

小心「白色雪龍」!

小心「白色雪龍」!

《警醒!》瑞士撰稿員來稿

什麼東西「無翅能飛,無手能打,無眼能看」?——這是從中世紀流傳至今的一個關於白色雪龍的謎語。

雪崩會「吞吃」登山者,甚至可在眨眼間埋沒整個村莊,稱之為白色雪龍實在適當不過,人們也因此稱之為白色死亡。這種令人畏懼的現象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如果你居住在白雪皚皚的山區,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但如果你住在熱帶地區,或低海拔地區,你也許覺得無關緊要,因為除非你在白色雪龍的轄區內旅遊,不然這「雪龍」就完全傷不了你。

雪崩發生在下雪頻常而且降雪量大的高山上,是突然間發生的。雪崩發生的時候,巨大的雪塊、冰塊、泥土和石塊混雜著樹幹之類的東西,沿山腰一湧而下,或是飛越懸崖,通常它所到之處,無一不被掃蕩淨盡。雪崩這條「雪龍」本身不但能量巨大,破壞力強,「龍頭」前形成的氣壓也會毀壞密林和沿途的橋梁、道路或鐵路之類的設施。

自然現象

威力巨大的雪塊大都是由小小的雪花組成的。究竟綿綿的雪花是怎樣變成嘯聲沖天的致命雪崩的呢?我們認識雪的特性就會找到答案。雪有不同的形狀——結晶狀、小球狀和顆粒狀。結晶狀的雪片總是六角星形的,樣式多得不可勝數。每一片雪花都可說是一個奇跡。它們掉到地上以後,由於溫度變化和積雪壓力,晶體逐漸變小,並且改變形狀。在短短的24小時之內,30厘米厚的新雪就會被壓縮成只有10厘米。

由於雪花的形狀不同,覆蓋山體的積雪的穩定性也有所不同。六角形的晶體會互相扣鎖,而球狀和顆粒狀的則會相互打滑摩擦,使雪層不穩定,容易滑離下面的堅固表層。因此,雪的類型、降雪量、地形的險峻程度、溫差以及風力大小都會影響雪崩的發生。經過積雪覆蓋的險峻地帶時,就算是一個人或一隻動物的體重都可能無意間觸發一場雪崩。當然,還有其他類型的雪崩。

顆粒狀雪和晶狀雪混合成的粉狀的鬆散積雪深受滑雪的人喜愛。這種新鮮的雪被強勁的陣風吹到空中,就會引起乾雪崩。由於雪很輕,會被吹到空中,之後以每小時300公里的速度猛然降到山谷。這時,雪崩龍頭前的氣壓極其強大,這樣的空降雪崩會掀翻屋頂,甚至在區區幾秒內就可摧毀多幢房屋。

一種最致命的雪崩是硬板雪崩。這種板狀雪崩是大量已經壓實的舊積雪經過一段時期以後引發的。當上層的雪體斷裂,巨大的冰體就會以每小時50到80公里的速度滑下山坡。這種堅硬的雪體也可能懸露在懸崖邊上,對滑雪者而言非常危險,因為只是一個滑雪者的體重就足以使雪板斷裂、引發雪崩,他可能在幾秒內就被埋沒。

在春季發生的雪崩更加危險。潮濕的雨水或明媚的陽光都會使雪變軟,時常引發濕雪雪崩。雖然濕雪向下滑移的速度比較慢,但也許覆蓋整個山坡的雪體都會一起向下滑。雪體下滑時,會將石頭、樹木和土壤一併帶起,在雪崩終點堆起道道岩屑土壁。

一種類似雪崩的現象叫冰川,或冰崩。冰川就是巨大的板狀冰塊。在嚴寒地帶或山窪地區或是背陽的山坡,積雪無法消融,就逐漸凍結成堅固的冰。冰川下滑速度非常緩慢。由於冰川的活動可以預測得到,所以很少造成災害。

雪崩會在哪些地方發生?

在地球上,不是所有下雪的地區都會發生雪崩。只有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山上,遇上寒冷多雪的天氣才會發生雪崩。統計數據表明,每年全世界大約會發生一百萬次雪崩。經常發生雪崩的危險地帶包括: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北美洲的落基山脈、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當然還有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它從法國沿東北方向貫穿瑞士、德國和奧地利。在這些山區裡有人居住的地方,每年平均有200人死於雪崩,其中,在瑞士喪生的平均有26人。

兩場破壞性最強的雪崩發生在秘魯的安第斯山脈。1962年,海拔6768米高的瓦斯卡藍山上冰帽厚達50米,有一塊長達1公里的冰體斷裂而下。這塊冰體足有四百萬噸重,體積有紐約帝國大廈(102層,高381米)的四倍!冰體在15分鐘內高速滑移了18公里,結果埋沒了7個村莊。雪崩的岩屑厚達13米,覆蓋了方圓兩公里的面積,大約有三千至四千人葬身其中。1970年,類似的事件在舊地重演。這次,地震震鬆了北部山頂的冰帽,山體也崩塌了。千萬噸的積雪、石塊和冰塊以每小時300公里的速度穿越狹窄的山谷,鏟起沿途的大石和房屋。據估計,約有二萬五千人喪生。怎樣才能保護山區居民,避免這樣的慘劇發生呢?

雪崩可以避免嗎?

有些雪崩是可以避免的,其他的則難以避免。氣候造成的雪崩是季節交替的必然結果,就像屋簷排雨一樣不可避免。在這類雪崩的常發地區,當地政府已學會亡羊補牢,禁止民眾在危險地帶建造房屋,並且建造了隧道和長廊以保護道路交通。另一方面,有些雪崩是由罔顧規矩的人引發的,例如,有些滑雪的人喜歡冒險,漠視雪崩的警告和禁令。這類雪崩的災害是可以避免的。

瑞士政府汲取教訓,採取防範措施,於1931年成立了一個瑞士研究委員會。1936年,第一隊勇敢的研究員在魏斯崖山區的達沃斯鎮較高的地方——海拔2690米的高度開始作科學研究。後來,1942年,瑞士降雪及雪崩研究聯合協會成立了。山上不同的地區建了好幾個現代化的天文氣象台。這些機構使政府可以預測氣候的變化。他們定期發出廣播,警告市民哪些山坡有雪崩的危險。

然而,不可預見的氣候變化仍然存在,危險不能完全消除。因此,每一個生活在雪崩多發地帶或冬季在山區度假的人都必須意識到,自己有責任避免引發雪崩。以前人們普遍認為,聲波可能會引發雪崩。有趣的是,在法國有人用噴射式飛機作低空飛行試驗,結果表明,飛機的聲波不會引發雪崩,人的聲音也不會。

當局採取的防護措施

人在山區定居之後,很快就意識到雪崩的危險。為了防止雪崩埋沒自己的房屋,他們在居住地上方的山坡上建造了「禁伐林」。這項保護卓有成效,因此禁伐林被當地政府保存至今,這是對付雪崩最天然的防護方法。經驗表明,這些森林的樹木必須非常密集,每1公頃要有好幾百棵樹,樹木的年齡應當有大有小,樹種也應有所不同。

近來,工程師建造了固定在混凝土上的金屬柵欄,安置在防護林的上方、冰雪易融易裂、容易造成雪崩的地方。這些柵欄的高度可達4米,但要在所有的山坡上都安置這樣的柵欄,造價就太昂貴了。為了保護柵欄不會因雪崩而被「連根拔起」,工程師還在坡底用泥土和石塊建起巨大的護堤,好降低雪崩的衝擊力。這些護堤可以改變雪崩的方向,防止雪崩直接衝擊村莊和山谷的房屋。其他類型的護堤還有2米厚、5米高的V字形的土牆。V形的頂點在上,可以將雪崩一分為二,往兩個不同方向偏轉。V形護堤的兩條邊有90或120米長,可以保護整個城鎮。當村莊的公路要道或鐵路幹線受雪崩威脅的時候,最好的、也是最貴的保護設施則是用木、鋼鐵和混凝土建造的隧道或長廊。

另一個預防雪崩的方法是將巨型雪體化整為零。例如,加拿大軍隊每年冬天都會在各城鎮之間巡邏,在雪體引發雪崩、覆蓋道路之前,就以射擊爆破的方法將其分解。他們用這種方法保護貫穿加拿大的高速公路。瑞士也在一定程度上運用這種方法防止雪崩。他們向雪體不穩定的山坡射擊或者從直升機投擲炸藥來化解雪體。

雪崩求生法

滑雪者和登山者應該等到山坡安全檢查完畢後才起行。千萬不要漠視當地的雪崩警告!記住,即使最有經驗的專業滑雪者也會葬身雪海。如果你突然遭遇雪崩,不要驚慌!專家建議,這時你要像在海裡「游泳」那樣,好使你處於雪體表面,或者將一隻手臂盡量地高舉過頭,好讓救援人員知道你的位置,同時,用另一隻手掩住口鼻。救援數據表明,在遭遇雪崩後超過半小時,受害者生還的幾率只有一半。現在,有些滑雪者還會攜帶使用電池的信標發送機。既然因雪崩而喪生的情況時常發生在高海拔地區,救援人員就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拯救遇難的人。

多個世紀以來,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奧古斯丁會的修士一直飼養聖伯納德犬(又叫聖伯多納犬)。這種狗十分強壯,精力十足,可以鑽進深厚的雪層,也可以忍受低溫天氣、抵擋寒風吹襲。它們有極其敏銳的方向感,對於人類不易察覺的聲音和動靜也非常敏感。它們已經拯救了數百人的生命。今天的救援犬大多數是德國牧羊犬,也有其他品種的狗受訓成為救援犬。此外,電子設備也卓有成效,救援人員運用探測器仔細搜索也挽回不少生命。但這些方法都比不上訓練有素的救援犬。

現在我們知道了,「無翅能飛,無手能打,無眼能看」指的是一種自然現象,展現了自然界的強大力量。我們對於白色雪龍,實在不可掉以輕心。

[第19頁的精選語句]

如果你突然遭遇雪崩,你要像在海裡「游泳」那樣

[第18頁的圖片]

人們以為聖伯納德犬時常帶著白蘭地小酒桶,其實牠們在實際的救援行動中並不會帶酒桶

[第17頁的圖片鳴謝]

AP Photo/Matt H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