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洗禮堂——默默見證往日的浸禮

洗禮堂——默默見證往日的浸禮

洗禮堂——默默見證往日的浸禮

《警醒!》法國撰稿員來稿

2001年,法國一份報紙的頭條寫著:「大教堂舉行全身浸禮」。可是,文章旁邊的圖片卻顯示,一個新歸信的天主教徒站在大大的洗禮池中,水深至膝,而一個主教則把水倒在他頭上。這樣的洗禮方式,在世界各地的天主教會都屢見不鮮,因為自從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以後,教會就趨向於舉行半身浸禮,只讓新信徒的一部分身體浸在水中。另外,大部分天主教徒還是嬰孩時就被人灑水在額上,表示他們領了洗。那麼我們很想知道,到底哪種浸禮才是跟施浸者約翰及耶穌門徒所施的浸禮一致呢?今天,基督徒的浸禮應該採取什麼形式?看看洗禮堂的歷史,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

浸禮的起源及含義

最初,基督徒受浸時,要全身浸入水中。從腓利為埃塞俄比亞宦官施浸的聖經記載,可以看出受浸的人要浸沒在水裡。埃塞俄比亞宦官知道基督是誰後,看見一潭水,就說:「還有什麼阻止我受浸呢?」(使徒行傳8:26-39)這段經文裡,「受浸(immersed)」一詞的希臘語字根是ba·ptiʹzo,意思是「投入」、「浸沒」,指完全 浸入水中,而英語的「施行浸禮(baptize)」就源於這個詞。在聖經中,浸禮也被比作葬禮,正好證明受浸的人要完全浸入水中。(羅馬書6:4;歌羅西書2:12

基督教成立後的最初幾個世紀,浸禮在河流、大海甚至家中的浴室裡舉行;只要哪裡有水可以將人完全浸沒,哪裡就可以舉行浸禮。然而,隨著歸信基督教的人日益增多,洗禮堂也在羅馬帝國境內陸續興建起來,從達爾馬提亞到巴勒斯坦,從希臘到埃及,很多地方都建了洗禮堂。在敘利亞幼發拉底河岸挖掘出來的洗禮堂,可上溯至公元230年,是迄今最古老的洗禮堂之一。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正式採納了有名無實的基督教,結果千千萬萬的人成了「基督徒」,需要領洗,於是教會就到處興建洗禮堂。到公元6世紀,單是羅馬就建了大約25間洗禮堂,羅馬聖約翰·拉特蘭大教堂內,就有一間這樣的洗禮堂。在高盧每個教區很可能都有自己的洗禮堂。一本書說,高盧大約有150間洗禮堂。另外,在高盧的鄉間小教堂、墓地或修道院附近,也可能建了許多洗禮堂。

建築風格及供水系統

洗禮堂通常是圓形或多邊形的建築;有的是獨立建築,特地為洗禮而建的,有的卻跟教堂相連。挖掘工作顯示,這些建築的體積不大(通常面積不到200平方米),但裝飾得極為華麗,有柱廊、大理石、馬賽克圖畫和壁畫,壁畫有時還以聖經故事為題材。有些洗禮堂,比如在科西嘉島上的馬里亞納洗禮堂,甚至在洗禮池上裝有織錦華蓋。洗禮池的形狀也有很多種,有四方形、圓形、六角形、橢圓形、十字形和八角形。從它們的寬度和深度可以看出,早期的洗禮池顯然是為成人設計的。通常,這些洗禮池至少可以容納兩個人。位於法國中部以東的里昂,有個洗禮池寬達3.25米。許多洗禮池都有台階,通常是七級,讓人可以走到水中。

設計師也很關心供水的問題。許多洗禮堂都建在天然小溪的附近,或將荒廢的溫泉浴池改建,比如法國南部城市尼斯的洗禮堂就是溫泉浴池改建的。洗禮池通常也設有水管,用來注水和排水。有些地方,人們要到附近的雨水蓄水池打水,來注滿洗禮池。

聖約翰洗禮堂位於法國西部的普瓦捷城,建於公元350年左右,是公元4世紀「基督教」洗禮堂的代表作。洗禮堂的主要建築是長方形的,四周加建了幾個建築,主要建築內有一個大的洗禮池,是八角形的,有三級台階。池深達1.41米,最寬處有2.15米。普瓦捷城的引水道把附近的溪水引進城中,也引進洗禮池。

全身還是半身的浸禮?

在洗禮堂舉行的浸禮是否全身浸入水中呢?有些天主教歷史學家認為不是,他們聲稱天主教會早已認為,在額上灑水(或倒水)的半身浸禮儀式是可行的。他們還說,許多洗禮池最多只有1米深,成年人是無法全身浸沒在水中的。一本天主教百科全書說在普瓦捷,「神父就算走下三級台階也不會把腳弄濕。」

可是,甚至較後期的藝術品都顯示,浸禮通常都是全身浸禮;受浸的人站在水中,水深及胸或甚至頸部。(看上圖)如果一個中等身材的成人站在洗禮池中,水只深及腰,他可以接受全身浸禮嗎?一本參考書說,只要暫時堵住排水口,那麼領洗的人只要跪著或蹲著在池裡就能全身浸入水中。 *皮埃爾·茹恩萊是巴黎天主教禮儀學教授,他指出,領洗的人「站在水深及腰的水裡,神父或執事只需把手按在他頭上,要他彎著身子,就能使他全身浸沒在水中」。

洗禮池漸漸縮小

後來,使徒時代的簡單浸禮逐漸演變成為繁瑣複雜的洗禮儀式,包括有特別的服裝、指定的動作、驅邪的禱告,還有,祝福洗聖水,背誦信條和擦聖油。而且,半身浸禮繼續傳到其他地方。洗禮池也縮小了,有的寬度和深度改了後,只有原先的一半,有的甚至還不到一半。比如在法國南部的卡澤爾,原先1.13米深的洗禮池,到6世紀時就變成只有0.48米深了。後來大約12世紀時,羅馬天主教廢除了半身浸禮,轉而採用在額上灑水的儀式。法國一位學者皮埃爾·肖尼說,「在氣候嚴寒的國家,嬰兒洗禮越來越普及,可是,把領洗的嬰孩放進冰冷刺骨的水中,是不可能的」,於是洗禮儀式就改為只在額上灑水而已。

這些改變使洗禮的設施變得越來越小。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比勒曾研究浸禮的歷史,他在論文中說:「考古學、歷史文獻和藝術作品都顯示,總體來說,基督教在最初幾個世紀時舉行成人全身浸禮,後來也舉行了成人半身浸禮和孩童全身浸禮,最後又舉行嬰兒額上灑水的洗禮。」

今天,成人的半身浸禮似乎再次流行起來,而現代的洗禮堂比以前的更大。現代天主教會比以前更提倡全身浸禮,比勒稱之為對全身浸禮的舊情懷。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聖經自始至終都清楚表明,基督徒接受水浸禮時要全身浸入水中,這才是正確的。

[腳注]

^ 3段 「洗禮堂」是進行洗禮儀式的地方,通常位於教堂內或與教堂相鄰。

^ 14段 現代,許多耶和華見證人都是在游泳池甚至浴缸裡接受全身浸禮。

[第13頁的圖片]

法國普瓦捷的聖約翰洗禮堂

[第13頁的圖片]

位於法國科西嘉島,公元5世紀馬里亞納洗禮堂的模型

[Credit Line]

© J.-B. Héron pour “Le Monde de la Bible”/ 模型:J. Guyon and J.-F. Reynaud, after G. Moracchini-Mazel

[第14頁的圖片]

關於基督受浸的藝術品

耶穌浸在約旦河中,水深及胸,天使拿毛巾幫他擦乾——公元9世紀

[鳴謝]

Cristal de roche carolingien - Le baptême du Christ © Musée des Antiquités, Rouen, France/Yohann Deslandes

耶穌在約旦河中,水深及頸。左邊有兩個天使拿著毛巾準備幫他擦乾——公元12世紀

[鳴謝]

© Musée d’Unterlinden – F 68000 COLMAR/Photo O. Zimmermann